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之言
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种种目标,只有先在教师身上实现,才能更好地在学生身上达成。
应试教育的问题在于:将教育对象与内容割裂成为两个对立物,并在某种程度上将教育内容置于教育对象之上。而素质教育,则是要实现两者的统一,从教育对象自身出发,追求完整的教育。
因此,教师培训不应是对教师进行碎片化的知识传递和技能培养,而是要促进教师认识升华、思想破茧、观念涅槃。
“文化、课程、管理”相融合的CMC教育培训,作为一种有思想的培训,其突破在于,认识并践行了一条真理:培训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对所有参训教师而言,并非唯有在课堂上听讲才是接受培训。教书育人的理念、对待学生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活动的方法、管理班级的智慧、表达自我的方式,以及自由平等、民主和谐、诚信友善、尊重博爱等价值观,不仅仅体现在专家的PPT里,更渗透在培训的每一个细节里;不再是抽象的理论教条,而是每个人实实在在的切身体会。
正如夏风提出,“舞台是人人的舞台,课程是人人的课程,管理是人人的管理,文化是人人的文化”,进入培训的教师,每个人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感受的,时时处处围绕在自己身边,这才是真正的培训。
把目光从单纯的课程,变为文化、管理、课程并重,是教师再教育的一种创新,同时也以其简明有力的理念、具体可操作的模式,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知识是死的、技能是死的、方法是死的,甚至智慧,脱离了人、脱离了一颗活泼泼的心,也是死的。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教育是解放心灵”,而培训要做的正是感动心灵、激活心灵、解放心灵,让每一颗心变得灵动活泼,敞开了去发现美和爱,去感受情和义,去追求自我成长、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有效的培训,应该让培训对象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像海绵吸饱了水、气球充足了气、铁弓绷紧了弦,充满着张力,饱含着生机,昂首挺胸走向前去——这种培训模式具有哲理性和普适性,为我们提供了改善和实现培训效果的新的路径和示范。
冯恩洪/著名教育家
一口气读完了《教育培训的全新变革》,作为十年来一直关注着有效教师继续教育的我,心中涌动着阵阵热浪,十分感动、振奋,不吐不快。
《教育培训的全新变革》推出的CMC教育培训模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有思想、有灵魂、有力量的教育,让人看到了希望,受到了启迪,得到了收获。
当前推进培训的一个悖论是:用应试教育的手段培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却要求他们去践行素质教育。一些地方承担教师培训的机构,多以纪律束缚、考勤管理、知识灌输来做培训,偏离培训的真正宗旨,缺乏教育的精神内涵。不是教师排斥培训,而是教师排斥无用的培训。
2015年是中国大年,我们展示了大国经济、大国外交,未来我们也要能够很好地展示大国教育。中国之大,人口之多,仅每天上的课就超过二百九十万节。建设“中国好课堂”,为大国教育奠基,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我们既要有对于学生的好课堂,也要有对于教师的好课堂。我们的教育培训要体现我们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师教育要善于研究接受教育的对象。我们要让教育培训有思想,要让教育培训接地气。
CMC 教育培训是有豪情、有力量的培训,在培训中敢于并成功地融入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全新的教育理念、务实的教育精神,不仅仅培训教师个体,也立志于打造教师队伍。CMC 教育培训是有担当、有境界的培训,在“应试培训”丛生的教育生态中,勇于坚持,善于创新,不仅仅做好每一次培训,也立志于改变当前培训现状。这种培训,让文化、管理、课程交融并重,让课内课外皆有“中国好课堂”!
呼唤教育的豪情与担当,首先呼唤培训者的豪情与担当,在这里,我们找到了方法与答案,这是肯定的。
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但与一般技术性行业有明显不同。后者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非人格化,其工作方式、方法非常标准化和程序化,其技术人员和工作对象无必然的情感关联。但教师不同,其专业具有鲜明的情境性、综合性和高度的人格化特征。
鲍传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
情境性说明教师教学技术的获得不能通过简单模仿来实现,综合性对教师的多方面素质技能提出很高要求,而高度的人格化则说明教师和教学对象之间存在高度的情感联系,正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只有教师对教育生发出赤诚之爱,才能真正投身于教育活动中。现在教育培训的模式很多,有一些规模宏大、投入不菲,但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乃是对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
无疑,CMC教育培训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文化、管理、课程三个要素,很好地反映了教育培训的本质要求,内在地契合了教师专业的基本特征和教师成长的基本规律,渗透出一种全新的培训理念,创造了一种有效而富有特色的培训模式。
首先,它把每位教师作为一个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个体,而不是作为一个被培训的对象,“你是你自己的主角、舞台是人人的舞台、台上台下都是主角”创造了一种“自发展”而不是“被发展”的理念。这对于当前培训中普遍存在的“灌输”和专家话语体系无疑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大大激发了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它超越了传统培训模式一味对于知识和技术的强调,而把文化作为培训的切入点和重点,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塑造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团队精神,在文化熏染中传递教师职业的基本信仰和信念,引导教师走向一种文化自觉。
最后,它深入推进教师培训“课改”,秉持了“内外皆课”的理念,成功地探索出“电影式讲座”、“欢乐报告会”、“图式分享会”等富有个性的培训课程,使培训不再是一种枯燥的听讲活动,让教师在生动鲜活的案例中接受教育的洗礼。
CMC与其说是一种培训,倒不如说是一次灵魂的唤醒。
12天,四千多人,这两个数字似乎决定了培训费力不讨好的结果。常规也最省力的做法,就是请一些专家在台上授业解惑,而台下的人则可能在闷热的夏日里睡倒一片。然而,湖北新教师培训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我身处其中,也觉得热血沸腾,甚至有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的冲动。
李斌/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
以我有限的观察,CMC教育培训至少有以下这些亮点:
一是不统一思想,而尽最大努力统一价值追求。数千人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选择农村教育的动机也不尽相同,试图统一他们的思想,实际上,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做到。但一些价值追求则可以超越这些差异而有望被大家接受,即“因爱而成长”。围绕这一点开展培训,就体现了对培训对象切身利益的关注和尊重。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而忽视培训对象的需求、感受与利益,是许多官方组织的培训难以得到好评的原因之一。
二是弱化知识的灌输,强化对教育生活的体验。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评价教育培训。专家的讲座有必要,但不是这种大规模培训的重点。重点是对12天教育生活的体验,从而激发和强化他们投身农村教育的雄心壮志。既然是生活,就不能说教,也不能枯燥,而要让每个人成为主角,一起经历变化和挑战。当培训从灌输向体验转变,它影响和感化一个人的可能就会得以增加。这些新教师都要进入农村学校,即将面临诸多挑战,而岗前培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只有12天),有限的资源(主要依靠新教师自身),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不断带给他们惊喜和感动,对这个过程的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三是注重发挥团队力量,展现各种教育的可能性。最能影响这些新教师的,不是专家的报告,而是他们的同伴,包括从教路上的先行者。每次岗前培训,这股中坚力量,不管是现身说法者,还是现场组织协调者,他们的故事和经历往往最能贴近,也最能打动新学员的心。他们在艰苦环境中所展现的教育智慧与勇气,也最能启发和激励那些后来者。
如何把培训变成对教育生活的体验,让培训本身成为一种教育,CMC教师培训,无疑做出了有益的、突破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