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关儿童文化的文献述评

2015-08-15 00:55张玲玲方彬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刘晓东成人儿童

张玲玲,方彬

(1.龙岩学院,福建 龙岩364001;2.澳门濠江中学999078)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儿童文化研究在国内开始慢慢兴起。 笔者在知网上以“儿童文化”为主题共搜到1247篇论文,其中10 篇是有关儿童文化的硕、博论文。另外还有一些有关儿童文化的专著相继出版。 总体上而言,国内与儿童文化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儿童文化的概念

关于儿童文化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其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 边霞认为:“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它基本上是一种口语文化。 ”[1]边霞从儿童特有的角度出发,认为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发明创造的,是与成人文化毫不相关的,不受成人所干扰的, 并是在儿童圈内所认可的标准性的口口相传的文化。 刘晓东认为:“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总和”[2]在刘晓东看来,儿童文化是一切与表达儿童内心有关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是一种立足于儿童天性之上的并被儿童共同拥有和认可的群体文化。 裘指挥是这样定义儿童文化的,“儿童文化是指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 ”[3]从这个概念来看,裘指挥和边霞对于儿童文化的定义有几分相似之处,共同强调儿童文化有着自身约定俗成的意义。此外,裘指挥还强调儿童文化产生的根源在于与同龄人的交往。 这就很明确地表示儿童文化只与儿童相关, 受外界干扰的文化不属于儿童文化的范畴。

以上几种关于“儿童文化”的定义都共同强调了儿童在创造自己文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边霞和裘指挥都认为, 儿童文化是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而刘晓东更多的是从功能上定义儿童文化,他认为, 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一切与儿童相关的精神的物质的结合体。综上所述,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儿童文化产生于同伴间的交往, 并逐渐形成一些公认的并能在儿童群体间流传的并能共同遵循的规则。

二、儿童文化的特点

儿童文化作为一种儿童间公认的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边霞在其“论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中指出儿童文化是一种整体性文化、诗性逻辑文化,儿童文化的核心是游戏精神。 边霞强调儿童文化所具有的游戏性是其最基本的核心思想。裘指挥则认为儿童文化具有形象性、非功利性、过渡性、非正规性、多样性、开放性和互补性。[4]刘晓东认为儿童文化是诗性的、 游戏的、 童话的 (或神话的)、梦想的,是好奇的、探索的。[5]刘晓东以儿童诗性的眼光探索儿童文化的本质特征,并得到各界学者的认可。他从儿童文化特有的魅力出发,寻根溯源,认为儿童文化是充满神话色彩的、 发自儿童内心的原本性的文化。 袁宗金认为,儿童文化最最要的特征是独特性、延伸性、行为性和变化性[6]由此可见,以上各位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阐述儿童文化的特征。 边霞和程丽英都认为,儿童文化富有诗性逻辑, 具有游戏精神。 而刘晓东和袁宗金认为, 儿童文化处在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它是新旧统一并不断创新的。 裘指挥则是从另一个视角来阐述儿童文化的特征。因此,视角不同,理解不一,对于儿童文化的特征的阐述也不尽相同。 总之, 儿童文化是神秘的、诗意的、开放的、天性的、无拘束的、游戏的、好奇的、不断变化与互相传承的、生生不息的。

三、儿童文化的生成

关于儿童文化生成的问题, 钱雨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她在种族复演说、内源说或经验说的基础上,并结合这三种学说的特征,得出儿童文化分别产生于先天因素的保持与后天环境的熏染。 主要是指儿童文化的产生一方面受到先天遗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后天生存环境的熏陶,主要是指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感染。 同时,钱雨还在其博士论文中引用克莱巴柔德对皮亚杰说的话,在谈到儿童心理的结构特征时,儿童的心理好比两架上下安放的织布机,儿童早几年的混沌的心理状态犹如最底层的织布机,基本上一切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欲望都与之相关。 然而,随着儿童年龄的慢慢增长,儿童这种本能的心理状态渐渐地愈来愈多地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成人文化的熏陶和干扰,因而,属于儿童自己的、本能的东西在慢慢减少,具有逻辑性的成人化的东西在慢慢增加。 钱雨认为, 克莱巴柔德的话为皮亚杰研究儿童文化的生成机制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研究者认为, 儿童文化在生成的同时还会有很多因素对它产生各种影响,正如刘晓东认为的那样,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必然会成长在社会文化中,既然儿童离不开社会,其社会化也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儿童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也使得儿童特有的气质慢慢地减少以至最终丧失。 这也就是儿童慢慢地变得不再像儿童的原因。 除了儿童本身受社会文化影响外,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 成人为儿童创造的文化也是儿童文化生成的重要途径。 例如,现在较为流行的动画片,与儿童相关的各种图书,主要为儿童开设的游乐场,儿童故事,儿童玩具,儿童卫生保健等都是成人为儿童专门设定的对儿童文化施加影响的种种途径。 与此同时裘指挥也认为影响儿童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儿童自身的特殊性, 众多的人际关系都会对儿童文化产生各种影响。 除此之外, 电视等电子产品也日益侵袭着儿童文化,正在逐渐改变着儿童的价值观和对世界的看法。

四、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于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关系问题,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 研究者就这个问题讨论最多的是两者的关系是冲突还是共生,是对立还是统一。 其中,王任梅分别就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之间的三种关系说(冲突关系说、共生关系说、“对立统一”关系说)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就每种关系说进行了比较分析。 她并不完全赞同冲突关系说,她认为“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处在一个共同的连续体上,彼此张望,并朝着对方演进,同时它们也互相学习,互相滋养对方。”[7]但她也不完全赞同“共生关系说”,她认为虽然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处于“共栖共存”的发展状态,但是相对忽略了儿童与成人之间不和谐的方面。 因此,“共生关系说”也是不恰当的。她还是比较赞同“对立统一”说的, 因为这种观点既包含了生活中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之间的冲突, 同时又涵盖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为儿童始终会长大,儿童文化也会不可避免地向成人文化演进, 同时成年人也应该不断地向儿童学习以便充实自身的文化。

五·四运动时期,我国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儿童在这时期也被发现,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他说:“欧美家庭,大抵以幼者弱者为本位”,而在中国,“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8]鲁迅尖锐地提出大人们应该向小孩子学习, 而不是相反。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主张向儿童学习的人,这些在钱雨的博士论文“儿童文化研究”中都有详细的论述。 梁启超强调儿童应该像成人一样拥有各项平等的权利。 但是当时重视儿童主要是出于救亡图强的目的,并没从根本上认识儿童,同时,这也为“五·四运动”时期“发现儿童”鉴定了基础。

钱雨认为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是“共生”的关系,例如儿童文化不断向成人文化发展, 两者之间通过不断相互转化形成一种互补关系。 刘晓东认为虽然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产生一定的污染,但“成人文化却担负着文化创造从而推进文明进步的伟大使命。 ”[9]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互相依存, 互相充实。 边霞并不认为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两者处在一个水平线上,成人文化和儿童文化之间要相互学习,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同时边霞还认为儿童文化对成人文化有重要影响力,成人文化要不断地向其学习,这才是拯救成人文化种种弊病的一剂良方。

总之,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也不应该是完全对立的,两者应该不断地向对方学习,儿童文化有助于成人文化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而成人文化又能为儿童文化提供最终的着陆点。

五、儿童文化的发展现状

对于儿童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大部分学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担忧。 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边霞、钱雨等,边霞认为儿童文化随着现代化的生活结构的改变有极大的关系,尤其是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产生的种种不利的影响和抵制。 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日益剧增的竞争压力,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以及独生子女现象等都能对儿童文化产生种种不利的影响。 除了现代生活方式影响着儿童文化,她还认为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当两者发生分歧时,儿童文化会很容易被强大的成人文化所压制。 与边霞的观点相一致的还有钱雨,“过去, 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家庭养育和学校教育;而今,这一作用越来越多的被大众文化与媒体环境承担。”[10]但是,即便来自成人的种种压制,儿童文化也会在夹缝中生长,侯海凤认为,虽然儿童文化受控制于成人文化,但是儿童在群体内部形成一套应付成人控制的策略,例如,逃避老师的惩罚,对家长的说教假装听不见,形成一种“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的局面。 这些策略有助于儿童保护自身群体的文化的生长,即便是受到来自成人的侵袭也能够使得自身文化得到保存。

总之,由于儿童自身的弱小,无法与具有强大势力的成人相对抗,因此,当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产生冲突时,儿童文化就必然会遭到成人文化的压迫。 尽管如此,儿童文化也是生生不息的,在夹缝中也会求得生存。

六、 儿童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 虽然大多说学者就儿童文化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但是有关儿童文化的研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

(一)研究方法有待丰富和完整

大部分研究者的研究重点仅仅局限在理论思辨上,更多的是从应然的角度来研究儿童文化,由于这种研究不能深入到具体的儿童文化中去,研究出来的结果也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做法,多运用质的研究方法,深入到儿童的生活当中去,更多的从实然的角度去研究儿童文化。

(二)对儿童文化内涵的认识不够深入

由于文化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 仅仅从一两个角度研究是不能够深入其本质的。 以边霞、王任梅、刘晓东等为代表的学者从精神层面分析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是共生的关系。 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合理地处理两者的关系。 而另一些学者则是从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压制的角度来分析要捍卫儿童文化, 重在保护儿童文化。 由于研究者受自身知识、兴趣、研究方法的影响,往往不能够全面地把握儿童文化,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进行深入研究。 因此, 要想对儿童文化有个完整的认识,就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三)对于儿童文化与教育的研究不够

研究儿童文化除了更好地认识儿童、尊重儿童外,还要就儿童进行教育。 现今我国对儿童文化的研究仍然仅仅停留在儿童文化本身, 较少涉及到儿童文化的教育层面。 如何在儿童文化的基础之上对幼儿进行各方面的教育也将是未来儿童文化研究的新方向。

[1]边霞.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1,(03).

[2]刘晓东.论儿童文化兼论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互补互哺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06).

[3]、[4]裘指挥.理解儿童文化[J]. 学前教育研究, 2003,(2).

[5]、[9]刘晓东.论儿童文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2).

[6]袁宗金.是谁蒙住了儿童的眼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2).

[7] 王任梅.冲突与共生: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关系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 2011,(2).

[8]、[10]钱雨.儿童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猜你喜欢
刘晓东成人儿童
《铁单质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权力“变现”高手的人生结局是什么?
——山东省某区开发区管委会原副主任刘晓东(正处级)受贿案纪实
成人不自在
光是购物卡就收了51万元
权力“变现”高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