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丽
学前幼儿总是通过言行表现情感,有时坦率而直截了当,有时却很难识别。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倾听幼儿的言语,观察他们的行为,从而了解他们的情感。
幼儿的想法十分丰富,也许他们的想法不完全通过语言表达,一旦向老师表达,就有可能想从老师那里获得些什么。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根据幼儿的言语,判断他们在想什么,有怎样的期待。
我班上有一个幼儿,刚入园那会儿,不哭不闹,安安静静地坐在自己座位上,极少和别人交谈。由于他一直由奶奶接送,老人听不懂普通话,家校很难联系,我们老师很难摸清他的心理。久而久之,这个幼儿渐渐成为班上“被遗忘的人”。直到第二学期,他突然跑到我跟前得意地说:“老师,妈妈昨天带我去大润发啦!”“哇哦,想必很好玩!”我回答他的同时,心里一阵惊喜,这孩子开始变得活泼了。从那一天开始,他就经常跑到我的跟前“汇报”他家里人给他买东西了,或者带他去玩儿了。课堂上,总能够发现他高举的小手。虽然经常答非所问,但是可以看得出他想引起我们的注意,急于分享他内心的喜悦。这类留守儿童,需要教师更多的呵护和关爱。
在幼儿园,我们可能会听到有些幼儿说话困难,断断续续并且不断重复,常常来不及想出适当的词汇组成句子,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听起来好像是“结巴”或“口吃”,实际上这是儿童心理紧张的表现。这些紧张有的是暂时的,可能因疲劳或学习说话取得了迅速进步而过度兴奋所致,有的是长期性的,可能是因紧张的家庭关系,或因敌对情绪不断积累而又得不到发泄的机会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时常蹲下身子倾听孩子,他们的一言一行看似稚拙,其实背后却有着一个丰富的儿童世界,这个世界只有在教师读懂幼儿内心的情况下,才能打开它的大门。
除了语言,幼儿的行为也是可读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包括幼儿在内的所有人都会尝试通过自己的行为去表达某种意思。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学会从幼儿的行为中读出他们的内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
一堂美术课上,我教幼儿画房子。他们的小蜡笔在画纸上欢快地奔跑着,画出他们心中理想的蓝图。我走近幼儿,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走到一个幼儿身边,发现平时画功一般的他画了一间不错的房子,就当场表扬了他,让他继续完成涂色。可是当我再次回到他身边时,却发现画面变成了一大堆黑色圆圈,整张画面目全非,至于刚刚的房子,早已不知踪影。我有些生气,问他:“你为什么把画面涂得黑黑的?”他一边手舞足蹈地比画一边解释说:“这房子盖好后,被坏蛋炸了,这黑黑的就是爆炸的烟雾。”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不禁哑然失笑,同时也暗自庆幸自己刚才没有横加指责,而是采取了倾听的策略,才听到这充满童趣的画外音。
幼儿常常在一幅作品的对话中表现了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感受,高兴或悲伤。教师应当认真观察其行为,读懂幼儿的内心,及时捕捉幼儿在任何创造行为中富有意义的灵感,切忌以成人的思维束缚他们,挫伤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幼儿哭叫、退缩、不参加活动,甚至反抗、攻击别人的行为,这往往是幼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幼儿在休息或集体听故事时甚至在游戏时,会吮吸手指,这暗示幼儿需要更多的保证和安全;有的幼儿甚至玩弄自己的生殖器,从而寻求满足和抵御紧张的情绪,若直接控制孩子的这些表现,不让他们有发泄的情感途径,结果可能使幼儿受到很大的损害。我们要找到引起这些不良习惯的原因,对症治疗,使这些症状逐步消失。
总而言之,幼儿的一切言行都有其意义,教师要努力挖掘背后的秘密,读懂幼儿的内心,促进幼儿的发展。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