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糊
评估听起来是个很高端的词,因为只有更高明的单位和个人,才有评估别人的资格。更何况,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科大学的评估指标如何制定,又该派谁评估才合适呢?显然,这些在评估组看来,都不算事儿,因为一波接一波的评估,转眼已经折腾高校10多年了,活活把一批老师都熬退休了。
评估是折腾高校,高校接受折腾是为了钱。
在这个为三斗米折腰的时代,说服大学教师最好的方法,当然不是理想,而是“如果不这样,就没钱” !这个句型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百试不爽。
于是,高校纷纷使出各种绝招来表达对评估专家的敬仰。派出校中最精干、俊美的青年教师作为秘书,全程随同;校领导点头哈腰、亲自“三陪”。
白天视察、开会,对专家进行360度无死角式奉承,专家的衣着品位、发型特点、渊博思想以及健康体魄等,经过各个院系专业化的解读和剖析,纷纷高大上起来。会议结束,各院系专家、教师代表都会用无比敬仰的热辣目光,目送专家离席,开启夜晚的视察之旅。
夜晚,各种胡吃海塞自不必说,一顿吃喝洗搓之后,专家终于要回去休息了,新一轮的攻心之路才开始登场。中国是人情社会,哪个高校找不出专家的三姑六舅、师长学生?这些个“直系亲属”们,此时便直直杀入房间,从专家的爷爷开始,一直聊到专家未来的孙子,直聊得专家内心无比翻腾、眼含热泪,才百转千回地离开。
如此一顿评估下来,任是啥专家,也是从了。
听说很多好的高中,老师们都是集体备课,甚至能够做到一名老师有事未到,其他老师拿着她的教案,随时就能顶上。于是,高深的评估专家们,也要求人文社会学科的老师如法炮制。
教案吧,大家当然有,但是要全部拿出来,无私奉献,谁傻啊!对文科教师来说,每一本教案都是每位老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辛苦之作,随着学科的发展还要不断更新、补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往往还放俩经典段子。再者说,学科发展飞速,每位老师几乎都会临时更新教案,并且会涉及到自己最新的科研心得。如此心血集成,让专家随意拿去,然后再在网上公之于众?
再说了,就算拿出来,谁会认真看,不过当废纸一样“赏玩”罢了,那只好给他们交废纸了。于是,大家迅速地在网上下载各种版本的“教案”,按规格弄好后,糊弄了事。
这几年不知为啥,艺术类的教学突然受到“评估界”热捧,要求各校重视艺术教学不说,还连带着评估各个艺术专业。于是,原来在艺术院校里教唱念做打、画画、弹琴的老师们,被要求写论文、搞项目、发文章,还得核心和CSSCI。一位教京剧的老师抱怨说,这回好了,让我们都改写论文了,大家都不用唱戏练功了,在家写论文吧。为了迎接高校评估,各个艺术专业紧急进了一批只会写文章,完全不懂专业的博士,这些博士一边受着专业教师的嘲笑,一边受着艺术类学生的嘲笑,顶着黑边眼镜,吭哧吭哧写论文。
艺术类的评估专家就更是令人哭笑不得了。估计真正懂艺术的大腕,既请不起也请不来。于是,从三线、四线院校弄来几个听指挥会拍马的来评估专业。
专家们装模作样听完之后,直接要求看教案。看完之后迅速给出意见,为什么没有认真标示重点讲授的字样?为什么有的课教案上只有几句话?还有的专家很懂地说,如果课堂上的教学时间不够,我们可以编教辅材料嘛,让学生课下看……
真的很想对专家说,艺术类上课,您要求整出跟技校一样的教案,还编教辅材料,您把所有人都当成从技校毕业的啊?严重暴露出身啊,专家。
转眼之间,第一批参与评估的“211”和“985”院校,正在淡化。不过,新一轮的评估正在以各种崭新的名义如火如荼地展开着,如果说,这么多年这么多次的评估有什么成果的话,那就是,特别巨大地耽误了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