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兰
【摘 要】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中一种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规范语言、培养语感、积累素材、体验品味,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真切地去感受母语,欣赏母语,培养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阅读
古语有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诵读的益处,谈的就是诵读的魅力。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含义,到潜在的情味的全面感知。反复诵读能使人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
诵读同样是当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议建议”中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 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
1.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力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小学生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2. 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地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灵活性、逻辑性地发展,促进智力的发展。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对文字的鉴赏力。儿童由于形象思维较强,在有声有色地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见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默读由于只有“眼——脑”一条通路,而朗读有“眼——脑”和“耳——脑”两条通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双重刺激的痕迹,有助于对朗读材料的记忆。综上所述,注意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是阅读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通过朗读,儿童以口语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课文。小学低年级儿童发声速度比认字速度快,儿童朗读比默读自然得多,如果禁止他们朗读反而是不自然的事。
3. 进行朗读指导尽管“教无定法”,但是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在朗读教学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借鉴;并且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在朗读教学中这几个要点也是确实不容忽视的
(1)朗读要注意张扬个性。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朗读要注意引导、点悟。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使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
(3)朗读既是一种语言活动,又是一种语言艺术。因此,从客观上讲,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语音、合理的停顿和语调朗读课文,并表情达意。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必须要求做到规范朗读,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这是朗读的底线。中、高年级学生,要求朗读时把握文章基调,句子的节奏,能揣摩文章蕴含的情趣意旨,并有意识地注意语段韵律、语速停延,达到充分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情义妙理、神思妙笔的目的。从微观上说,每一篇课文的朗读,每一次朗读训练都有其要求,或是理解性的,或是评价性的,或是鉴赏性的,都是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赋予课文新的艺术生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很多,但经过实践,本人觉得以下几点切实可行。
1)形式的比较朗读。学生对比较有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朗读训练时,多采用比较朗读。如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
2)借助图像看图朗读。低中年级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训练,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一年级课文《金色的秋天》,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秋天有一个感性认识。学生受到图画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
3)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地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朗读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A].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A].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3]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
[4]朱小曼.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