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春之祭》,3D新“看”法

2015-08-17 03:54陆轶文
音乐爱好者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斯基编舞斯特拉

陆轶文

很少有一部作品像《春之祭》那样被人铭记——作为公认的现代音乐与现代芭蕾的开山之作,《春之祭》预示着音乐界和舞蹈界在春的祭祀下的躁动,一个新的纪元即将开始。1913年5月29日,该作品在巴黎首演时引起的骚乱在音乐史和舞蹈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为世人留下了无尽的争论和谈资。

现在,一部3D多媒体制作《春之祭》将被搬上MISA的舞台,观众们将难得地戴上3D眼镜欣赏这部经典作品,获得真正的交互式体验,新鲜的视听震撼令人无比期待。

百年前的首演丑闻

舞剧《春之祭》描写的是俄国古代未开化民族在春天祭献大地的仪式。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在自传中写道“一天,我正在圣彼得堡写《火鸟》的最后一页时,眼前出现了稍纵即逝的幻景。我好像看见一个庄严的异教仪式,睿智的长老们围成一个圈坐着,观看一个年轻姑娘跳舞,一直跳到死为止。他们是以她为祭品来取悦春神的,这就是《春之祭》的主题。我必须承认,这幻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立即把它告诉了我的朋友罗力奇,他是一位画家,对偶像崇拜有专门研究。他热情地支持我的奇妙设想,并成了我这部作品的合作者。”

1913年5月29日,贾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在巴黎首次演出《春之祭》,由斯特拉文斯基作曲,罗力奇编剧,舞蹈家尼金斯基负责编舞。纵观历史,几乎没有一部作品像《春之祭》那样引起过观众和评论界如此盛怒。首演的当晚,观众发现他们从未听到过如此粗野、凶猛的音乐,所有人都大为震惊,以至于发生了音乐史上少有的骚乱。有关这部作品首演的情景,各报纸杂志曾广为报道。“圣-桑在演出后不久就从座位上站起来,讲了句冷嘲热讽的话后愤怒地离开了剧院;一位评论家高声喊叫道这部乐曲是场骗局;奥地利大使放声大笑;一个发出嘘声的男子被邻座愤怒的女观众打了个耳光;拉威尔大声叫喊着‘天才’;德彪西则恳求大家安静……”但一年以后, 当《春之祭》再次以音乐会的形式公演时,却受到了听众的欢迎。今天,它不仅被列为音乐会演出的保留曲目,还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在《春之祭》诞生之前,传统芭蕾剧目多是神话、传说题材,舞者们身穿奢华优美的服饰,展现辉煌的古典技巧,随着动听的旋律翩翩起舞。而横空出世的《春之祭》却一反常态,斯特拉文斯基谱写的音乐堪称刺耳,满是冲突的和弦与调性,乐曲的节奏和灵魂都十分野蛮,全无以往舞剧音乐的温文尔雅;被后世尊为“舞蹈之神”的尼金斯基,则将自己大胆非凡的构思与设计化为那令人心惊肉跳的舞步。尽管1913年《春之祭》仅在巴黎和伦敦总共上演了八场,但这部杰作依然被视为“一部打破二十世纪舞步土壤的作品”,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清晰可见。

百年后的前卫演绎

虽然历史首演场面堪称混乱,但是很少有作品像《春之祭》这样在百年之内被如此频繁地重排、改编、搬上各种舞台。如今它已经是现代编舞大师们的一块“试金石”——很多功成名就的当代编舞大师都有自己版本的《春之祭》,从皮娜·鲍什、肯尼斯·麦克米兰、莫里斯·贝嘉、保罗·泰勒、安格林·普雷约卡伊,再到炙手可热的萨沙·沃尔兹、阿库·汉姆、沈伟等等。

现在,奥地利艺术家克劳斯·欧博梅耶(Klaus Obermaier)推出的3D多媒体舞台制作《春之祭》试图再一次给人以视听体验的双重震撼。人们不禁要问,在见识过了各种形式与风格的《春之祭》后,这个“3D版《春之祭》”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自从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诞生,引发影院一轮3D技术革命以来,各种3D电影屡见不鲜,观众对大银幕带来的逼真鲜活、宛如身临其境的体验已然见怪不怪;然而戴上3D眼镜走进音乐厅观看一场音乐与舞蹈表演,依然是十分新颖而奇特的想法。在导演克劳斯·欧博梅耶看来,3D不仅仅是引人关注的噱头,由电脑控制的立体摄影机记录下的相对“真实”与人们主观感知之间的矛盾,正是构成这台表演的核心理念。

对于《春之祭》,欧博梅耶显然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一战前夕,即斯特拉文斯基谱写《春之祭》音乐的时期,充斥着一种去体会生命强度的热切渴望,这种情感后来转变成了对战争同样强烈的狂热情绪。因此斯特拉文斯基将这部作品视为一部带有狂欢情绪的“仪式”。社会结构的瓦解也反映在了作曲中,充满了碎片式的、块状的节奏,突如其来的变化,多调性、复合节奏的运用——作曲家通过这些手法完成了对传统音乐主题的展开和组织结构的消解。

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正在变得日益虚拟化,究竟何为“真实”?欧博梅耶相信,想要认识人类生存的极限,需要逐步抛弃感官认知,打破时间空间的连续性,模糊真实与虚拟、事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

这台多媒体制作《春之祭》意图审视音乐、舞蹈与舞台空间的复杂关系。传统制作的《春之祭》往往将重点放在编舞和舞蹈上,而在欧博梅耶的制作中,观众们将会看到音乐的动态和结构与舞者的实体形象和影像达到一种交互式融合。与大多数《春之祭》舞台制作不同的是,这个制作中仅仅动用一位舞者,舞者在舞台右侧进行表演的同时,将有多达六台摄像机从各种角度进行拍摄,然后通过高科技技术进行合成,最后投到舞台后面的大屏幕上。立体投影营造出一个令人身临其境的空间,观众们身处其中,能够获得比传统剧院环境更加亲近舞台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参与到了音乐与舞者的交流之中。

在欧博梅耶的制作中,舞者在舞台上并不“孤单”,多台立体摄像机和一套复杂的计算机系统将与她“并肩作战”,把她的影像实时捕捉,投射到大屏幕上营造出层层叠叠的立体效果。届时观众们将不仅仅看到舞者的舞动,在立体摄影技术创造的三维空间里,观众们还将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观察舞者的身体和运动方式。人体再一次成为了连接真实与虚拟的关键。

欧博梅耶打造的视觉空间从现存最古老的斯拉夫文字——格拉哥里字母(Glagolitic alphabet)和矩阵空间获得美学灵感,宛如符文的字母和二进制、十六进制编码将在这个空间里与舞者的身体相互作用,仿佛“共舞”。音乐不再只是作品的出发点,更是对编舞的完善。管弦乐队奏出的动态鲜活的音乐、复杂的3D技术创造的视觉效果以及舞者不可捉摸的现代舞步将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这台3D《春之祭》的丰富感官震撼。

欧博梅耶的3D版《春之祭》自诞生以来已经在奥地利、匈牙利、德国、英国、墨西哥等地的艺术节亮相过,获得评论界的赞誉。《泰晤士报》更是盛赞道“一百年前,斯特拉文斯基改变了我们听音乐的方式;二十一世纪,奥地利视觉艺术家欧博梅耶将改变我们观看舞蹈的方式”。这个夏天,这台3D版《春之祭》将由张洁敏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亮相MISA,等待申城观众走进音乐厅,戴上3D眼镜,感受多重感官的新鲜体验,重新审视《春之祭》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文斯基编舞斯特拉
斯特拉文斯基早期芭蕾舞剧中音乐主题的结构方式及特征
卧室里的蜘蛛
谈舞蹈的编舞动作设计
中老年舞蹈编舞选材刍议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音色组合分析
2017北京舞蹈双周 2017.7.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