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
高中“应试倾向”突出问题由来已久,它与教育观念、考试评价制度和育人模式密切相关。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现象,需要在转变观念、深化改革、规范办学和强化自律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应试倾向”突出是困扰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将高中学制从三年改为两年的建议一经提出,立刻引发了人们的热议。事实上,笔者对简单化地缩短高中学制并不赞同,但联想到近一段时期社会上力挺“超级中学”的种种声音,及其对高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所表达出的种种无奈,觉得此建议直指的高中“应试倾向”突出问题,确实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
扭转高中“应试倾向”突出问题,简单化地缩短高中学制可能并非良策。也就是说,倘若相关改革没有同步跟进,只是单单地将高中学制从三年缩短至两年,可能的结果是很多学校仅用一年半甚至更短的时间让学生完成所有高中课程学习,而将剩下时间用作复习和备考。这样一来,非但高中“应试倾向”突出问题没有改变,反而有可能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而,简单化地缩短高中学制,可能无助于扭转高中“应试倾向”突出问题。
但缩短高中学制的建议也足以引发我们的思考。尽管当前高中“应试倾向”突出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存在一些程度上的差异,但将高三整个一年时间用作复习和备考,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当前的高中教育究竟是两年还是三年?高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扭转高中“应试倾向”突出问题究竟该从何入手?
制度变革谓治本。扭转高中“应试倾向”突出问题,须加快推进制度变革。事实上,高中“应试倾向”突出的成因并不复杂,它与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观、学校的教育质量观和家长的成才观紧密相关。从现实看,高考升学率成了地方政府教育政绩的核心指标,高考成绩成了衡量高中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考上大学或考上名牌大学与否被视作孩子成才的最直观标尺。当然,简单地将这些责任推到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长的身上,或许并不公正,毕竟制度本身的问题我们不能漠视。要想从根本上扭转高中“应试倾向”突出问题,除了要转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学校的质量观和家长的成才观,更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尤其要下决心在高校考试招生制度、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高中学校育人模式等方面做根本性变革。从国家、地方和学校层面看,相关的改革已经启动,但推进这些改革将会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信心和耐心,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规范办学谓“治标”。扭转高中“应试倾向”突出问题,须进一步加大依法治校,规范办学的力度。特别是要对当前一些高中学校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做法予以纠正,不可视而不见,也不能任其蔓延,这既是引领高中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保障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同时还要强化各方自律,这种自律既是对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也是对高中学校自身的要求。在制度变革艰难推进之时,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都不应再为本已突出的“应试倾向”推波助澜,而是应该多做一些有助于扭转高中“应试倾向”突出问题的改革探索。目前北京十一学校等国内一批高中学校,真正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入手,致力于创新育人模式,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使学生逐步走出“应试”怪圈,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汲取。
同时应当看到,目前一些“超级中学”通过军事化、封闭式管理手段,继续将高中“应试倾向”推向极致,并且呈现向外蔓延之势。一些外地高中学校纷纷上门到这些“超级中学”求教,竭力效仿“超级中学”的做法。而这些“超级中学”也通过到外地开办分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等方式,主动向外“传经送宝”。近一段时期以来,围绕“超级中学”的争议始终没有间断,认真反思“超级中学”存在的土壤确有必要,这也是根治“超级中学”现象的一个重要前提。但对于目前“超级中学”将所谓的“优质资源”和“先进理念”不断向外拓展和传播的做法,则需要引起高度警觉。这些“优质资源”果真“优质”?“先进理念”果真“先进”?这种拓展和传播又会给我国高中发展带来何种影响?需要认真思考。当前,亟须对“超级中学”的种种不规范招生行为、办学行为进行重点整治,为扭转高中“应试倾向”突出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高中“应试倾向”突出问题由来已久,它与教育观念、考试评价制度和育人模式密切相关。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现象,需要在转变观念、深化改革、规范办学和强化自律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