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祯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阿特休尔在《权利的媒介》中这样论述:“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媒介摆脱外界干涉,摆脱来自政府、广告甚至公众的干涉;新闻媒介为实现‘公众的知晓权’服务;新闻媒介探求真理,反映真理;新闻媒介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1]新闻专业主义于西方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诞生,是政党报刊解体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是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重要概念。其倡导的核心内容一是客观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及其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种不折不扣的“舶来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又被赋予了不尽相同的理念和内涵,例如按照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要求,新闻媒体要作为党的喉舌来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履行社会舆论监督和引导。黄旦教授将我国的新闻专业主义划分为五层次,分别为“传播新闻、独立性质、自主发言、服务公众、法律和道德自律”,由此概括出新闻专业主义的主要原则:客观与中立,新闻自由、媒介社会责任、职业化教育与操作。
根据文章论述的需要,笔者试图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环境三方面概述新闻专业主义:
传播者——新闻媒介及其工作者不依附于任何政党、经济利益团体和公众,根据新闻价值标准的判断和选择,自主报道新闻事实,满足公众的表达权和知情权。新闻工作者摆脱个人情感、观念和偏见,以局外人身份、以上帝式的“全知视角”进行新闻采访和报道。在此过程中,媒体要切实履行社会职能,担负社会责任,为社会及公众的公共利益服务。
传播内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要求,新闻工作者应当是中立的把关人和客观的反映者,倡导其报道的内容要客观、真实、公平、公正,报道手法注意平衡和中立。
传播环境——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认为,新闻媒体的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是基础和前提,新闻报道应服从于事实,即从事实出发,而非政治势力、经济团体甚至舆论环境。
新兴媒体,即在新技术条件支撑下出现的媒介形态。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集互联网、手机、融媒体、互动性、及时性传播为一体的新兴媒介技术,重塑了传统媒介生态环境格局,也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造成严重冲击。
传播模式——传统媒介格局中“一对一”的单向传播模式被打破,以移动互联为中心的“多对多”互动模式被建构。传播模式的改变使原本较简单的媒介生态变得复杂、嬗变且难以控制。受众的选择增多了,接受信息也由被动变为主动,甚至更加自觉地发现、使用、处理、传播信息。多对多的信息接收与传播增加了原本的信息量,加上网络资讯的海量化特点,加大了甄别信息真实性、可靠性的难度,新闻把关愈显复杂,虚假消息滋生甚至泛滥,真实有用信息被淹没甚至篡改,这对新闻工作者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恪守新闻的真实性带来了严峻挑战。
传播主体——传统媒介生态格局下,传播主体为新闻传播机构及其工作者。根据媒介制度、新闻法规、媒体行业行为准则、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操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及道德约束,新闻业的在其制度和模式下有序运行。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演变,传播主体多元化取代了单一性,业余性与专业性交互发展,“公民新闻”、“公民记者”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例证。新兴媒体崛起,社交媒体和自媒体进入公众视野,人人都可以方便快捷地发布信息,人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传受双方的边界被打破,专业记者和业余记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业余记者甚至可以利用移动互联抢占新闻第一落脚点,实现新闻的实时发布,这无不是对专业新闻机构及其工作者的巨大冲击。
传播理念——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认为:“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的尺度的诞生。”当今社会,新兴媒体崛起,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势必带来媒介生态环境和传播理念的变迁。传统的受众被动格局被打破,新兴媒体改变观念,积极进取,提出“内容为王”“用户至上”的理念,开始把受众的需求和满足作为传播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凡事过犹不及,当“内容为王”“用户至上”被滥用,新闻媒体很容易忽视社会责任和使命,单纯追求爆炸新闻,凸显信息的刺激性、煽情性,用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过分增大信息的趣味性。其次,为了挑战公民记者带来的新闻第一落脚点处境,提升信息的时效性和实施性报道,媒体很可能放弃或弱化新闻真实性原则,放弃第一现场新闻采集,东拼西凑在网络上随意抓取新闻碎片拼凑。再次,由于受众注意力短暂且嬗变,媒体为吸引其眼球,在内容的呈现形式上下足功夫,但对形式的过分关注容易造成内容深度报道及客观、真实、平衡报道的忽视,“内容为王”的深层含义在于对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剖析,在于对新闻的独到分析和阐释,提人之所未提,以内容的独一无二取胜。
新兴媒体融合时代,媒介组织切忌思维固化,应该积极投身融合环境,重新进行定位,在承担国家、社会传播者角色的同时,充分发挥信息内容的建构者与组织者、社会舆论的监督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传统媒体如何对新兴媒体及先进传播技术辨证利用,如何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打造自身传播优势,如何在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同时积极引导舆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如何在信息资源冗杂丛生的环境中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理念,都是媒介组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专业的媒体工作者与公民记者的显著区别在于,是否秉承新闻专业主义,并将其切实运用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专业的媒体工作者纵然面临来自多方的挑战,但仍以其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业务水平、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而处于新闻传播链条的前端。他们可运用专业、理性、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为行业、公众树立榜样,也可通过其既有影响力和名声,呼吁社会大众、引导其肩负社会责任,营造一个更加成熟、理性的传播环境。
由于缺乏专业训练,社会公众的信息传播水平总体偏低,且更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蛊惑、偏颇言论的煽动,从而缺乏对海量资讯的甄别和判断能力,导致舆论生态的失衡或社会动荡的发生。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舆论引导、提高其普遍较低的媒介素养,培养其基础媒介知识、引导其判断媒介信息的价值和意义,使其基本掌握信息传播的知识和技巧,并能结合理性的态度、成熟的观念,利用大众传媒表达观点,促进自身发展。
[1]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利的媒介[M].黄熠、裘志康,译.华夏出版社,1989.
[2]候迎忠,赵志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J].当代传播,2003(4).
[3]周劲.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化探索[J].新闻大学,2013(4).
[4]杨瑞芳.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与重构[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5(3).
[5]于晓娟.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J].新闻世界,2013(11).
[6]张易,张莉.自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和重构[J].新闻世界,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