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莉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46-01
数学教学的主要手段就是课堂讲解。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讲解,是指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识。教师在讲解时要关注学生的有意注意、学习状态、对讲解内容的参与度以及学生思维的清晰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地调整讲解的方法,使讲解对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起到必不可少的引导作用。有的老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台下的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为什么呢?这就是无效讲解。下面,结合我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讲解的举措:
一、激发学生乐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意愿,教师的工夫下的再多也是枉然,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普遍关注的一大课题。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策略很多,归结起来实质不外两个字,那就是要“吸引”学生。
1.通过做课堂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游戏引入课堂与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自学活动中愉快轻松的掌握数学知识。如:在讲授大月、小月时,可让学生拍手诵读儿歌“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2.设置问题,激发兴趣。授予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多样的教学形式,新颖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手段,教师准确、系统地讲授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直接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适当的障碍就可以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对疑难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意向,引起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3.巧设练习,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是使学生智力发展,形成技能、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设计得好,既可以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又能促进知识的保持和智能转化,而且能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课堂氛围:愉悦、轻松、自主
教师要善于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这种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心旷神怡、情绪高涨。通过有效的调控,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情感和思维畅通交流的课堂氛围之中,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语言进行讨论,还能进行心灵平等的沟通。
比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这样与学生进行交流:(1)老师也有个想法,可以说一说吗(2)你愿意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樣想的吗?(3)谢谢你,教给我们这个好方法。教师只有用自己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积极共鸣,形成情感交融的氛围,才能获得有效的课堂教学。
2.科学、机智地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理解,更要关注他们的态度与情感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教学中,即使学生答不对问题,教师也不应全盘否定,而是要做出适当的评价,使学生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上我们的评价要因人而异,要根据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对于智力发展比较迟缓的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教师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赞美,来温暖学生渴求得到认可的心。对于智力发展比较好的学生不要轻易表扬,要通过评价来拓展他们的学习思路,并帮助他们提升学习经验。
三、优化课堂结构:合理利用教育科学规律
教育心理学规律不仅能够指引课堂教学方向,还能够帮助我们对教与学的各种问题找到缘由归因。合理利用教育心理学规律,从而优化我们的课堂结构,是保障有效教学的必要因素。
1.注意规律。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有效注意。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平均在一节课开始的前10-15分钟,我们将其称之为“黄金15分”。也就是说,在讲授一节新课中,教师只有在学生的“黄金15分”之内,完成对新知识的讲解,才能实现讲解的有效性。
2.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具有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很多学生不爱学数学,是因为觉得学习数学单调乏味,所以缺乏相应的学习动机。在课堂上学习被动,这种状态毋庸置疑导致了教师低效教学。学习的兴趣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也是如此。因此,善用课堂前2分钟为学生创设一个教学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必能使这节课事半功倍。
3.学习需求。大部分学生的潜意识里,课堂上他们最主要的需求是学习。可是,因为总受其他的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自己对学习需求降低,从而多多少少地表现出了一些听课或学习障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只有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才会有更高一层次的需求。作为学生来说,他们的基本需求是爱、尊重、被肯定、自我实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地满足学生这些需要,他们才可能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从而在根本上保障教师课堂讲解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