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高级职业学校(224000) 马青平 ●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发展为什么不平衡,学生个体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差异,现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疑问,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调查本人有如下发现:
惰性心理是一种不求上进,无所事事,消极怠工的不良心理状态,有些学生未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缺乏竞争意识,在竞争面前甘拜下风,尤其是学习上失败后,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因而丧失成就动机,从而养成惰性心理.
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
有的学生还没有学习数学之前,听别人说数学难学,就产生了畏惧心理.这类学生一般害怕困难,缺乏创新,进取精神.
1.教师角色要转变
教师要爱学生,不能做“教育警察”,而且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你对他的关爱,愿意将心中的困惑告诉你,同时要和他一起面对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轻视你的学生,要尊重他们,和他们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多赏识你的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做到由原来的被迫学转变为主动学.
2.教学模式要转变
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吸引你的学生,引导你的学生经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回到实践中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完整的过程,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这样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对其采用的是逃避的方式,教师的耐心、细心和教学方法的转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做到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3.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兴趣是希望掌握知识与学习活动积极欢乐的心理状态,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更有人说:兴趣是一位最好的老师.正因为如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1)活用现代教学手段,活跃课堂,从感官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活力、绚丽的色彩、美妙的音乐,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变得具体,静的变成动的,虚幻的变成真实的.既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也活起来.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学习数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思维境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而数学来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用现实中的数学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把例题生活化,让学生易懂易掌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学数学是有用的,无形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3)巧设悬念引起认知冲突,给予成功的满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4.开展各种心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虽然我们可以慢慢的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但数学有其枯燥的一面,我们不能仅凭学生的热情来教学.因而,在日常工作中,针对学生一些不良的心理表现还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指导,不仅要注意教学方法,也要注意学法指导.
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地探索学生的学习心理,把握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1]徐涛;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骆伯巍,陈家麟;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卫生学成因及矫正[J];教育评论;2002年02期
[3]丁立红;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赵微;对学习障碍原因探究的方法学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2002年04期
[5]林革;浅谈数学焦虑的成因和调控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