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群
小学是小学生身体和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了使小学生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需要做到主课程与副课程合理协调分配,本文就来浅谈一下音乐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上面提到过,主科目与副科目的合理分配有利于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副科目发挥着主要的作用,音乐作为副科目中的首位,更有着重要的位置。基本的音乐教学方法有探究型、语言型、实践型和体验型等,探究型的音乐教学方法就是通过音乐创作背景的情景模拟,来让学生感受一下这首音乐的感情色彩,如《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又名《月光曲》,我们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在“耳聋”的情况下,听一首非常悦耳的音乐,然后问他们感受,这样可以让小学生感受到贝多芬在身患耳聋的情况下,创作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时的心情,他非常热爱音乐却听不到音乐时的叹息之声。语言型的音乐教学方法是针对于音乐知识而说的,通过语言的讲解,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乐器的形状、名称、演奏方式、音色和音质等等,如,介绍吉他,吉他是一种弹拨乐器,独奏或重奏都行,音色美,音质好,实践型的音乐教学方法是实践性的弹奏乐器,可以让学生通过弹奏吉他、钢琴、琵琶和小提琴等加强对各种乐器的认识,体验型的音乐教学则相对简单,是让学生进行聆听来感受音乐的旋律美感。
二、减轻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压力
音乐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更加注重其体验性,而不太注重书本上的文字知识,因此,音乐课程具有调节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书本知识中得到一份解压,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如在经过一个上午的高强度书本习题知识学习后,下午第一节课上,让他们听一下维瓦尔第的《四季》中的第一乐章《春》,让他们感受一下属于春天的绿意与生机,让他们放松身心和解压。在接着的第二节课中,他们就会恢复活力,提高课堂效率。除了减轻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压力外,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趣味性,让他们产生兴趣,爱上音乐。
欧洲人曾说:“音乐是一种治愈性的魔法,它可以治愈你的心灵。”的确,在音乐的美感之下,我们才能更好地教学。
参考文献:
王迎春.浅谈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获得真实的体验[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1).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