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说中设置悬念的方法

2015-08-19 17:24沈林香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8期
关键词:于勒伤痕林冲

悬念是小说增强其情节吸引力的基本手段,悬念设置是否得当,是否会让读者从始至终读的欲罢不能,是小说能否成功的关键。参透悬念,便能明悟小说的情理。

一、判断悬念明情趣

“悬念”是小说艺术创作的技巧之一,它是小说家创作小说时亲睐的技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判断作者设置的悬念,从而体会这其中的情味。

1.问句显而不答生悬念

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有时作者故意提出疑问,或是借人物之口露疑,疑问显露又不及时解答,便形成的悬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听说仇人陆谦来到沧州,并与管营密谋,心知是要加害自己。但接着,管营却派他去看管大军草料场。于是林冲心想:“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这一怀疑不无道理,也形成了悬念:他们究竟设下了什么圈套要林冲钻?林冲可以怎么办?当文中的疑问激起读者心中的种种疑惑时,正显了作者巧设的悬念。此所谓问句显而不答生悬念。

2.形态异于平常生疑虑

当人或事物的存在与动态有悖于平常的规律时,就会让读者感觉到不同寻常,于是便激发了读者心中的疑问:发生了什么事呢?这便是一处悬念。

如这两个片段:《甜甜的泥土》:“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读到那些,我们想的也许是“这个人是谁?她为什么如雕像一般站立在这儿”;也许是“孔乙己这样的一个书生,他脸上的伤痕哪里来的”?

一个反常人物,一个寻常书生的反常外形……这些人物或是人物举止都有悖于常态,因为反常,疑惑便不免从心中升起。当这一团团的疑惑从心中升起的时候,就激起了读者对小说情节发展你的兴趣,对人物命运的关注……这些悬而未决的矛盾,就是小说设置的悬念。

二、品味悬念悟理趣

悬念就是一块心理磁铁,它牢牢地吸引着读者的目光,把控着读者的心理,将读者带入奇峭变幻的小说情节中,引入悬念背后的缘由、内涵,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

1.激发兴趣,引起下文。好的小说就是一波三折,一个有趣的故事勾着一个故事,一个悬念套着一个悬念,环环相扣,又峰回路转,好看耐读。《我的叔叔于勒》中“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作者巧设疑问慢慢道来,读者急切的想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于勒是谁?父亲为什么如此盼望他的到来?疑问指向对人物的探究,对情理的探讨。悬念不仅引起下文,且作品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便大大增强,读者的阅读的兴趣便被大大的激发。

2.突显人物,揭示主题。悬念正是利用读者在对人物命运的关注时,感受人物形象,从而体悟到文章的主题。《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他伤痕哪里来的?哦,原来是偷书被丁举人打的。应该是实在没钱了,他又懒又不屑于干体力活。“悬念”就是一个扣子,解扣之时,孔乙己的懒惰以及封建等级观念对其思想的毒害便渐渐显露出来。读者一旦对人物对情节的发展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索,去感受悬念背后的内涵。同情着孔乙己悲惨的遭遇,悲哀着他爱而不争的麻木,痛恨着这万恶的封建制度。

3.渲染气氛,震撼人心。小说层层设疑,读者被带到了一个漩涡中,疑虑渐浓之际,解疑便似醍醐灌顶般顿悟,震撼心灵。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大家都围着告示牌,‘又出了什么事啦?”借小弗郎士的心理激发了读者心中的疑虑。紧接着上课的气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此时“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疑虑渐浓。“我”平常迟到会遭到先生责骂。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层层设疑,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悬念加深。如此层层设疑,反复渲染那种庄重肃穆的不寻常的气氛,将读者渐渐带入这疑团之中,当韩麦尔先生解开谜团,突出这是最后的一堂母语课时,一切疑虑都有了解释。大家对母语被取代的不舍与愤恨便浓浓地晕染开来,强烈地震撼人心。在紧张严肃的氛围中,结局定然震撼人心。

悬念迭起,我们因人物的遭遇或喜或悲,因他们性格形成的不可抗力而唏嘘感叹……我们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徜徉于小说的海洋。

沈林香,教师,现居江苏如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于勒伤痕林冲
萨拉热窝:一座美丽而充满伤痕的城市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试论林冲的忍与狠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归来》与“后伤痕”叙事
大画微博
林冲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