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场合撒欢的中国小孩

2015-08-21 18:38孟莎美
瞭望东方周刊 2015年31期
关键词:公共场合公共场所零食

孟莎美

有人抱怨,中国游客特别吵闹,缺乏修养,这当然是一种偏见。事实上,我碰到过不少年轻的中国游客,不但懂礼貌、知风俗、英语好,而且独立且乐于帮别人拍照,是真正的旅行者。

我每次出行,真正觉得有点头疼的,是带着孩子的中国游客。

一次乘飞机,旁边坐着一位带着三四岁孩子的中国母亲。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个小男孩每隔半小时就闹着要吃东西,从他们自带的饼干、薯片等各种零食到飞机餐,从矿泉水到果汁,一刻不停。所有食品混合起来的奇特味道,加上母亲与他不间断的讨价还价,让我这个从头到尾的旁观者在下飞机时精疲力竭。

我唯一感到庆幸的是,这只是数小时的中国国内航班。如果在超过10小时的国际航班上碰到这样一对母子,我该怎么办?

孩子当然都是会吵闹的,但中国家长似乎不大注意约束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行为,甚至默许孩子的调皮捣蛋。我在上海地铁里经常看到,孩子跑来跑去嬉笑打闹,或者拿着零食汉堡旁若无人地大吃,还不时把碎屑往地上扔。最糟糕的当推机场的厕所——不时可以见到,家长上厕所,孩子在外面撒欢,试图打开别人的厕所门,还有家长抱着孩子在洗手池上玩耍,占着地方不说,还把水溅到别人身上。

印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而在西方不少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地铁里是禁吃食物的,再饿也只能等到出地铁再解决。比较小的爱哭闹的孩子,一般都会衔着安慰奶嘴。实在有特别调皮或者爱哭的孩子,家长常会红着脸在最近一站下车,并且向周围乘客道歉。

原因在于,公共场所有一个潜在的秩序规则,就是所有人都要约束好自己,尽力不给别人添麻烦,尊重他人获得安静的权利。在中国的公共场所,特别是碰到孩子的时候,家长往往太过重视满足自己孩子的需要,忽视了这个公共秩序。

所谓“中国游客”的负面形象,恐怕就要从“公共空间不等于自家客厅”这个意识的建立开始。

从根本上说,这也意味着,要从小教育孩子做一个对自己公共行为负责的人——而不是只享受溺爱,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父母和长辈。

有一次,我站在星巴克买咖啡的时候,脚被旁边玩耍的小男孩轻轻踩了一下。站在我身后的母亲,马上沉下脸,把孩子拉过来让他向我道歉。我故意没有立刻说“没关系”,而是继续等待着。最终,在憋了一分钟之后,这个顽皮的小孩终于说出了那句“对不起,阿姨”。

我知道,这不是一句容易的话,但对孩子,却会是受益一生的。

猜你喜欢
公共场合公共场所零食
锐词
菲律宾·马尼拉
零食的迷幻世界
公共场所的英语翻译拾零
哼哈部落夺回零食
防偷拍
零食不能乱吃!
广东:免费WiFi 3年内全省都有
美国一城市 规定体臭违法
“我为裸奔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