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登亚
摘要 介绍2014年池州市贵池区天气概况,分析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为当地水稻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气象条件;水稻生产;安徽池州;贵池区;2014年
中图分类号 S1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2-0244-02
近年来,灾害性天气呈多发态势,具有种类多、频率高、来得早、走得晚、多点散发、影响大的特点。受异常天气的影响,水稻生产的稳产性下降,使一些地区粮食生产风险增大,还给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难题,因灾害性气候引发的农民群访事件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益和农村社会稳定。
池州市贵池区位于安徽南部偏西,地处长江下游南岸,跨东经117°36′~117°50′,北纬30°15′~30°48′,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但降水量年内和年际变率甚大。全区年平均温度16.1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7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1 ℃,极端最高气温40.6 ℃,极端最低气温-15.6 ℃,无霜期242 d,区域内温度略有差异,圩区略高,山区略低,风向以东北风居多,最高风速22 m/s,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27万hm2,总产29万t。近几年受天气的影响,水稻产量出现不稳,尤其是2014年的低温多雨天气,对该区水稻的生产产生较大影响。
1 天气概况
2014年池州市贵池区水稻主要生长期间4—9月,天气条件表现为低温、多雨、日照少。具体为有效积温为2 491.8 ℃,比20年(1991—2010年)平均(2 660.8 ℃)低169 ℃(图1),降雨量1 051.2 mm,比20年平均(971.6 mm)增加79.6 mm(图2),日照时数918.6 h,比20年平均数(1 138.1 h)减少219.5 h(图3)。
2 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2.1 对产量的影响
根据对全区水稻产量的调查,总体表现为早稻、中籼杂交产量略增,单季晚粳及双晚减产。具体为早稻全区均产在6 150 kg/hm2,比前3年均产增产37.5 kg/hm2,增幅为0.6%,中籼杂交平均单产7 653 kg/hm2,比前3年平均单产增产67.5 kg/hm2,增幅为0.9%,单季晚粳平均单产7 207.5 kg/hm2,比前3年平均单产减产256.5 kg/hm2,减幅3.4%,双季晚稻全区均产为5 850 kg/hm2,比前3年均产减产897 kg/hm2,减幅为13.3%。
2.2 对生育进程的影响
受天气因素影响,水稻生育期均受到影响,其中早稻受到7月连续降雨天气的影响,灌浆速率降低,灌浆时间比正常年份延长5~7 d,全生育期比正常年份延长了5~7 d。受其影响,双晚移栽期推迟,秧苗素质下降,移栽后返青时间延长,又加上8月的低温寡日照影响,生育进程比常年延迟10 d左右,对贵池区主推品种宁粳2号进行生育期调查,6月25日播种,受8月低温寡日照的影响,抽穗期为9月18日,预计11月9日成熟,全生育期为137 d,正常年份为125 d,比正常年份推迟12 d。中籼杂交主要在拔节后受到影响,抽穗期比正常年份推迟3~5 d,灌浆期延长了5~7 d,据调查徽两优6号在贵池区正常年份全生育期为135 d,2014年为142 d左右,延长了7 d。而单季晚粳如太湖糯品种在正常年份同期栽插,正常年份抽穗期在8月23日左右,而2014年抽穗期在9月2日左右,生育进程推迟了10 d左右[1-2]。
2.3 对群体质量的影响
受2014年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中籼杂交水稻群体质量不及往年,呈现“叶龄进程慢、单株分蘖多、无效分蘖多、有效大穗分蘖形成基础弱”等特点。6月底7月上中旬的梅雨季节,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加上气温相对较适,田间积水排不干,中籼杂交分蘖能力又较强等诸多因素,大田茎蘖苗呈暴发趋势而控制不住,根据对徽两优996组合的手栽大田调查,6月28日大田茎蘖为222万个/hm2,而在7月12日大田茎蘖苗超过了450万株/hm2,到了7月17日达到最高峰523.5万株/hm2,比2013年同期增加了123万株/hm2,大田生长过旺,严重影响了大田成穗率。而双晚生长期间8月的低温寡日照天气,又影响水稻秧苗的分蘖和生长,导致单株分蘖减少,群体生长量不足。据8月29日在全区圩区、丘陵及山区3个点调查,结果显示:殷汇镇五里村杂交晚籼、墩上街道河口村杂交籼稻大田茎蘖苗平均为313.5万株/hm2,比2013年平均减少22.2万株/hm2;其中最高苗为370.5万株/hm2,最低为257.85万株/hm2,梅龙街道桐梓山村、秋江粳稻田手栽晚粳大田茎蘖苗平均为357万株/hm2,比2013年同期减少31.5万株/hm2。其中最高苗为抛栽田403.5万株/hm2,最低为机插田241.35万株/hm2,且调查发现小蘖所占比例较大,其中三叶蘖及以下平均占到27.9%。
2.4 对产量结构的影响
中籼杂交产量结构表现为有效穗增多、穗形变小、结实率及千粒重有所增加。由表1可知,徽两优996,有效穗增加了9.0万穗/hm2,穗总粒数减少了10.7粒,穗实粒减少了4.1粒,千粒重增加了0.16 g,而结实率提高了2.7%。原因其一为分蘖增多,小蘖成穗较多,虽有效穗数有所提高,但穗形变小,其二为8月的相对低温,但较符合中籼杂交的灌浆温度,虽延长了灌浆速度,但结实率及千粒重却有所提高。而双晚则表现有效穗明显不足,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对双晚主推品种宁粳2号的产量结构调查显示,有效穗减少33万穗/hm2,每穗总粒数减少8.2粒,实粒数减少9.3粒,结实率下降1.7%,千粒重下降0.33 g,单产减少1 776 kg/hm2。分析其原因,其一是大田有效穗数不足,二是穗粒数下降是由于小蘖成穗形成的,影响了总体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endprint
2.5 对抗逆性的影响
2014年的低温多雨天气导致稻田普遍灌水较深,造成土壤缺氧,水稻根系生理代谢受阻,活力下降,吸肥能力变弱,抗逆性变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病害加重,虫害减轻。对中籼杂交病虫害调查显示,稻纵卷叶螟危害率比正常年份低5.7%,二化螟白穗率为0.8%,比正常年份低8.6%。稻飞虱百丛量为783.5只,比正常年份少137.2只。稻曲病病穗率为6.9%,比正常年份提高了12.7%,稻瘟病病穗率为1.6%,比正常年份提高了9.7%,纹枯病病株率为32.7%,比正常年份提高了8.8%。而10月20日植保站对双晚病虫害的调查,稻瘟病病穗率为8.9%,比正常年份增加了18.7%,稻曲病病穗率为6.8%,比正常年份增加了12.9%,纹枯病病株为24.8%,比正常年份增加了5.7%。二化螟白穗率为0.9%,比正常年份下降了7.8%。②倒伏面积增加。据调查早稻倒伏面积占全区早稻面积的4.7%,中籼杂交倒伏面积占全区面积的6.4%,单季晚粳倒伏面积占全区面积的67.8%。其原因主要是稻田前期积水较深,根系发育差,活力下降,茎秆节间增长,茎秆内壁变薄,抗倒能力变弱。
2.6 对种植方式的影响
贵池区水稻种植主要为手栽、直播、抛秧及机插秧,根据调查显示,直播种植方式(主要为单季晚粳)及双晚的机插秧方式受其影响较大。单季稻直播2014年表现为前期受梅雨季节的影响,出苗率及成苗率均比正常年份下降了12.5%及16.8%,而8月的低温寡日照天气,造成水稻生长缓慢,生产量不足,茎秆变薄,有效穗不足,产量减少,病害加重,倒伏增加。据对太湖糯直播产量调查,有效穗为387万穗/hm2,穗粒数为105.7粒,结实率为90.1%,千粒重26 g,产量为9 582.6 kg/hm2,比前3年理论产量减少了655.5 kg/hm2,减幅达到6.4%。而双晚机插秧栽后,水稻植株植伤比手栽重,返青期比手栽推迟5~7 d,加上8月天气的影响,机插秧分蘖缓慢、出叶速率下降,到8月25日后,大田茎蘖数不足270万株/hm2,生育进程明显推迟,9月21日后才抽穗,且抽穗期较长达到了8 d以上,有的达到了10 d。目前机插秧80%以上处于8成黄。生育期推迟了近20 d。据测产,机插单产在6 708 kg/hm2,比同期手栽秧(7 384.5 kg/hm2),减产676.5 kg/hm2,减幅9.2%[3]。
3 采取的措施
3.1 实行科学管水,及时排涝降渍
保持浅水栽插,薄水分蘖,促进秧苗根系下扎,及早分蘖。特别是机插田块,切忌淹水过深,以免造成根系和秧芯缺氧,僵苗死苗。7月上中旬的强暴雨天气,对造成水稻淹苗的田块要注意及时清沟排水,开挖丰产沟,疏通沟渠,清除淤泥和杂物,洗苗扶苗,减少水稻淹没时间。对淹水过深、苗数不足、处于分蘖阶段的田块,有水源保障的地方可排水露田,无水源保障的要降低水位,坚持湿润灌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排除有毒物质,增强根系活力,防止坐兜僵苗,促进秧苗生长和有效分蘖发生。
3.2 增施锌肥,追肥分蘖肥
针对双晚低温寡日照天气,采取湿润灌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排除有毒物质,增强根系活力的基础上,防止坐兜僵苗,可增施锌肥22.5~30.0 kg/hm2,以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温度和供肥能力,促进水稻对养分的有效吸收。同时,需适时追施分蘖肥,可施用尿素105~120 kg/hm2,手插和抛秧栽培在栽后7~10 d施用,机插秧苗在栽插后20~25 d追施。对栽插较晚,已追施分蘖肥但苗数仍不足的田块可叶面喷施0.5%磷酸二氢钾或撒施草木灰以促进植株生长。
3.3 加强预测预报,搞好病虫防控
据植保部门预计,2014年穗颈瘟、纹枯病、稻曲病发生比上年相对较重,这是雨水较多等原因造成的。应及时选择对路农药,对单、双晚稻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分别在8月25日、9月12日、9月20日组织农户进行病虫害防治,主要预防穗颈瘟、稻曲病及纹枯病。
4 建议
加强灾害性天气对水稻生产的数据的调查、收集工作,提前做好灾害性天气对水稻生产的预案工作。加强开展机插秧尤其是双晚机插秧秧苗素质、大田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将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实行强翻保险,给予免税支持,可由财政部门提供标准化保单,制订费率,负责业务督查,并逐步过渡到国家政策扶持[4-5]。
5 参考文献
[1] 刘所波.水稻生产气象条件分析和最佳植期安排[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2):56-58.
[2] 娄伟平,孙永飞,吴利红,等.孕穗期气象条件对水稻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7(3):296-299.
[3] 王亚莉,贺立源.气象条件对杂交水稻汕优63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6(8):206-210.
[4] 孙宪明,王月林,查怀华,等.麦茬直播水稻农业气象条件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08-309.
[5] 王成.水稻纹枯病发病的气象条件研究[J].湖北植保,2002(1):17-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