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岩++陈浩伟
摘 要:利率市场化是一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金融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严重冲击和巨大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在盈利模式、金融创新能力、风险管理水平、客户结构等方面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并结合商业银行实际运行状况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趋势,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在培育自主定价能力、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优化客户结构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经营管理方面有所突破,才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保持优势地位并提升竞争能力。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作为金融市场的价格工具,利率的形成机制和变动情况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节资金供求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工具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国家整体利益的角度确定了全面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表,标志着近二十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为此,商业银行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反应了借贷资金的市场价格,作为优化资源配置、调节资金供求的重要杠杆,是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利率市场化是中央银行放松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自己根据资金供求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自主决定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和货币政策工具,向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传导央行的信贷、利率政策信号,间接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具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利率决定市场化,货币的价格应由货币的需求和供给决定,而不是由中央银行定价,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决定利率调节的品种、幅度和时机。二是利率管理市场化,中央银行不再直接干预利率,而是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工具间接调控利率水平。三是利率结构市场化,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逐渐放开,由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发调节。利率市场化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实现宏观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快和推进利率改革的步伐势在必行。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阻碍,这正是推动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原因。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力求建立一个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央行调控引导利率的体系,是一个培育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996年,央行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形成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这被视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起点。1997年央行成立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市场,同时放开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管制,首次采用了依靠间接调控来干预宏观经济的政策。2004年,经过多次调整,央行决定放开金融机构对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的限制,依旧保留上浮限制,实现了央行在金融改革中“放开下限,管住上限”的既定目标,将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2012年,央行先后两次对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及浮动范围进行调整,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带入了一个艰难和关键的时期;2013年7月,央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化,加速了利率的全面市场化发展。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市场利率、贷款利率、贴现利率都已经实现了市场定价。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商业银行具有了很大的利率影响力,同时,商业银行自主参与市场活动的能力也受到了挑战,利率的市场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及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金融安全将产生重大影响。
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汇率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因为利率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和盈利水平,会给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和风险控制带来严重冲击和巨大挑战,并对商业银行客户结构产生影响。
1.依赖高利差的盈利模式无法持续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受到体制影响和限制,其主营业务只能在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等传统领域开展,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为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利率差额,据统计,工、农、中、建、交等五大国有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80%,其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还要高。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这一盈利模式将会受到冲击,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银行间激烈的竞争使存贷款利差有缩小的趋势,这使得使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高利差盈利模式不再受到保护,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必然受到直接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在传统的利差盈利模式的基础之上,中间业务和个人零售业务将是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新变化,而且收入的比重将明显增加。新的业务模式主要表现为要从服务功能、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方面不断拓展业务的类别,重点开展结算、资产管理、承诺和信用担保等附加值高的中间业务;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和发展以提供高端服务、个人为中心的私人银行业务,实现从传统融资中介服务向财富专业管理机构的转变。
盈利模式的变化会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变化,其盈利水平存在着不确定性,这和各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密切相关。从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相对固化、缺乏竞争力,如果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不能进行有效调整和转变,商业银行很有可能进入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低增长的时代。
2.金融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利率市场化要求资金市场的供求决定资金的利率,引起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由传统的利差向中间业务转变,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具备金融创新的能力,通过增加金融产品种类、拓展金融业务来提高盈利水平。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商业银行培育并获得创新产品的定价权,自主确定资金交易的价格规模以及偿还期限等具体条款,以此形成合理的价格水平。然而,在现实状况中,商业银行缺乏自主定价的能力,并且缺失激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机制。商业银行获利的关键在于掌握产品定价权和风险控制权,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以后,利率波动的会加剧,商业银行产生了金融创新产品的需求,来化解利率波动的风险,通过自由选择创新金融产品,来保障获利的安全性和稳健性,商业银行只有获得了创新产品的定价权和管控风险的控制权,才能激发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创新动力。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金融创新工具已十分丰富并广泛运用,但我国金融机构在开发和运用金融创新工具方面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提升的迫在眉睫。
3.风险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水平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面临着巨大挑战和考验。利率风险对风险管理造成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由于融资渠道的拓宽,投资方向和利率议价空间的加大,存款变得不再稳定。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为了扩大信贷投放规模,提高贷款收益,倾向于放松信贷标准,更多地涉足高风险、高收益领域的贷款,从而加大了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没有相应提升和企业道德风险加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隐患增加。随着利率市场化波动频繁,商业银行根据利率水平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重新定价风险成为常态,加上重新定价的时间差异会带来资产、负债等主营业务价值的进一步损失。这些由利率市场化引起的新的风险变化,会给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及经营管理带来困难和压力,对风险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客户结构面临调整
在利率管制和保护性政策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和客户群体是相对稳定的,利率波动小,金融产品单一,缺少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存款和贷款的来源及数量稳定,客户的群体主要以公众存款和国有企业及大型企业为主,经营缺少竞争性,业务内容单一稳定。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带来多样化的投资渠道,造成原有的公众存款客户的流失,存款下降;另一方面,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由于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企业贷款的选择性增多,使用资金的成本议价空间变得灵活多样,将逐步弱化通过商业银行获得融资的依赖性,造成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客户的数量和种类发生变化。利率市场化之后,存款利率的上浮和贷款利率的下浮会挤压商业银行盈利空间,客户对金融机构的选择余地扩大,大大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进一步增加了银行开展经营活动的难度,迫使商业银行向努力开展客户营销,采取有效方式吸收存款,将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作为金融服务的目标客户,根据自身规模和业务状况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和客户。
四、政策建议和措施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日臻完善之际,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也更加符合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为增强自身抵御风险和盈利能力,提高银行企业化运营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培养自主定价能力
从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长期依赖于央行公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受到政策性保护而缺乏自主定价的实践经验和能力。随着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由利差模式向中间业务模式转变,各家商业银行在开展存贷款业务中,以存款利率上浮或贷款利率下浮成为吸引客户和同业竞争的有效手段,利率市场化会增加商业银行定价不合理、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等经营性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科学定价能力,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定价策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资产业务的定价,同时降低吸收负债的利率成本,以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带动收益增长。另外,为了应对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和防范系统性银行危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银行业普遍采用的办法。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减弱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银行风险水平,增进金融体系稳定,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导致的不良贷款率提高、银行盈利风险水平上升的问题显现的情况下,存款保险制度对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能够起到关键作用。
2.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的波动性特征会更加明显,利率风险成为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在利率管制背景下,利率的变动来自于央行对利率的调整,利率风险程度比较低,导致大部分银行的利率管理工具较为单一,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对冲机制。进入利率市场化时代之后,利率的变动将由市场中的多种因素决定,变动会变得非常复杂,变动的速度和幅度都会增长,商业银行加强利率的风险管理迫在眉睫。因此,商业银行应不断探索完善自身的利率管理体系,及时分析掌握有关利率变动的市场信息,做好利率风险防控。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利率风险管理职责,提前制定风险应急措施和预警方案,建立健全考评责任制度;其次,要利用先进的模型和信息系统,进行数据挖掘和大数据计算,甄别利率风险的类型,及时进行信息分析反馈,同时建立内部利率风险防范机制,准确把握市场变动;再者,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多样化,使用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利率衍生工具,建立利率风险对冲机制,有效对冲利率波动的风险,实现银行各项业务的稳健发展。
3.优化客户结构
随着金融体系的建立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由国有企业和大企业向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的转变,客户结构出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为此,商业银行应改进贷款管理办法,合理简化业务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提高融资服务效率;要改进贷款授权授信机制,在信用等级评定、授信等方面充分考虑各类企业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信贷制度;在落实信贷风险防范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贷激励机制,完善对不同企业的信贷服务,推动客户结构的优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针对传统的客户群体开展金融业务的同时,商业银行应扩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逐步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服务部门,改进信贷政策,实行贷款的差异化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服务,形成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4.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核心,而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的主体是人才。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利用专业金融人才,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利率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工作对银行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要求很高,而我国银行界存在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依靠经验操作,缺乏系统培训,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诸多问题,客观上造成了对利率走势的预测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商业银行应吸收、培养面向市场的市场交易、产品创新、利率管理、风险管控等专门人才,既要重视人才外部引进,又要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和再教育,建立一支能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李菁,蔡彤娟.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4,(8):63-67.
[2]周凯.利率市场化及利率政策效应研究——商业银行作为传导媒介的分析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13,(5):104-110.
[3]刘新宇.基于利率市场化分析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探讨[D].上海:复旦大学,2010.
[4]张頔.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新经济,2013,(5):60-61.
[5]刘佳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以AB银行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巴曙松,严敏,王月香.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7):27-37.
[7]王道平,杨骏.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风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17-128.
[8]韩建亮.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挑战、机遇与应对[J].经济研究导刊,2013,(33):142-143.
[9]连平.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与转型[J].上海金融,2013,(11):24-30.
[10]陈劲松.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