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明星迟子建扛鼎之作,茅盾文学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赏读

2015-08-26 22:17
意林·作文素材 2015年16期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额尔古纳河鄂温克族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被认为是萧红之后东北写作中最重要的女作家。她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这在许多人眼里是奇迹,但在迟子建看来就似“一阵一阵风吹过脸庞”:“风吹在脸上很舒服,但如果风不吹过来,人也照样往前走。”

2005年,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让读者再次领略了她作品的风采。根据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荣获2012年塞浦路斯第七届国际电影节故事片类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服装两项大奖。

《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作品内容梗概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分为四个乐章的话,那么第一乐章的《清晨》是单纯清新、悠扬浪漫的;第二乐章的《正午》沉静舒缓、端庄雄浑;进入第三乐章的《黄昏》,它是急风暴雨式的,斑驳杂响,如我们正经历着的这个时代,掺杂着一缕缕的不和谐音。而到了第四乐章的《尾声》,它又回到了初始的和谐与安恬,应该是一首满怀憧憬的小夜曲,或者是弥散着钟声的安魂曲。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

迟子建,女,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一级作家。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迟子建所有获得的奖项中,包括了散文奖、中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奖等。其主要作品有散文作品《光明在低头的一瞬》,短篇小说《雾月牛栏》《白银那》,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晨钟响彻黄昏》等。其中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猜你喜欢
额尔古纳河右岸额尔古纳河鄂温克族
民居趣读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浅析画面感在舞台中产生的舞台效果
额尔古纳河谣曲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在额尔古纳河的应用
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
额尔古纳河
《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词语冷暖色调处理上的特点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俄罗斯埃文基人与中国鄂温克族民族起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