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与学术道德建设互促共进路径研究

2015-08-15 00:49
关键词:学报学术道德

张 敏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编辑部,江苏 镇江212003)

近年来, 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高校内学风浮躁与不良学术道德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2002 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 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2006 年教育部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坚决制止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损害学术形象,对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造成恶劣影响 的不良学术道德问题。 2011 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端正高等学校的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出要求。 学术界及社会各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学术道德问题对学风及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而各种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大多发生在论文发表环节,这些隐蔽在论文中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是对学术道德的公然违背,毫无疑问高校学报作为发表学者们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严肃学术道德的重任,应该凭借甄别学术不端的先天条件和优势,努力从源头遏制学术道德问题的产生[2],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是高校的学术窗口,与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学生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从高校学报的角度探讨学术道德建设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将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与学术道德建设有机结合[3],对推动学术道德建设将发挥积极作用。

一、高校学报中的学术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学术界非常重视学术道德建设问题,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防范,现在论文的直接抄袭比较少,大多采用各种隐蔽的方法,不易被发现。 高校学报中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拼接发表

所谓拼接发表,就是指对多位作者的多篇类似研究论文进行拼接,形成一篇新的文章作为自己的成果进行发表,因将每篇文章的“引用”控制在一定比例之下,或改造他人的论点移入自己的论文中作为自己的观点;或将他人文章中的案例当做自己实践加以运用,这样往往比较隐蔽,容易蒙混过关,这种不良的学术道德问题很难立刻定性为抄袭。 在这类文章里缺少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只是为发表文章的需要“组装”而成,如此完成的论文只能是产生大量的学术垃圾,损害了整个学术界的声誉,也不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和创新。

(二)转换发表

转换发表就是将一篇文章经过多次语言转换,翻译成英文,或再翻译成日文,再转换成中文,经过多次转换成为一篇新的文章,由于各种语言体系、表述方法不尽相同,加之翻译当中存在的问题,如翻译软件的优劣,此时形成的新的文章已经面目全非,很难定性;或者是不同学科之间进行转换,有部分作者将其他领域的理论用在自己的文章中,美其名曰“创新”;还有部分作者通过变换句式和改变描述方法对文章重新加工后发表,这种抄袭确实很难识别。较好的文章转换尚能做到文通字顺,有的作者转换以后,逻辑不清,语言艰涩,难以理解,令编辑甚是头痛。

(三)虚假标注

有些作者为规避相关责任和尽快发表,虚假标注参考文献和课题,有的参考文献并没有引用,为了凑数或显示自己确实进行过大量研究,将其他文章的参考文献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或标注的参考文献与文章关联不大,甚至标注出错,出现“引而不著、著而不引、过度他引、不正当自引、模糊著引”[4]等现象。 当然标注出错有可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如青年作者对参考文献的著录规范可能还不十分清楚,这类标注出错应该不属于学术道德问题范畴,要注意区别对待。 另一种虚假标注的情况是课题与所写文章风马牛不相及,因各级各类刊物都有相关基金项目的要求,挂上一个国家级或省级课题目的就是为了容易发表。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随意署名,未经同意添加职称高、声望高学者的名字,研究生未经导师同意署上导师的名字,利用这些人的名气或影响力提高审稿的通过率;或者为了增加发表文章的数量,互相署名,滥竽充数;或者随意更改署名顺序,如前所述,投稿时为增加用稿率,将职称高、声望高学者的名字或导师的名字放在前,当审稿通过录用时,又将自己的名字放在前。

(四)一稿多投

由于高校学报刊期、审稿周期相对较长,为尽快发表,有的作者一稿多投,这种问题在研究生中较为突出,因不同高校对研究生毕业有相关论文方面的要求,每当快到毕业季时,为了能顺利毕业,研究生们将自己的论文如同“播种”一样,洒向学报和各类专业期刊。 使用稿件追踪系统,笔者发现有的作者甚至同时向20 多家刊物投稿,这样容易造成重复发表,这些作者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能达到“广种薄收”[5]的效果,这种做法大多数编辑虽然可以理解,但事实上这也是一种自我抄袭,也是一种严重的学术道德问题。

(五) 伪造数据

这是部分理工科类作者稿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的作者由于职称晋升、课题结题、科研成果要求等需要,为尽快发表论文,没有真正进行研究,凭空捏造数据,有的甚至将别人文章里的数据进行篡改,正所谓“实验做得好,不如photoshop 学得好”[6],利用先进的软件处理技术,随意更改、截取他人文章中的统计、图像结果,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发表,违背了学人的基本准则和科学精神。

二、 高校学报学术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学术道德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应首先厘清这些学术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

当前,高校非常重视思想教育、素质教育,普遍忽略了学术教育,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基本的学术指导,以致许多学生到研究生阶段都分不清楚合理的借鉴与抄袭的区别,更别谈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了。多数高校在有关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方面处于缺失或可有可无的状态,导致一些年轻的教师在学报投稿时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学术规范问题,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意识比较淡薄,对学术道德问题不以为然,没有充分认识到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二)功利化的浮躁心态

做学问是厚积薄发的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完成,可是有些人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看到有些人通过投机取巧获得成功,就想要铤而走险,迅速获得成果,结果弄巧成拙,身败名裂。 目前存在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也还不成熟,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各类学术期刊的评比与排行榜,可以说各成体系,标准不一,并不十分科学、客观、合理,可以说是各方话语权、支配权、利益和地位博弈的结果。 这种评价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诟病,已经使学术研究变味,学术评价变味。 期刊评价本身尚有待完善,可是许多高校却把核心期刊当成评价的尚方宝剑,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7],将所发论文的评价与之相挂钩或作为标准,其结果可显而知了。 一所高校的学报是否被评为核心期刊,已经成为评判学报学术质量的标准,关系到学报在学校中的地位,关系到学报稿件的质量,可以说,评上核心期刊编辑压力大,没有评上核心期刊编辑压力更大,各学报以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为导向,为入选核心期刊而努力,人为的制造符合评价体系的指标,有可能由此产生一系列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在学术道德建设方面作了不好的榜样。

(三)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

规章制度是用规范来引导行为的,如果其设计不合理、不科学,就容易产生副作用,有的学校在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中均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和课题,同时还有级别要求,这种过度重视数量和高级别期刊的作法,容易滋生学术道德问题。

1. 缺少完备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缺少完备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学术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该如何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困扰学术界的一个大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学术道德建设问题。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主要还是通过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和教学成果来体现的,而科研项目和教学成果最终还是通过专著、教材、论文来体现的,某个科研项目或教学成果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通过什么来加以区分呢?评判的标准是什么呢? 怎样来判定学术成果的水平呢? 一般而言,通常是科研项目是哪个级别的,专著或教材是由哪级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论文是在哪级刊物上发表的,就应该体现哪级水平。 从一定意义上讲,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在同一学科领域,拿到国家级科研项目的人应该比没有拿到该级别项目的人具有优势,学术论文发表学术期刊的级别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实际的学术水平。 但事实上,核心期刊的文章并不是所有文章都比其他刊物的文章学术质量高,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因素导致这种评价并不尽如人意,缺少一套可操作的、系统的、完备的学术评价体系,必然会造成学术混乱,使某些学术不端者有机可乘,出现一些学术道德失范行为[8]。

2. 高校教师评职制度异化

高校教师评职制度异化也是高校学报学术道德问题频出的根源之一,作为高等人才聚集的高校,教师职称评聘竞争异常激烈,而评职称总要有依据和标准,往往衡量的标准是比较发表期刊的等级和论文发表数量,承担项目的等级和科研经费的多少,要想获得职称晋升的机会,就首先在数量上超过别人,当把本应该是手段的东西当成目标去追求时,评职制度已经发生异化。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学报成为大量职称文章发表的沃土,这种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做法,在利益的驱动下形成了庞大的论文市场,而学术期刊是有限的,在学术自律日益缺失,高校期刊功利化日趋明显的情况下,学术道德缺失日益严重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制度与体制的不完善,出现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在所难免,而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不良现象也是学术界出现各种学术道德问题的根源之一,高校学术腐败是社会腐败的延伸,当然,高校学术腐败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不良社会环境的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有高校本身的原因,如管理体制、学术体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存在于高校中的官本位思想,“官学一体化”思想就是其原因之一,许多高校一些领导热衷于主持项目、申报课题、出版书籍,并凭此评职称,当硕导博导,成为专家、学者,这种学术不公平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学术的繁荣发展和创新, 严重打击了那些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人,严重侵犯和挑战正直学者的尊严和权益,造成了学术研究上的不公平竞争现象,当前社会上许多问题官员高学历化的问题,正是高校学术腐败现象的一种折射,在社会功利主义大面积蔓延的情况下,当不良的社会风气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存在的时候,高校这块昔日的净土很难出淤泥而不染[9]。 这种现象在高校学报中也有所体现,即出现一些关系稿、人情稿、课题稿、职称稿,影响了学报的质量和学术性。

三、 高校学报与学术道德建设互促共进之路径研究

目前,学术道德建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据统计,从2002 年起,以“学术道德”为关键词的研究论文1 351 篇,以“学术道德”为主题进行研究的论文已有1 882 篇(以作者写作此文的时间为限)。 综合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总结与分析,二是对学术道德失范原因的分析[2],三是从制度建设、社会环境、评价机制等方面对学术道德建设提出建议,四是针对研究生、本科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建议。 这些研究对学术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多局限于宏观层面及制度方面,操作性不强。

高校学报是传播先进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在提升学术道德教育方面也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引导学术研究朝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高校学报应建立健全学术道德建设相关的工作机制

1.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宣传,可以在高校中由图书馆或学报编辑部共同合作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如加强学术的信仰教育、道德教育、规范教育、警示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青年作者的诚信教育,利用一切机会向广大师生和投稿作者宣传学术规范的重要性。 在学报网站、学报的封二、封三、封底等将各种学术道德问题展现出来,使其无法遁形,同时加强处罚的力度,可以与投稿作者签订无学术不端的承诺书,虽然这样做的效果有限,但至少可以警示作者自觉遵守学术道德。 目前高校也对学生进行文献索引方面的培训,但大多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应该在大学生入学就可以进行,不仅有文献学的培训,最好由学报编辑部编辑进行多方面的学术论文规范培训,或者学校可以将学术教育作为选修课,或作为必修课加以学习,从课程角度加以重视,重视学生学术道德的养成,只有这样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才是有效和持久的,才能充分发挥学报编辑在学术道德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

2. 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如对论文的评价,正如前文所述某个科研项目或教学成果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通过什么来加以区分呢? 怎样来判定学术成果的水平呢? 总要有一个评判的标准,现行的标准虽然有缺陷,但从一定意义上讲,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我们可以将评价标准进一步优化,使其更加合理,可以将重学术刊物的等级评价转换为更为科学的学术价值评价,如可以以被引频次来判断等;要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工作考核制度,如不同岗位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合理进行区分,不应完全按照科研等级来加以考核,对教师的考核当然应该重视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不应本末倒置,把课题、论文的考核作为主要标准;还应建立健全学术监督、奖惩制度及学术规范制度。 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学术管理体系,使学术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明确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职能关系,应保持高校学报的独立性,编辑才能对各方面施加的影响敢于说“不”,消除官本位思想意识对高校学报的影响,增强编辑的学术自律意识。要以制度抵制高校腐败,杜绝行政力量对高校中课题立项、职称评定、论文发表等的影响,确保学术的严肃性与独立性。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加大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惩处力度,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高校内要有相对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要根据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对不同年龄层次和水平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年轻人当然要积极引导他们志存高远,潜心学问,同时也不能脱离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学术成长规律,否则容易使他们有挫败感,最后滑向其反面。

3. 制定相关处罚措施

高校学报应该形成完善的制度,当然也包括对学术道德问题的处罚机制,这样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也能对其他作者产生正面的教育作用,应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罚措施,当然这种处罚首先以出版方面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依据,凡是投稿中有学术不端行为,一经发现,立即撤稿,同时将其列为违规操作者;对于情节严重者,如全文复制,一般复制,同时向多家刊物投稿者,可以提醒作者改正,提醒其他刊物将这一作者,列入黑名单;对于屡教不改者,可以通知其所在学校对其进行处罚,只有使其违规成本高,才能更具有警示的力量和惩戒的作用。

(二)学报编辑应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作用

高校学报编辑是文化传播活动中重要的“把关人”,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认识高校学报编辑的把关作用,发挥其在防范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中的把关作用。

1. 增强抵制和防范重要性的认识

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高校学报编辑也充分认识到学术道德建设对提高学报质量的促进作用,应充分发挥其在学术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自觉意识,增强责任感,在学报工作中杜绝关系稿、人情稿、课题稿、职称稿、学位稿,坚决抵制权稿交易和钱稿交易,增强抵制和防范意识,时时刻刻紧绷一根线,不能越雷池一步,遏制学术道德问题的产生。

2. 加强自身学术道德建设

高校编辑首先要加强自身学术道德建设,才能更好地进行学报的学术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意识,增强自律意识,用编辑的良知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建立健全编辑部制度建设,严格执行三审制,高校学报大多是综合性期刊,由于大多高校学报编辑部的编制有限,一名编辑要负责多个学科稿件的初审任务,编辑所学专业有限,大多数编辑倍感压力。 应尽快建立校外专家库,优化审稿专家队伍,破解部分高校学报审稿力量薄弱和“近亲繁殖”的困境,还可以建立交叉评审、评审回避、编辑问责制度等,提高用稿质量。

3. 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的范围广泛,既包括研究中的具体规范,也包括学术制度和学风。 高校学报编辑应该成为遵守学术规范的楷模,以自身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作者,学报编辑应该认真学习各种规范要求,在审稿过程中,严格按照各种规范要求,无论是文章内容还是形式,认真审核,保证稿件的学术质量,把住初审关,构筑强大的学术道德规范防火墙,如稿件的创新性、科学研究方法的合理性、逻辑的严密性、层次的清晰性、参考文献的标注的规范性等方面,是否有学术不端行为等,形成良性循环,既可以使作者遵守学术规范,对于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也会产生正向影响。

4. 提高自身素质建设,增强鉴别能力

一名学术编辑除了需要具备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和熟练运用学术规范的能力外,还要具有判断稿件学术质量的学术水平[3],还要具有甄别学术不端的能力,除了前文所提到的提高学术道德修养的策略外,还要加强专业素质,要通过不断学习,了解所负责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阅读大量有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文章,只有这样的大量的积累才能不断提高鉴别能力,要坚守职业道德,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功利浮躁现象,要加强自律,自觉抵制各种诱惑,编辑只有自身成为遵守学术道德的典范,成为坚守学术规范的堡垒,才能在学术道德建设中发挥正向作用,促进学报的良性发展。

5. 充分借助网络科技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力量,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对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多语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广泛使用,有效遏制了上文提到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 当然,编辑也不能完全依赖检测系统,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系统都不是尽善尽美的,都有其优缺点;从其使用实践来看,这个系统也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它所依赖的文献数据库需要不断更新,而且目前大部分专著没有被收录此库,因此,对于抄袭专著的文章还无法检测出来;其次,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于前面提到的“拼接发表、转换发表”很难识别;再次,可能对于一些含有数学公式、方程式、图表识别较困难。 总之,编辑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检测系统与编辑的实践和查新意识结合起来,不能完全依赖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四、 结 语

高校学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推动学术道德建设,当作者的学术道德水准达到一定高度时,也会不断提升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良性循环,形成合力,构建良好的学风。

剖析高校学报自身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如在期刊评价体系、学术评价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等追求量化的评价导向下产生的一些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部分编辑没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扎实的专业素养导致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通过对这些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剖析,匡正和强化学报的学术道德建设,建立一套有效遏制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机制和措施,是高校学报为提升学术道德建设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研究,力求能够在新型的科学合理的学术期刊评价机制下,发挥高校学报在学术道德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构建学术道德规范机制,努力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重视作者内在的学术道德养成,以外部学术规范的健全促进作者内在学术道德约束机制的完善[2];树立正确的办刊思想,加强编辑人员学术道德修养,不断提高编辑自身的学术能力和学术规范意识,严格执行学术规范和编排规范及双向匿名三审制度,做好事前提醒工作,建立适当的事后惩罚制度,提高学报的控制职能;建立学术不端审查制度,借助网络科技手段,利用检测系统,发现和识别学术失范行为,规范引文注释,防范虚假标引。通过高校学报编辑的努力,增强作者良好的学术道德意识,作者良好的学术道德对于提高学报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两者互促共进,不断提高高校学报的办刊质量。

[1] 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EB/OL]. [2014-07-11].http://wenku.baidu.com/link?url=bsDyCMMaChRmEOUjiQ4V9SZwPUenSuqKp1QrvLIoLNkfbCJSP6VZv0 CtAsMoBCHdJ2cn0nUlIextyxUUJLKVzqSIASnjGpwR2BRuiANTczu.

[2] 刘云,范艳芹.高校推动学术道德建设的机制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9-112.

[3] 张建国.高校学报与学风建设[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3-96.

[4] 彭江.编辑在制止不良学术道德行为中的能动作用[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5):117-120.

[5] 马建平.谈谈高校学报对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黄风师范学院学报,2011,(4):147-149.

[6] 朱彬,刘英辉,刘念.学术不端与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8):267-270.

[7] 张文鸳.关于高校学报与学术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3):128-131.

[8] 宋学军,赵洪水.从科技管理视野看高校学术期刊泛化和学术化问题[J].辽宁教育研究,2008,(4):86-88.

[9] 徐绍华.防治高校学术腐败的思考[J].学术探索,2012,(4):162-166.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