批评教育的几种误区浅析

2015-08-28 19:51张振民
课外语文·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习惯

【摘要】学校教育是塑造学生的健康身心和实现学生人生理想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权利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就像英国学者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部分教师在实施批评教育的时候,采取的教育方式欠妥,不加推敲,不但未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让接受教育的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最终背离了批评教育的初衷

【关键词】批评教育;素质教育;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批评教育学生要注意策略,把握分寸,方式也要得当。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很容易陷入批评教育的误区,那么,一方面不仅有损教师形象和学校声誉,另一方面也会对教育教学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下面就批评教育的几种常见的误区试作简略的分析。

一、“金刚怒目”式的谩骂

教师在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时,没有做到理性的分析和冷静的处理,只是一味地凭借感性对学生进行蛮横粗暴的谩骂,带着很强的主观情绪色彩,从形式上对学生当头棒喝,造成一定威慑,这就给学生无形中平添一种心理压力。殊不知这样会适得其反,表面上学生可能会服服帖帖,言听计从,但实际上只能加深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让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滋生抵触情绪,甚至明目张胆地跟教师对着干,无法达到应有的批评教育的目的。北宋著名教育家张载曾说:“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就是这种现象有力的佐证。

二、“恨铁不成钢”式的讽刺

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抓住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缺点,用冷嘲热讽式的言语,对学生进行劈头盖脸的辛辣挖苦,动不动抓学生的“小辫”,揭学生的“疮疤”。这种批评看起来“一团和气”,但事实上却“暗藏杀机”,结果只能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自信心的缺失和自卑心理的滋生。更有甚者,“ 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世界。”(布鲁诺)其实,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

记·学记》)教师对一个学生从言语上进行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对学生自我的一种否定,不管教师是有意为之或无意为之。由此,受批评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可能会滑入自暴自弃、不图上进、消极悲观而缺乏学习热情的泥淖。

三、“蜻蜓点水”式的敷衍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总是采取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敷衍态度,不积极、认真、主动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得过且过,批评教育没有足够的力度和深度。这种不负责的批评方式更大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对错误问题认识不清楚,不透彻,正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不能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学生反而会误认为教师的“从轻发落”,问题便不严重,造成一种麻痹大意和侥幸的心理错觉。这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必然会“重蹈覆辙”,错误不断。

四、“天女散花”式的随意

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在批评教育时并没有做到“心中有数”,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采用一种随意的散点式的批评,想起什么就说什么,漫无目的,信口开河,不注意批评的策略和方式方法,没有明确的侧重点,没有新意,老生常谈,每次都像老牛反刍一般。这样,批评教育显而易见就会流于形式,流于泛泛而谈的肤浅境地,内容空洞无物,达不到批评教育应有的深刻程度。而被批评教育的学生却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和“疲软”心理,把教师的这种“不痛不痒”的批评当作“耳旁风”,引不起学生对错误问题的足够重视和高度认识,也就不可能根治学生犯错误的惯常心理。

五、“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粗率

一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去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和性格特征,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从学生的个性实际情况出发,而是习惯性地采用单一粗率的批评方式教育犯错误的学生。事实上,这种“不变应万变”的批评模式,最终只能导致批评教育的彻底失败。很显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先耐心地给犯错误的学生“号号脉”,然后,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反之,“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批评教育,不但收效甚微,有时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产生负面效应,甚至酿成批评教育的“悲剧”。

综上所述,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避免陷入误区,使批评教育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人性化,真正实现批评教育的美好初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这就需要教师站在正确的教育立场上,更新教育理念,讲究批评策略,对学生给予“润物细无声”的无私关爱,以真诚的态度,恳切的言语,以丝丝入扣的说理,旁敲侧击的提醒,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细心揣摩学生复杂的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明白道理,乐于接受批评,及时纠正自身错误,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作者简介:张振民(1976-),男,甘肃成县人,本科,成县陕西师范大学成州中学,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

(编辑:刘影)endprint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习惯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如何养成好的睡眠习惯?
命好不如习惯好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