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2015-08-15 00:49:15王玉珏
关键词:四个全面理论体系小康社会

王玉珏

(四川理工学院 法学院,四川 自贡643000)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依据世情、国情、党情变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认为:“四个全面” 是当前引领中国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它“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1]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视域考量,“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同质共向,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理论创新结晶。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在理论形态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成果,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一、立论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这表明该理论体系有待发展,具有开放性,这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的立论前提。因为如果此理论体系是封闭的,具有排他性,那么,“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就失去了进入此理论体系的前提和机会。

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然是开放发展的。 由理论成果聚合而成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是认识,必然要遵循认识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认识是实践的产物,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无止境的过程。

实践无止境,实践产生的认识亦无止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此理论体系的发展受制于实践进程,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是在路上的伟大征程,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必然深化和推进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认识,这些认识通过系统的理论总结,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指引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

科学的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是实践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 我们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向前无循例,高度创新的伟大事业,需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 事实上,这一事业的实现,荆棘遍布,困难重重,这些挑战和困难具有时新性、动态性和综合性,原有的理论极有可能不能满足现实要求,急需理论创新来指导和解决现实难题,即是实践倒逼理论发展,这就决定理论的发展具有必然性。

因此,开放和发展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当然形态和必然诉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催生出来,历经实践检验的科学的新的理论成果自然应该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立论基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逻辑严密的系统理论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逻辑严密的系统理论,这是其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的立论基础。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现有三大成果来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系统理论总结,因此,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员,必须自成严密理论体系。

有人认为:“‘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的关系,具有‘总分总’的逻辑结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 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关键一招、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方式和可靠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前三个全面的坚强保证。”[3]《人民日报》指出:“‘四个全面’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 ”[1]

笔者赞同这些观点,但是,笔者认为可以更加全面具体地分析“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内含的逻辑关系,从而清晰明确地认知“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严谨的系统理论。

(一)共同目标将“四个全面”聚合为有机整体

“四个全面”之上有一个统一的更高的目标引领,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成为“四个全面”的共同指向,即是说,“四个全面”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共同的目标导向让“四个全面”成为统一整体。

(二)“四个全面”内部存在目标与措施的逻辑关系

习近平同志指出:“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4]这表明,“四个全面”并非平行并列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于目标地位,就如同射剑的靶子。 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就如同三支利剑,共同指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因此,在“四个全面”内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心,将其它三个全面紧紧聚集,形成严谨的理论系统。

(三)“四个全面”之间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共构严密系统理论

习近平同志指出:“‘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4]从“四个全面”具体内容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指引,需要法治为基础,需要党的建设为保障。 同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本身就是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不变逻辑,也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具体历史实践。 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改革是齐头并进的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改革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党的领导则是实现改革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重大改革需要于法有据,改革成果需要法治固化,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稳定性、规范性”,[6]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法律重器和依据;全面从严治党着眼于建构“四个全面”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战略中军帐之帅。 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7]。

三、立论依据:“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有成果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命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其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精简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

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有三大理论成果比较分析,可以明确辨认其间继承与发展的清晰脉络,进而得出结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有成果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有成果的继承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有成果的继承,体现在二者之间的同质性,具体而言,二者具有共同的指导思想、理论主题和基本观点。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有成果具有共同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指导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有成果具有共同理论主题,都是在前后相继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做出的时代回答,都将理论思考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外部条件等重大问题上。 “四个全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有成果具有共同基本观点,如都认为中国基本国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都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都坚持“三步走”,都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战略选择,都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都注重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等等。

(二)四个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有成果的发展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连结,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小康社会思想和战略步骤思想的发展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富和发展了小康社会的思想。 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对小康社会的认识经历了“温饱型小康”、“总体性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依据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现实,将其推进到“全面性小康”认识阶段。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界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并对每一目标做出具体的要求和部署。 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角度对小康社会内涵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拓展,尤其是在文化和生态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目标,让我们对小康社会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具体,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2)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结合,实现了发展战略步骤的新发展。 发展战略步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内容,邓小平理论以20 世纪中叶为界,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提出了“新三步走”,时间仍然界定为20 世纪中叶。 20 世纪中叶后中国应该如何走,就成为重大的问题。 习近平同志将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结合,实现了对发展战略步骤的推进与完善。 习近平同志将中国梦阐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他指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他还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对此《人民日报》认为,习近平同志对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创新在于“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8]。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同志将小康社会融入到中国梦之中,形成了“新三步走”战略部署:第一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步,在新中国成立100 年时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三步,在整个21 世纪或更长一个时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9]。 可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起点的“新三步走”战略部署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战略步骤思想的新发展。

2.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思想的丰富与完善

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以贯之的主题,也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抓手。 认识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一是要认真研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面简称《改革决定》),二是要细心体会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的系列论断,在《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一书中,摘编了习近平同志从2012 年11 月15 日到2014 年4 月1 日期间的讲话、演讲、批示、指示,分12 个专题,共计274段论述,涉及70 多篇重要文献[10],这些数据也表明习近平同志是何等重视改革。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论断和《改革决定》共同构建了系统的改革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5]。 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有成果中改革思想的丰富与完善。

(1)做好了改革顶层设计。 在《改革决定》中,涵盖15 个改革领域,确立了60 项改革目标,确定了330 多项改革任务,改革全面深刻具体。 习近平同志指出:“全会决定合理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 总动员。 ”[11]《人民日报》评论认为:论方向,“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辙”;论目标,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思路,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说关系,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讲落实,要“正确推进改革、准确推进改革、有序推进改革、协调推进改革”。[5]

(2)形成了系统的改革理论。 有学者总结到:党的十八以来,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了包含“十论”的完整思想体系。其中,“改革的价值论”回答“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目标论”回答“ 当前的改革是一个什么样的改革”的问题;“改革的方向论”、“改革的条件论”、“改革的合力论”、“改革的方法论”、“改革的主体论”、“改革的保障论”回答“如何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12]。 还有学者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目标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改革路径选择:立足国情与汲取人类成功经验有机融合,走中国改革创新之路;改革方法:处理好五大关系;改革过程控制:讲政治、讲科学、讲艺术;改革内容:全面深化改革,其改革思想为我国未来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13]

(3)提出了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如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新论断,这是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重大理论发展,在强调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要求“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清晰界定政府职能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理顺了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必将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释放市场活力,充分展现理论的力量。 又如提出了“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新观点,有学者认为:“第五个现代化的提出是习近平改革思维创新的更大成果。 在20 世纪60 年代,我国确定以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为内容的‘四个现代化’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设定为第五个现代化。 外国媒体都评价,‘第五个现代化’是现代化视野下的新概念。 ”[14]又如提出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新观点。 成立了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国家安全委员会等新机构。

(4)提出和落实了系列改革举措并取得明显成效。 《人民日报》指出:“2014 年……中央有关部门完成了108 项改革任务,共出台370 条改革举措。 ”[5]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并实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预算管理制度和税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比上年减少1/3 以上,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增加,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得到加强。 存款利率和汇率浮动区间扩大,民营银行试点迈出新步伐,‘沪港通’试点启动,外汇储备、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拓展。能源、交通、环保、通信等领域价格改革加快。启动科技资金管理、考试招生、户籍、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 ”“国务院各部门全年取消和下放246 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9 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49 项,再次修订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大幅缩减核准范围。 着力改革商事制度,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 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形成新的创业热潮。经济增速放缓,新增就业不降反增,显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场的无限潜力。 ”

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法治思想推进到新境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一次全会中以法治建设为主题,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同时,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这都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和具体落实,这本身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开阔了法治的格局、丰富了法治的内涵、拓展了法治的外延,让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治国理政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新境界。 ”[6]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尤其体现在科学的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认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16]2015 年2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 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我们就是在不折不扣贯彻着以宪法为核心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我们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从五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内在辩证统一关系。对此,《人民日报》评论到:“既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也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对法治认识的不断深化,正是执政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 ”[6]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自身就是系统思想。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总抓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总体思路为:“五大法治体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三个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个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有学者概括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构架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即总体目标是法治中国,基本方略是整体推进,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权,价值追求是公平正义,重点突破是法律实施,率先改革是司法体制。 ”[17]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着力做好顶层制度设计。 提出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统一刑罚执行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扩大参审范围;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些切中时弊,富有创新的法治改革举措,既是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贯彻落实,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法治理论发展的有力支撑和现实展现。

4. 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建理论的有力推进和重大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实质就是党的建设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以贯之的重大理论课题。 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提法本身就是对党建思想的发展和创新,这是“我们党90 多年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7]更重要的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建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伟大成绩,党的建设达到全新的高度。对此,《人民日报》精辟总结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反腐倡廉为动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熟。 ”[7]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主要体现在习近平同志系列论述之中,在《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收录了2012 年11 月15 日到2014 年10 月23 日期间,习近平关于从严治党的40 多篇文献,分为9 个专题,共216 段论述[18],这些论述中闪耀着党建思想创新发展的光芒。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就其最主要的创新内容来说,至少可以概括为‘六论’,即从严治党‘打铁论’、理想信念‘补钙论’、组织建设‘优化论’、作风建设‘抓早抓小论’、反腐败‘零容忍论’、制度建设‘笼子论’。 ”[19]还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刻论述,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富有理论创新和现实指导意义,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南。 认为习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即思想建设:强调理想信念,注重意识形态,大兴学习之风;组织建设: 强调正确用人导向,要求干部为民务实清廉;作风建设: 强调真抓实干,严厉整顿党风,实行群众路线;反腐倡廉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老虎”、“苍蝇”一起打;制度建设: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进一步完善党的法规制度[20]。

同时,笔者认为“巡视治党思想”是习近平同志对党建思想的重大发展。 第一,习近平同志将巡视提升到从严治党的战略地位高度。 他指出:“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 ”[18]107“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不是权宜之计,要用好巡视这把‘利剑’”[18]113-114。 第二,习近平同志着力巡视制度创新发展。 2014 年10 月16 日,在听取第二轮巡视情况汇报时,他提出:“抓紧修订巡视工作条例……巡视条例是党内法规重要组成部分, 要及时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经验,把聚焦中心,坚持‘四个着力”、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创新组织制度和工作方式、善用巡视成果写入条例,不断完善巡视制度,更好以纪依法巡视。 ”[18]117第三,在巡视实践中,重视巡视形式创新,增强巡视效果。 他指出:“开展专项巡视试点的建议,是可行的,要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增强巡视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落实全覆盖要求,形成更大震慑力。 要以问题为导向,派出‘侦察兵’,哪里反映声音大、问题多,就派到哪里去侦察,就像公安系统的110、路面巡警制度,要在创新机制上下功夫。 ” “要加强‘回头看’,巡视过的三十一个省市区,不是一巡视了就完事,要出其不意,杀个‘回马枪’,让心存侥幸的感到威慑常在。”[18]115第四,高度重视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的整改与解决。 他指出:“中央巡视组要抓紧反馈巡视意见,把解决问题的担子压给地区部门单位党委(党组)。 ”[18]109“第一次巡视提出的问题,到现在还没有整改,要找省委书记说事,加强对省委实际的问责。 ”[18]112

四、结 语

笔者认为,“四个全面”表述不够具体明确,应该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这一术语表达,从而在字面上直观体现其作为思想理论的特性。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立足当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与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当然,随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的不断推进,这一理论必将进一步丰富与深化,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科学的理论支撑与指引。

[1] 本报评论员.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2-25(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7-338.

[3] 李升泉.“四个全面”:新时期治国理政总方略[N].人民日报,2015-01-28(7).

[4] 人民日报[N].2015-02-03(1).

[5] 本报评论员.改革让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三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2-27(1).

[6] 本报评论员.法治让国家治理迈向新境界——四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2-28(1).

[7] 本报评论员.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五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3-1(1).

[8] 本报评论员.让全面小康激荡中国梦——二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2-26(1).

[9] 张翼.从“小康社会”到“中国梦”——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14,(11):11.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2.

[11]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EB/OL].[2015-02-15].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_118164294.htm.

[12] 赵付科,季正聚.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论纲[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6):29.

[13] 唐任伍.论习近平的改革思想[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1):2-5.

[14] 汪青松,等.邓小平改革胆略与习近平改革思维[J].理论探讨,2014,(6):25.

[15]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5-03-17( 1 ).

[1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

[17] 吴传毅.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构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8):4.

[18]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19] 陈志刚.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六论[J].理论探索,2014,(6):14.

[20] 王友平,赵明.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1):77-80.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理论体系小康社会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12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2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西南学林(2016年2期)2016-11-08 12:16:30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14:22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6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环球时报(2015-02-28)2015-02-28 16:30:47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构想
外语学刊(2011年2期)2011-01-22 03: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