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菊青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提问的习惯,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断发展,需要发挥好小学数学教师“有效引导”的作用。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引导
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数学教师要响应改革号召,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思维和能力,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积极思考的课题。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充当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合理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去,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开展好主题式教学,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内容,并结合生活中的数学应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出数学学习的价值。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一般都比较活跃,但是很难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所以就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知识进行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文具盒、桌子、衣柜、教师尺子等物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引导学生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拆装、测量出发,有效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公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融合课堂有效提问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有效发挥自身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就要创设问题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允许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利用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将教授的内容做好分配,在难点上设置疑问,在学完所有知识后设置疑问,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内容,提高他们的总结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采取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有所思考和逐渐消化,如果问题设置得巧妙,学生会主动发言,学生就会爱上课堂,喜欢上数学课。那么,如何设置出巧妙的问题呢?首先,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体差异,在设置问题时兼顾基础一般和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注重问题的层次性,既满足一般学生了解知识的需要,也满足较好类学生提高能力的需要。其次,教师应该设置出有针对性、生动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含糊不清、枯燥无趣,学生不知从何入手,自然会缺乏兴趣,当然也就谈不上问题设置得精妙了。
三、建立互动体系教学模式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气氛比较严肃,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听讲和回答问题,缺乏一些多样化的互动活动。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进行有效引导的时候,要多设置一些互动交流的活动,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等,通过这些设置,不仅可以活跃气氛,还能促进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问题,保证全体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和发言,确保得出有效的结论。当然,在互动教学模式中加强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为了促进学生讨论方向不会偏差,教师要加强引导。首先,在讨论之初要将讨论的范围做出界定,让学生尽量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并在讨论之时做好观察和引导,及时让学生转回偏离主题的话题。其次,教师在讨论之后要组织小组代表发言,在发言之后要进行鼓励性评价,还可以充分发挥其他小组的作用进行补充发言,确保每一个发言的学生都能认真倾听和思考,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及时巩固讨论效果。
四、有效利用错误“资源”
小学生由于知识水平较低和生活经验较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理解或者解题方面的错误。这些错误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禁区”,如果放弃这些错误就是放弃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错误看做一种课堂教学“资源”,将这些错误资源有效利用起来,促进出错的学生积极思考和改正,这样不仅能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还能避免学生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类似错误,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益处的。例如,“鸭有9只,鹅有7只,鸡有8只,鸭和鸡共有几只?”这样一道应用题,题目中有一个多余的条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这一道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些困难,学生列出了9+7、9+8、8+7、9-7、9+8+7等等算式,这些算式中显然很多是错误的,聪明的教师应该结合这些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交流分析,慢慢地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算式代表的是什么,而不是直接判断谁对谁错,当学生一一分析完之后,学生自然懂得了错误所在。
参考文献:
刘清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03).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