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的全新路径――基于江苏苏州现代农业园区视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

2015-08-25 03:53孟焕民,陶若伦,张济康
中国合作经济 2015年11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苏州园区

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的全新路径――基于江苏苏州现代农业园区视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意义是“新型”,其“新型”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主体新型;二是手段新型;三是方式新型;四是功能新型;五是体制机制新型

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路径选择至关重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作为鲜明导向,多次强调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要求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正在向更高层次推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于江苏省苏州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既是关键路径又是重要标志。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及苏州特征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意义是“新型”,它相对于“传统”农业经营是一场整体性的改变甚至于是颠覆。其“新型”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主体新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新型首先应该体现在经营主体的新型上。从苏州市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式主要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五类。

二是手段新型。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是依靠科技、机械、互联网和信息化这种工业文明的成果进行的商品化生产。生产经营工具、生产经营环境和生产经营的知识含量显著不同。新型的生产经营手段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不断丰富着农副产品的品种种类和品质层次,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三是方式新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行的是高度分工、高度专业化的经营方式,推行新的“统分结合”模式。上世纪80年代,在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苏州在农业经营领域曾大力推行过统分结合体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统分结合”与过去的“统分结合”比较,显然层次要高得多,内涵要丰富得多。“统”的主体多元,统的内容多样,统的形式多种;“分”也是在提供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基础上的分,是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分工。

四是功能新型。近年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逐步被开发,人们发现农业不仅有生产功能、还有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农业不仅可以提供粮食和农产品,还可以提供就业、涵养水土、旅游服务、文化传承和维护生态平衡等。苏州现代农业的定位就是生产、生活、生态、生物“四生”。从这个意义上看,农业的功能拓展了,农业经营的范围与传统农业相比也扩大了。

五是体制机制新型。新型的体制机制是农业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后的客观要求。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央提出“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入了同步发展的轨道。其次,土地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的法律地位确立和土地流转的加快,使得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可能。第三,支农惠农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连续12个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要求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样的制度安排,是传统农业所不具备的。

“五个新型”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集中体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成效如何,必须看经营主体新不新、经营手段新不新、经营方式新不新、经营功能新不新、经营体制机制新不新。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也可以表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多功能农业为经营对象,依靠科学技术、机械装备、生物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新型生产经营手段,通过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在农业经营上形成政府、社会、市场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然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由于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传统不同,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同,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着眼点、着力点也必然有所不同,必然会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苏州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特征是由苏州市情决定的。苏州人多地少,土地资源金贵;苏州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多种经营、精耕细作的传统;苏州又是经济发达地区,工业经济比较发达、城镇化步伐较快、信息化水平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城乡一体化率先发展。同时,苏州的干部群众历来对变化的情况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农业经营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多年来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诸如推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统分结合机制基本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时而生。这样的市情,一方面说明苏州农业现代化有强有力的经济、产业和制度支撑,另一方面说明苏州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制约愈发刚性,劳动力成本相比其他地区要高得多,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更加凸显,农业现代化出路就在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这也决定了苏州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着眼点、着力点更加倚重和追求集约化,更加倚重农业要素的优化整合,更加依重科技武装农业。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多功能农业为经营对象,依靠科学技术、机械装备、生物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新型生产经营手段,通过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在农业经营上形成政府、社会、市场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

苏州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园区探索

苏州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经有近20年时间,苏州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给全市的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管理带来的新变化。从苏州各地的实践看,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角度审视,农业园区势必会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实践最丰富、表现最集中的场所。

一是现代农业园区土地高度流转,实现了农业经营规模化。现代农业园区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提供了最最基本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土地的高度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目前园区土地流转率达到95%。土地的高度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进入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农业机械化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成为可能。如吴江区同里北联农业园区6000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实现了水稻标准化生产、农机化作业、专业化服务和合作化经营;吴中区西山、太湖、澄湖三大园区核心区通过土地流转和集中经营,培育了28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12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联营的模式,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

二是现代农业园区促进了农业内部分工,催生了农业的专业化。农业内部分工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也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奠定了重要基础。农业园区集中了一批优秀的农业人才、先进的技术和较多的金融资本,最有条件催生出农业内部的分工分业。如太仓市东林村合作农场,通过成立工厂化育秧基地和农机合作社,1500亩合作农场16个人耕种,实现了育秧、机耕、插秧、管理、收割、仓储、烘干、加工、包装一条龙。产前、产中、产后产业链不断延伸,每个经营环节都有专门企业在专业化运作,这种通过农业内部分工的深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的效率和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三是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新业态大量产生,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农业的功能在园区不断拓展,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业产业新的发展走向。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节水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璀璨争辉。太仓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了休闲观光农业、高效农业、科技农业、外向农业、循环农业和种源农业6个特色主导产业。相城区御亭农业园区构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公共应用服务平台,努力打造智慧农业发展的样板区。昆山市巴城现代渔业园还大力探索智能渔业,可以在总控制台前自动调节各个渔池的水位,启动增氧设备,并与市水产站和省内外专业机构进行联网,即时远程会诊鱼病。

四是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兴园,加速了科技与农业的融合。全市各类农业园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5%,已引进推广新技术645项,新品种1850只,建立博士站13个、院士工作站7个,与189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科技合作,使得最新科技加速融入苏州农业,新型手段、新型方式不断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促进苏州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升级。随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昆山)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昆山)产学研科研成果转化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昆山)河蟹科研工作站等科研机构以及以科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高科技农业企业落户昆山,植物组培、蔬菜立体栽培、水产立体养殖、农业物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设施应用和环境控制技术、节水技术、绿色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一批农业最前沿科技在昆山各类园区迅速“落地开花”。

五是现代农业园区集约农业要素,提供了新型农民成长的舞台。新型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也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和构建者。农业园区集聚了土地、科技、资金,集聚了新型农民成长成才所需要的全部养分,使得新型农民可以在园区施展抱负。张家港、常熟、太仓等市在扬州大学、苏州农职院、江苏农职院开班办学,培养农业专业人才充实到各级园区,使其成为园区的新型农民。

645项

全市各类农业园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5%,已引进推广新技术645项,新品种1850只,建立博士站13个、院士工作站7个,与189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科技合作,使得最新科技加速融入苏州农业

六是现代农业园区鼓励创新,形成了新机制的创新平台。张家港市为解决农业经营中产销对接难题,重点支持建设常阴沙、金麦穗、金南港、天天鲜等4个农产品配送中心,建成优质蔬菜直销店15个、优质蔬菜直销摊位15个,投资6.28亿元异地新建青草巷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支持蔬菜生产基地、合作社等拓展专业批发、订单购销、“农超对接”等直销渠道,鼓励发展常阴沙配菜网、怡情农庄等“网上订购+物流配送”新流通模式,覆盖城乡、服务周边的实体、虚拟销售网络基本形成,全市优质蔬菜基地配送和专卖专销比例达40%;着力健全以“订单”为纽带的“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机制,完善合作社内部利益分配机制,通过理顺各生产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共享机制,为园区增产增收、持续发展增强保障。

问题

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过程中必须重视解决以下些问题

必须重视观念更新思维创新

必须增强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必须尽力将“重中之重”的要求具体化

必须深化关键领域的改革

必须深化关键领域的改革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苏州现代农业园区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之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对照“五个新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内涵和“三个更加”的苏州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特征,苏州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过程中还必须重视解决以下这些问题。

必须重视观念更新思维创新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首先必须解决更新观念、创新思维的问题。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思维,要善于用“大农思维”和“体系思维”,从与农业相关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用创新的系统思维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切实转变思维模式。传统思维模式是分析到综合的单向思维。而系统思维是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的双向思维。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就是要把生产系统、经营系统、技术系统、组织系统、服务系统和制度系统有目的地实行综合,这是现代化系统化大农业发展的趋势。

必须增强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农业规划落实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保障。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真正落地,看得见、摸得着,一定要有平台。平台建设一定要通过农业规划,制定高瞻远瞩的具体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行动纲领、发展前景,充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组合生产要素,配置生产力,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通过年度计划,把农业规划长期发展指标、措施具体化、细化。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农业规划的落实还有很大的提升和加强空间。农业4个百万亩规划虽然已经落地上图,但是一些地方对上图的规划总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对规划的严肃性不以为然。如果农业规划不能得到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将是一句空话。为此,强化农业规划落实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须解决的问题。具体要在法治、技术、问责三个层面加强农业规划的落实。

必须尽力将“重中之重”的要求具体化

2014年全国人代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三农”工作可谓重视之至。但是有些地方、有些部门的思想依然没有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对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支农扶农政策不够配套、部门协同度不高。中央提出“四化”同步,涉及工业、制造业、金融、保险等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只要一个环节不通,往往会导致全盘落空。要形成“重中之重”的氛围,一是要将“重中之重”的概念具体化,党委、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有量化的指标。二是要将“重中之重”的工作具体化,各个部门要有具体的工作、具体的措施,以体现“三农”工作在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大农业的概念表明现代农业的建设不再是涉农部门的事情,所有党委政府部门都有保障支持农业的功能和责任。三是要将“重中之重”的考核具体化。列出“重中之重”工作清单的同时要配套制定“重中之重”问责清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社会都重视“三农”工作的氛围,中央的“三农”政策才能真正落地。

必须深化关键领域的改革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过程既是农业生产要素整合过程,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过程,更是农业生产经营相关利益重新调整的过程。苏州农业改革最为关键的领域在于四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农业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加快确权颁证工作;建立农村产权及土地流转有形交易市场;将农地承包经营权纳入全市股权固化工作范围。这些工作不仅是保护农民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是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迫切需求,是新“统分结合”的重要的制度安排。二是大力推动农村金融创新。重点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贵、贷款难问题,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农村合作金融等创新之路。三是大力加大农业保险力度。苏州政策性农业保险要继续走在全省前列,要积极探索开发农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生产经营风险大的险种,持续助推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新兴农业业态的发展。四是大力探索精准农业补贴新方式。为了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必须完善和创新农业补贴方式,让真正的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获得补助。

必须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发力的格局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股重要力量的协同配合,缺一不可。农业的政府支持是国际经验,但政府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是现代农业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农业的社会力量是指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分工的各类协会和村级自治组织。这些组织通过自治、自管不断增添现代农业建设的活力。如何使得政府、市场、社会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中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但至少有一点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要进一步明晰政府、市场、社会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中的作用边界。政府的功能主要是制定农业生产经营政策、规划,提供农业经营创新平台、舞台,建立农业经营公共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精准扶农。市场的功能是以效益为导向,通过农产品价格和农业服务价格优化调整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有效替代。社会的功能是充分利用政府精准扶农政策、规划和市场机制实现自我发展,通过高度分工,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组织化的生产经营。只有明确边界、各司其职,才能协同共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才有持续的动力。苏州现代农业的总体框架才能真正形成。

(课题负责人:孟焕民;成员:陶若伦、张济康、倪春鑫、金伟栋)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苏州园区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