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秀,王朋刚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文体广电局广电中心,陕西西安 710100)
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济、技术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变化也影响了消费观念的提升,进而带动了文化行为的变化,因此电视作为大众媒介中最具包容性、接受门槛最低的媒介,其形态因为各种因素的改变而不断进行变革。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和变化,令电视行业迅速取代传统的媒介,称为受众最为喜爱的传播系接受信息的平台。
地区民俗文化类电视节目由于本身特点的限制,通常受众面较小,同时加上地方电视台本身经费、规模的限制,很难快速发展起来[1]。地方民俗文化作为地方特有的文化,通常是在悠久的历史沉淀中逐渐形成的,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幅员辽阔,地方民俗文化形式丰富多样,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完美体现。作为传播和弘扬地方民俗文化的电视节目类型,需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地方民俗文化特点,加上地方民俗文化逐渐随着各类新鲜事物的引进,其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且很有可能不断消亡,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十分不利,因此,需要利用电视为主要媒介,对地方民俗类节目进行创新,提高节目的丰富性,从而提高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该类节目传播地方民俗文化的能力,全面传播和弘扬地方民俗文化。
经过历史的沉淀,地方民俗类节目,行程了丰富的表现形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电压的艺术情韵,对民俗文化及正统价值观念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地方民俗类电视节目将艺术和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丰富了观众的视野,活跃了百姓的生活,为传播和弘扬地方民俗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新媒体崛起、传播形式不断丰富的今天,电视广泛、快捷的传播和教化功能依然具有其自身优势,当民俗文化遭遇电视时,其影响和传播打破了传统方式的空间限制,更好的向千家万户传播。电视在传播地方民俗文化方面又有巨大的优势,它兼容了图像和声音,视听结合、图文并茂。观众拥有更多的选择,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社会学来看,电视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的家庭收视性,使得地方民俗节目在剥除的过程中具备了小范围内家庭传播的特征。
对于一些民俗性的节目,可以通过模仿、借鉴、嫁接等多种方式进行创新。以《东大蒸饭会》这期节目为例,该节目以一家普通农户做蒸饭为主线,记录了关中农村庆祝丰收的一种特有方式,更结合时代发展在当地农村生活中反映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和突破。
所谓模仿式创新,即是在民俗文化的旧元素与固有的电视文艺节目结构进行结合,比如增加电视真人秀竞技类的结构、问答类结构等。在元素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和大多数同类型的节目一样,包括主持人、选手、评审等共同组成。通过这种具有比赛性质的草根展示节目,可以大大提高节目的悬念性,更加引人入胜。另外,还可以将节目分为周期性的比赛阶段,比如周赛、月赛、年度总决赛等形式,每期节目分为多个固定环节,能够将地方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与电视的艺术特色紧密结合起来。
借鉴式创新主要是通过新元素与旧结构进行结合,需要借鉴既定结构,然后进行地方特色的加工和改造,此类电视节目的中心在于到舞台上展示自己才能的人,因此,参与节目的人成为了节目的最大亮点,想要达到节目宣传并且传承民俗文化,还需要去挖掘残余节目的人为什么会选择参与节目,地方民俗文化问他们带来了什么。通过他们生活中的故事去感染每一位观众,因此,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参与人背后的故事进行挖掘,通过他们在节目中的讲述去打动观众,这种新元素的加入,可以使得节目内容更加丰富,提高对观众的吸引力。
嫁接式即使在旧元素中加入新的结构,在传统的节目形式中,观众通常是被动的接受节目形态,对观众的吸引力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以《东大蒸饭会》节目为例,在节目中,通过对农户家制作蒸饭的全过程跟踪,可以更好的表现的现代社会农村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又加入部分新时期关中农民婚娶风俗,这种形式符合观众的实际生活,提高对观众的吸引力。
孵化式即是将新元素与新结构结合起来,面对如今各类抢滩音乐、舞蹈等多种类型的节目,以中国独有的传统地方民俗文化为核心的电视节目很难发展起来。因此地方民俗文化电视节目需要以同类型发展较好的电视节目为蓝本,将其内容核心变换为地方民俗文化,辅之以受众更加广泛、种类更加丰富、年龄层次更加多样的节目元素,配合不断更新的节目结构,才能产生更具地方特色的民俗类节目。
区域民俗节目形态的变化,不仅反应了电视媒介本身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电视节目媒介与其外部生态因素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促进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从而实现全社会全方位的和谐发展。地区民俗类电视节目形态的变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同时也具备电视节目的普遍性,在地方的电视节目中,更加侧重于社会主义凝聚力的建设,更加偏重于遵从地区传统风俗、礼节,更加注重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播。针对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电视节目,可以通过模仿、借鉴、嫁接以及孵化扽过多种形式对节目的内容、结构和元素进行创新,更好的满足受众的需求,促进地方民俗类电视节目的更快更好发展,也更好的促进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扬。
[1]范秀珍.变革在手机电视、微博之后——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创新探析[J].新闻世界,2011(05):52-53.
[2]孙宝国.关于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J].现代传播,2007(0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