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技术贸易”升温

2015-08-19 10:18
中国经贸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贸易企业

“技术转移”这一词汇在国内还是个新鲜词汇,其本意是指技术作为生产要素而发生的地理位置上的变化。在国际间,技术转移、技术贸易早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而这种模式如今越来越开始受到国内政府的重视。围绕“技术转移”,中国各地政府近年积极搭建交易服务平台。据了解,目前仅国家级的技术转移中心就有10家,而各类技术贸易机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达6万多家。

有专家表示,技术贸易这波新趋势的背后,是民间资本作为社会资本主体而趋于活跃的具体展现,总的趋势向好。不过,民资在技术引进、输出方面仍存在着一些误区尚待规避。长远来看,这波新趋势要在产业化方面看到普遍性的成果,可能仍需要一定时间。

民资热衷国际技术

浙江向来是国内民资高地,这里的不少中小企业如今开始将目光瞄准国际。购买国外技术、与国外展开技术合作正成为这类企业所习惯的方式。通过展开国际间的技术合作,补足自身“短板”,提升科研实力。而另一方面,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这些企业因为有了国际合作背景,目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

类似这样的技术合作、市场推广模式在浙江的中小企业中越来越常见。今年5月19日,在杭州举行的一项医学技术成果应用推广新闻发布会上,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科学家阿夫拉姆·赫什科带着其同一家中国公司的合作研究成果亮相,在医学界与投资界同时掀起了些许波澜:全国60多位医学专家与会,20多家国内投资机构负责人出席。

发布会的主办方浙江顾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杭州当地一家民营企业,同时也是阿夫拉姆·赫什科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双方从2009年展开技术合作,共同推动将基于阿夫拉姆·赫什科2004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技术成果发展出的“代谢修复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全球市场。

在顾民生物创始人顾星阳看来,引进国外技术来推动公司的国际化与依靠自身创新进而走向国际化二者“殊途同归”,并无矛盾。“科学本身是不分国界的。我的团队本身也是国际化的,而和阿夫拉姆·赫什科的合作之初,我的目标就是国际化的。”他向记者表示。

熟悉浙江当地民资发展状况的温州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余官胜告诉记者,虽然他没有掌握明确而具体的地方性的技术贸易统计数据,但在他的观察中,浙江民间资本走出去确实越来越普遍。

余官胜说,这些民企由于是市场导向,在国际化发展时往往比国内大企业要更加灵活。而他也了解到,在温州的不少企业对于借助国外高端技术、人才来实现企业转型的需求正在加大。

余官胜向记者表示,温州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对国外的技术、人才需求还是在加大。我接触到的很多大企业都想往高端走,因为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如果还是老路子的话,生存太困难了。

优化贸易主体结构

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技术合作、技术贸易,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一个趋势,也将有助于技术贸易主体结构的优化。

仅在今年的“上交会”上,民营企业参与程度相比以往就有明显提升。民营企业展区规模比上届扩大了20%,企业数则增加了40%。

由“上交会”组委会等机构发布的《2015技术贸易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阐述中国主要省市技术贸易发展现状时指出,外资企业仍是我国技术贸易主要省市技术进出口的主力,但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参与程度总体有上升趋势。

《报告》显示,北京市2006年至2014年的技术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技术进口占同期技术出口总金额的92.2%,民营企业占5.3%。出口方面,民营企业占比为5.0%。

而在上海,民营企业参与技术贸易的程度也有明显上升。2002年,上海市技术进口主体分布上,民营企业占比仅为0.39%,但其参与程度此后迅速提升,2009年达到3.19%,2010年之后,受国际大环境影响,这一数字有所下滑,但2012年仍达到2.83%。

《报告》认为,目前以外贸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贸易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报告》称,在企业技术引进中,外资企业占比过大,内资企业作用有待加强;政府在技术引进中长期扮演重要角色,企业影响力有待继续增加。根据行业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各级政府常常需要进行技术引进决策,而对企业的实际条件如技术需求、消化吸收能力、人力资源状况、市场需求等因素考虑不足,这会直接影响中国技术引进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虽然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引进的主体,可是内资企业在技术引进中占比很低且比重日益下降。从长期来看,这将不利于中国技术自主创新的开展。

“一带一路”成民企载体

在每年的“上交会”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都要举办主题日活动,今年其主题被设定为“以技术贸易促进科技创新,深入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上海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说,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交易,是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尚玉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战略给上海技术贸易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将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和技术贸易规模,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有利于开展更深层次的创新链、价值链合作。

对民营企业来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企业“走出去”无疑是个利好。中国技术交易所副总裁夏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完全可以带动国内的技术出口。

夏雷认为,中国在技术进出口中应该学习西方的技术交易模式。“我们中国过去20年,比较传统,认为技术贸易就是一项技术一定要从甲方卖到乙方,但是国际上往往把专利、技术成果的交易融入在成套装备的技术输出中去,而不把单项技术的交易单独细分出来。”

夏雷说,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时,完全可以学习西方的商业模式,创新技术贸易的模式。比如,在中国高铁走出去过程中,就可以将软件、硬件技术同时融入其中,做成“交钥匙”工程,而不是简单进行专利的买卖。

仍需与“本土”结合

最近几年,不少西方国家深陷危机,对很多“不差钱”的中国企业来说,正是“走出去”展开技术收购、技术合作的良好时机。而很多国外政府也对中国企业采取了较以往更加开放的态度。

英国《金融时报》今年3月的专栏文章指出,2010年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支出每年都以10%的的速度增加,2014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上花掉了700亿美元。

在这波海外投资热中,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主力军。北京“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年初的一份报告认为,民营企业将是对外投资的主力军。尤其是在美国市场,2014年民营企业的投资金额占中国对美投资总额的76%,2015年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在夏雷看来,中国企业引进技术的总体方向正确,但在观念上仍存在较多误区。他认为,企业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第一要务是将本地的需求搞清楚。“如果忽略本地的需求而盲目将技术引进本地,结果不能很快落地进行产业化,这种引进是无益的。”

“要看技术引进是否和产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如果没有这个基础,那么技术引进很难达到效果。”夏雷告诉记者,民营企业引进国外技术,首先还是应该注重补足自身“缺位”,其次应该满足企业“走出去”的需求,配合进行专利布局、客户市场布局等。

夏雷说:“对国外高端技术引入中国,进而实现产业化,需要寄予时间与宽容。创新本来就是一个宽容的事情,允许失败,也不能要求短期内就一定要达到一个成果。”

夏雷认为,在“走出去”与国外进行技术合作方面,很多民营企业认为自身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资金,这其实是没有引入合作思维的表现。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贸易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贸易统计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