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羿,巫思超
(1.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福建 漳州 363000;2.福州大学 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民俗文化对历史街区改造带来的活力
——从古川町看漳州历史街区发展
林羿,巫思超
(1.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福建 漳州 363000;2.福州大学 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从世界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历程、古川町建筑保护、古川町民俗等方面对比漳州历史街区的景源、漳州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历史街区发展需在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创意文化产业,将产业化的机制引入老街区的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扬中,提高漳州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源整合程度,从中提炼升华,塑造漳州历史街区的品牌形象。
历史街区改造;城市名片;老瓶装新酒
现代城市的建设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工业化生产,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有着自己的轨迹,在自身发展的岁月中不断的沉淀积累, 日益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情,使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居民对其产生了浓郁的归属感。如何在满足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传承历史、延续城市悠久的文化脉络,是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城市历史街区只有以历史文化价值、城市风貌特殊的体现为基础,以经济利用价值的实现为保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1]。漳州历史街区自2002年北段片区修缮工程竣工以来历经十个寒暑,历史街区依旧是那个默默无闻的老城区。改造不是简单依古仿古的修复,也不是大拆大建的推翻重来,而是在尊重城市的文化传承的前提下,为历史街区注入新的活力。保护和转型要同时进行,才能让没落的历史街区重获新生。
古罗马人很早就提出了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概念,并在随后的岁月中将文物保护纳入社会公约及法律法规中。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道路、住房、公共设施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这时大多数城市拆掉破旧的楼房,拓宽道路,重新建设。各个城市在改造中虽然保留了单个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但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区别渐渐磨灭,变得千篇一律。后来人们突然意识到,保留历史的记忆,不单单是保护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伟大建筑,而且需要以这些历史标志性建筑为核心辐射出一个整体街区,这样才能体现城市的个性,体会世世代代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居民的情感生活。因此,各国纷纷讨论并颁布了关于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条令(如表1所示)。
历史街区的过程历经变革,从重点保护单一建筑,到将保护范围扩大到建筑群及其周边的环境,再到保护的同时考虑如何再利用。从这些条令变革的过程看出了西方发达国家都历经“破坏——反思——保护”的艰辛历程。历史文化街区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任凭我们如何仿造复制,也无法恢复其真实的面貌。我们应该吸取世界其他地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验教训,加强保护和更新,让历史文化街区能够拥有不断发展,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表1 国外历史街区改造发展历程
日本古川町是日本极受欢迎的历史性聚落[5],它位于日本关西地区的山城小镇,中心分为三町,风景宜人。1970年,古川町通过“发现日本”活动掀起历史街区空间营造的风潮,居民共同参与,不断改善周边环境,同时保持各式各样的民族习惯,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活动使古川町成为历史街区改造的一个经典范例。
1.放养鲤鱼,打造生态休闲的历史街区。古川町有一条流过市区中央的水道名叫濑户川,这里原本淤泥沉积、垃圾漂浮、臭气熏天。北飞时报提出了一个在濑户川放养鲤鱼的计划,号召每一个居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发清理河道,放养鲤鱼。放养的鲤鱼池不但营造了良好的亲水休闲空间,同时又可以检测水质。全体居民共同打造居住环境,对自己身边的环境更加爱惜,不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每个居民通过相互协作,共同经营自己的生活环境。
2.古川町建筑的 “老规矩”。老规矩是所有古川町居民在小镇建造建筑时相互流传的一种约定,所有新建的无论是城市景观、公共设施,还是民居都必须遵照。老规矩其实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默契,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认识。也许我们现在很难理解过去的社会为何可以不需要法律法规却能靠相互约定就能存续。但是从一些历史照片我们可以看出默契的存在。照片中的民房是如此的和谐,照片中的小镇似乎存在着某种秩序,这就是过去的默契,一种社会的集体思维。随着古川町郊外交流道附近不同风格的大商场陆续建造而成,古川町的居民产生了危机感 ,大家开始讨论制定景观协定和条例的必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古川町都市景观基本方针》确定了。这个基本方针立足于景观营造,提出“三大支柱”:一是社区营造的心;二是地方;三是建筑。这个基本方针正式将原本古川町深入民心的“老规矩”通过法律法规明确下来。为了延续这一方针,古川町又颁布了《飞驒古川故乡景观条例》。从此,古川町的景观整顿从不成文的“老规矩”成为更有约束力的法规。
3.古川町传统的祭祀活动,成为吸引游客的临时舞台。古川町有三个传统的祭祀项目:“三寺参拜”、“飞驒古川祭”、“神冈祭”。
三寺参拜活动在每年的一月十五日举行,由外出工作的男女通夜参拜町内的本光寺、丹光寺、真宗寺这三间佛寺,本地信徒沿路布置雪人做成人像和蜡烛,形成富有趣味的观赏性休闲空间;商家沿途摆摊,形成热闹非凡的商业空间;外出工作的女生都会在当天返乡,沿着濑户川边,走向圆光寺、真宗寺、本光寺,放水灯,祈求天赐良缘。
古川祭在每年的4月19日至20日举行,这项活动是为了庆祝春天到来,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会来参加。即使在外打工,也会赶回来参加起太鼓仪式。居民抬起神轿,敲锣打鼓,绕行全町,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神冈祭是每年4月最后一个星期六举行。对当地的居民来说,这一天是神灵每年一次降临乡里、巡视町内的日子,家家户户要供奉神酒等祭品,热闹地歌舞奏乐。人们用笛子、大鼓和钟进行祭祀表演,“猿太彦”打先锋,狮子、神乐、宫乐、斗鸡乐、侍从、侍女、大小神舆排列着依次前行。
古川町的祭祀活动并不是为了吸引游客而举办的,而是古川居民经过世世代代传承演化的生活浓缩。这些祭祀活动不仅丰富当地居民的生活文化,聚集古镇居民的向心力,同时吸引许多外来观光客共同参与祭祀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但保留了民俗传统,延续民族特色,并且带动了古镇的旅游业发展。
日本古川町的案例说明了历史街区休闲空间营造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统筹规划并有序推动。以人民的休闲体验感为向导,合理运用地方优势资源、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公众共同参与为基础、政府政策扶持、规划师合理规划、企业资金扶持为一体的参与模式,从而保证休闲空间各种行为方式的顺利展开[6]。
漳州位于福建闽南地区,北接厦门,南临汕头,东靠台湾海峡,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图1 漳州古城范围图(图片来源:漳州市规划局)
2002年4月29日,福建省政府正式批准通过《漳州市名城保护规划及三片历史街区保护详细规划》,规划中确定以修旧如旧的改造方式,还原漳州古城“九巷十三街”的历史风貌,明确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布局结构划定为“一区三线两片和散点”,并初步明确了“一城三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范围界限。同年,漳州市“台湾路历史街区整治保护项目”正式启动。2003年漳州市《台湾路历史街区整治保护规划》获得年度“福建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三等奖”。2005年4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漳州历史街区改造工程 “2004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这些都充分肯定了漳州历史街区通过“修缮、维护、整修、重建、拆除”等5个步骤的保护措施,而这5个步骤我们戏称为“洗脸、镶牙、穿衣戴帽、整容”。2006年,漳州城乡规划局颁布了《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对漳州城历史街区予以明确的范围定位,并确定地理坐标[7]。
表2 漳州城市历史街区“一区”、“三线”布局范围表
漳州历史街区的街区景观体现了漳州古城的内涵,街区内大量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民居、宗祠、街巷、骑楼建筑等,是研究闽台文化、闽南建筑、漳州发展史重要的物质遗产和历史记忆。
漳州市历史街区有深厚的文化资源、丰富的民间文艺、繁荣的商业服务,不仅在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价值、建筑学价值、人文价值、古树名木价值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并且其漳台情感价值、艺术价值、旅游价值日益彰显[9]。
在古街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把眼光放在建筑保护,需要将更多的关注放在社会性问题上;加大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经济支持,以保障历史街区的复苏;同时要研究历史街区对于其自身更大背景,也即城市的反馈作用上[9]。漳州历史街区内的商业元素基本上是零售商品,其中酒吧两间、牙医门诊一间、小吃十间。这些商业元素服务于周边居民,辐射范围小。总结日本古川町的改造经验,漳州历史街区与古川町改造史有很多类似之处,我们可以从古川町改造的经验中学习到两个方面的经验。
第一,号召全体居民共同打造居住环境,使居民对自己身边的环境更加爱惜,从一部分人的行动,演变成为全体居民的共同行动,人们相互协作,共同经营,珍惜呵护古街的生活环境。
第二、引入民间工艺进驻古街,如同古川町民众热爱木结构建筑一般,将木匠工艺视如珍宝代代相传。漳州有多项民间工艺文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木板年画、漳绣、扎花灯、纸扎、泥塑、布袋木偶等,如果历史街区内没有这些,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就只是一个小商品市场,无法体现其文化价值。将文化产业引入历史街区的保护当中,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弥补历史街区保护资金严重匮乏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对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通过一定程度的改造再利用来增加其生命活力[10]。
表3 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景源表
总之,漳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位应该放在构建新兴街区模式上。新兴街区并不代表要推倒老街区重建,而是用“老瓶子装新酒”,将老街区作为一个载体,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和时尚生活体验,让漳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的生命力。
[1]董贺轩,胡嘉渝.城市历史街区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规划师,2005,21(8):63-65.
[2]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3]曹随.城市形象细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周岚,童学勤,苏则民,等.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南京老成保护与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节庆重生古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阮如舫,陈懿君,王东.历史街区休闲空间营造——以日本古川町为例[J].城市观察,2012(4):174-181.
[7]陈丽玲.漳州市旧城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8]张梅,徐碧娟.漳州市历史街区开发价值景源实证分析[J].经济师,2009(12):268-269.
[9]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蒂姆·希思,塔内尔·厄奇.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张玫英,董卫,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0]李山石,刘家明.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街区提示改造究—以南锣鼓巷为例[J].人文地理,2013(1):135-140.
(责任编辑:马圳炜)
Vibrant folk culture brought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 —Ancient Furukawa Cho see Zhangzhou Development Historic District
LIN Yu,WU Shi-chao
(1.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angzhou,Fujian,363000,China; 2.Fuzhou 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000,China)
Analysis of successful case of ancient town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combined with Zhangzhou local folk culture,summarizes the feasibility scheme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Zhangzhou historic district.This study compar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from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street blocks world Furukawa Cho building protection,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urukawa Machimin Historic District of Zhangzhou Jingyuan,Zhangzhou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ummed up the historic district of Zhangzhou development needs on the basis of the protection,actively develop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the mechanism of industrialization into the old street culture resource heritage and Zhangzhon,improve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 of Zhangzhou cultural resources,refined from the historic district of Zhangzhou, shaping the brand image.
Historic district transformation;city card;new wine in old bottles
TU984.114
A
1673-1417(2015)01-0030-07
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5.01.0006
2014-11-06
林 羿(1983—),男,福建漳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城市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