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化工业基地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及路径选择
——以辽宁省为例

2015-08-23 05:31:12
关键词:辽宁省人力资源工业

翟 璐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重化工业基地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及路径选择

——以辽宁省为例

翟璐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笔者构建了重化工业基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指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辽宁省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认为辽宁省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但与沿海工业发达省份存在较大差距,促进辽宁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传统支柱产业的“再工业化”改造和比较优势产业的扶植相结合;全方位促进工业结构的可持续性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大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本土培养与国外引进相结合,注重适用人力资源的开发。

重化工业基地;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估;路径选择

辽宁省工业经济在总量增长、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和运行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且随着对资源消耗、环境保护问题认识和改造的逐渐深入,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效应的逐渐扩散,辽宁省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及沿海发达省份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及对比,对工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辽宁省工业可持续发展乃至全国其他重化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借鉴。

一、重化工业基地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重化工业是重化工业基地中具有绝对比较优势的产业,本文在构建指标体系时突出考察了重化工业的具体表现。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实现重化工业基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走循环经济路线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把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理念纳入其中[1]。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能力、科技进步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环境支撑能力、人力资源效益能力五个方面(见表1)。

2.评价方法

表1 重化工业基地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注:本文所使用的各指标数据源于《辽宁省统计年鉴》(2004—2013年)、《山东统计年鉴2013》、《广东统计年鉴2013》、《浙江统计年鉴2013》、《江苏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4—2013年)。

(二)辽宁省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及对比分析

本文对2003—2012年辽宁省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计算,在自身纵向比较的同时,把辽宁省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找出优势和差距。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辽宁省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

1.辽宁省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分析

如表2所示,从辽宁省纵向发展轨迹的角度看,2003—2012年,辽宁省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不断提升,从2003年的0.408 2上升到2012年的0.561 4,其中经济发展能力指数和人力资源效益能力指数增长幅度较大,10年间分别增长了54.02%,53.49%;资源利用能力指数和环境支撑能力指数平稳增长,10年间分别增长了34.91%,31.62%;科技进步能力指数的增幅较小,10年间仅增长13.18%。从贡献率的角度看,经济发展能力、科技进步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环境支撑能力、人力资源效益能力指数的贡献率10年均值分别为26.19%,17.09%,21.28%,22.65%,12.79%,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经济发展能力、环境支撑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科技进步能力和人力资源效益能力。综上所述,近10年来,工业经济能力的大幅提升对辽宁省工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和保障作用,资源利用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人力资源的扩散效应并未在工业发展中得到充分发挥。科技进步能力已成为辽宁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

2.辽宁省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比分析

本文选取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全国平均水平与辽宁省2012年同期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横向比较,如表2所示,总体上看,辽宁省的工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四个沿海省份,为排名第一的江苏省的84.57%。

具体指标显示,在经济发展能力指标中,辽宁省重化工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居于首位,但经济效益相对低下,工业增加值率、重化工总资产贡献率等指标与沿海发达省份有较大差距,工业经济水平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在科技进步能力指标中,有研发活动大中型工业企业比率、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等反映科技资源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指标远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和沿海四省份,科技资源投入和产出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工业经济由高加工度向技术集约化迈进;在资源利用能力指标和环境支撑能力指标中,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单位工业产值三废排放量等指标与沿海四省份甚至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这表明辽宁省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粗放式的,“三高一低”的产业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循环经济贯彻落实的效果不显著;在人力资源效益能力指标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率、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均低于沿海四省份平均水平,这表明辽宁省在人力资源素质方面与发达省份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在人力资源效益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2]。

二、辽宁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一)辽宁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工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层次不够

首先,重化工业的结构刚性不断增强,可能导致工业经济受重化工业周期波动影响。近年来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年均在80%以上,重化工业结构呈现刚性特征且仍在加深,相比较,新型电子、通讯及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相对缓慢且比重较低,无法成为主导力量。其问题在于:由于重化工业自身的特点,其受行业景气和经济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大,可能随着重化工业周期景气的下降而快速衰退,辽宁省偏“重”的工业结构演进趋势至少是存在风险的。其次,工业结构仍呈现绩效低度化特征。从行业能耗指标来看,2010年,辽宁省能耗高于行业均值水平(2.10吨标准煤/万元)的8大类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41.48%,而消耗能源所占比重为85.22%,反映出辽宁省工业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能耗高、增加值低的落后行业仍大量存在,工业结构低度化的趋势没有改变。最后,产业链偏短。辽宁省工业产业链普遍存在偏短的问题,如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中,过于依赖产业链中游的零部件加工等实体产品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而产业链两端以高科技为核心且附加值高的生产性服务业等产品占支出比重偏小。

2.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和效益不协调

近年来,辽宁省的支柱产业如装备制造业、冶金、石化等资产总量很大,但资产贡献率低,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根据中经网公布的全国31个省市工业经济的相关数据,辽宁省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资产总额排名全国第2位,但资本利润率排在全国第27位,利税总额排在全国第29位。如此显著的差距凸显出辽宁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严重问题,即支柱产业的规模大,但资产贡献率低,而烟草制品业等少数贡献率高有竞争力的行业的资产规模又很小[3]。资产贡献率低的产业在短期内可能依靠总量的增加而存续,但却缺乏长期发展的动力,是不可持续的。其原因在于生产经营方式和发展理念落后,目前辽宁省的工业经济发展仍然没有摆脱“大进大出”的生产方式,这种拼资源拼劳力而忽视科技创新的经营模式,只能带来“出大力挣小钱”的局面。同时,这种模式也会带来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与可持续发展主旨相违背。

3.自主创新薄弱、研发的投入与产出量低下

相对于广东、浙江等省份,辽宁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弱,部分重大技术装备及基础零部件仍严重依赖进口,且依存度仍在提高,约30%—70%的行业利润被进口部件吃掉,这已成为提升工业竞争力的主要瓶颈。其次,在技术研发及引进的投入和产出上,辽宁省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差距较大,科技经费投入总量难以形成对科技发展的有力支撑,技术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多数小型工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能力。

4.资源与环境的约束问题日益突出

辽宁省长期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经济增长的代价,造成了煤矿、有色金属等多种资源接近枯竭,原油、电力、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近年来,辽宁省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能力,虽然总体趋势下降,但辽宁省单位GDP能耗仍然居于高位,2012年辽宁省单位GDP能耗分别是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的1.95、1.28、1.86、1.82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也处于高消耗水平。经济增长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辽宁省单位工业产值三废排放量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造成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治理压力大,环境改善指数和环境污染治理指数近年来一直在全国中下游水平徘徊[4]。

5.人力资源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

辽宁省人才结构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人才的需求相比,存在比较突出的结构性失调和整体能力不适应的矛盾,缺少经营性的市场拓展人才,复合型人才更为奇缺[5]。辽宁省人才匮乏,工业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人力资本积累和效率提高的进程较慢,难以有效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亟待改进。

(二)辽宁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结合前文对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的分析,针对未来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辽宁省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以下发展路径:

1.传统支柱产业的“再工业化”改造和比较优势产业的扶植相结合

装备制造业、冶金、石化等传统支柱产业应依靠“再工业化”向科学发展模式转变,即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从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产业链转型,从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在注重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应重点扶持利税贡献率高且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如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橡胶制品和塑料制品业,这些行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过轻,加强对这些行业的扶植力度,不仅可以吸纳就业,而且有助于缓解工业结构偏“重”所带来的风险。此外,应选择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

2.全方位促进工业结构的可持续性发展

首先,应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结构升级。应积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互动性,增加服务内涵,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的融合和增值,将产业链向具有高附加值和盈利能力的上下游两端延伸,增强企业竞争力,延伸利润空间[6]。其次,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尽可能调整辽宁省重化工业高耗能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相对清洁的、低耗能的装备制造业、电子工业、计算机软件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各类轻工业。继续压缩一部分能耗、污染高的落后产能,提高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转换效率。再次,应强化装备制造业在产业中的主导地位。装备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增大,在工业结构中地位的强化,有利于逐步摆脱依靠资源开采等低绩效的产业增长模式。最后,应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在工业行业尤其是污染行业推行清洁生产,可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全过程,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辽宁省应注重开发资源利用率高、污染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成套设备,并推动工业园区的清洁生产。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是实现节能降耗,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首先,应通过政策优惠、财政金融支持等多种途径鼓励企业采取循环经济和低碳化的发展模式。其次,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实现资源的集聚与共享,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消耗和成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适用技术,实施绿色经济考核标准和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标准,完善、落实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7]148。

4.加大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工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产业创新能力的高低,辽宁省应在先进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等在国内具有较强优势的领域积极推进原始创新,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通过优先安排技术攻关项目、增加科技创新资金支持等措施,积极推动大型企业乃至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装备、企业管理、产品流通的信息化,通过信息产业的服务提升工业效率,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5.本土培养与国外引进相结合,注重适用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实施引进国外智力与充分发挥本土智力相结合的方针,提高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7]148。首先,应充分发挥辽宁省高等教育的集群优势,围绕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工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好特色突出的大学,通过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资源和力量,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与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有前瞻性知识结构的人才队伍。其次,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吸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服务或回国创业。最后,增加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机会,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力争促进人力资源效益的最大发挥。

[1] 姚小芹,崔维军.中国重化工业基地循环经济发展研究——基于投影寻踪的评价分析[J].科学研究,2010,28(6):1855-1860.

[2] 林寿富.中国环境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及提升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3(5):92-99.

[3] 姜作勇.辽宁[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0:118-119.

[4] 张学春,金兆怀,张友祥.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40-45.

[5] 殷瑞鈺,李京文,等.中国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45.

[6] 邓丽姝.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2): 120-123.

[7] 李峰,等.中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Industr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bility Assessment and Path Selection for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Base——Take Liaoning Province as the Case

ZHAI Lu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4,China)

The author builds the industr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base,uses multi-index linear weighted function method to evaluate Liaoning industr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and thinks Liaoning industry continues to enhance its cap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wever,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Liaoning and coastal developed provinces,and the key to promote Liaoning industr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fostering and combination of reindustrial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illar industries and comparative competitive industry;comprehensively promot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vigorously develops the clean production and circular economy;increase the impetus for industr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combine local cultivation with foreign introduction,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per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Base;Industr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valuation;Path Selection

2014-03-26

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14C050);沈阳师范大学博士、引进人才科研项目启动基金(BS201425)。

翟璐(1983-),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经济学博士

F127.31

A

1001-6201(2015)01-0129-05

[责任编辑:秦卫波]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1.024

猜你喜欢
辽宁省人力资源工业
工业人
黄河之声(2018年5期)2018-05-17 11:30:01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6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51:50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52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