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妍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要注重设立发展战略目标,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目标联系起来,凝聚改革共识,统一全党的意志,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中设立的“近期目标”,是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阶段论的理论创新。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1]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完整的阐述了共产主义的阶段论思想:共产主义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过程,第一阶段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阶段”,第二阶段是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阶段论思想,并着手将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构想付诸于实践的时候,发现俄国在推翻资产阶级后还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因此,列宁在实践中相继提出和使用了“达到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完全社会主义”以及“发达社会主义”等词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的历史来源是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一方面,从国内来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新中国建立的初期,立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现状,实事求是地提出并实践“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毛泽东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用“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用20 年的时间奠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用50—70 年的时间全面实现现代化。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提出“两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用15 年时间,即在1980 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2]总之,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两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出,是探索社会主义实践的有益成果,但是由于“文革”迫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中断,因此这个目标也被迫中断。另一方面,境外一些发展较快国家(地区)取得的成就,特别是亚洲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其形成的境外经验。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走访东南亚等国家(地区)时注意到:亚洲“四小龙”的快速发展以及二战后的日本快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它们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很多,但是也于战后制定了一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分段实施发展规划有极大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的实践基础。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立足于对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毛泽东曾经在七千人大会中提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3]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要根据这个实际情况来制定规划。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影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但是,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对排除“左”的或“右”的干扰,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制定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建立在对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上。20世纪70年代,时代主题发生了根本变化。邓小平敏锐地指出: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即和平和发展的问题。和平是有希望的,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4]时代主题发生了巨大转变,继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持生产力的发展,制定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1979年,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发展战略构想,立足于中国实际,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目标,[5]这个大的调整不仅考虑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而且考虑到人口多,底子薄的实际情况。十二大前夕,邓小平的“两步走”设想是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邓小平主张:第一步是本世纪末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二步是再花30年到50年时间,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6]党的十二大把这个思想写进了报告。从1987年3月开始,邓小平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进程,把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由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调整成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更接近中国实际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对他的发展目标归纳为:第一步是在八十年代人均达到500美元,发展翻一番;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人均达到1000美元,发展再翻一番;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大体上人均达到4000美元,发展再翻两番。做到第三步的时候,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7]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并且把第三步目标统称为“基本实现现代化”。[8]总之,党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高瞻远瞩的提出和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和世界社会主义出现重大曲折的严峻关头,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江泽民结合中国改革实践,细化发展了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明确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十四大明确提出近期和远期的奋斗目标,提出到20世界90年代初步建立新的经济体制,保障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在经过20年的努力奋斗,到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形成一整套各方面都更加成熟、更加完整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到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就基本能达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因此,十五大明确提出21世纪上半叶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9]在此基础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进一步深化小康社会的目标,将其分为“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两个阶段。江泽民指出: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实现了前两步的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10]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丰富和发展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到新的发展阶段。对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设定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胡锦涛指出:“到我们党成立100周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1]随后在党的十八大上明确提出了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目标。胡锦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全新定位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结合中国改革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历史背景下,凝聚改革共识,提出了“中国梦”的思想。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并随后多次谈到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他不仅指出“中国梦”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如果把实现“中国梦”具体化为发展战略目标,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要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其中包含的具体的发展战略目标是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崭新认识,是人们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
1.逐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目标,不仅能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能增添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应该通过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体现出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经济建设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稳定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过失误,甚至严重挫折,贻误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机遇,这都是由于制定脱离实际的发展战略目标所造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逐步实现了“第二步”的战略目标。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中国GDP赶超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晶。目前,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只有逐步实现“中国梦”,才会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目标思想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连续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思想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同时也符合现代增长理论的发展进程。即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阶段性过程,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保障经济增长的连续性。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才能保证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环节,确保经济快速增长,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思想反映了全体人民的根本愿望和要求,能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不仅目标定的比较符合实际,而且实现目标的时间要求较恰当,并且每一步具体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必定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必然会得到人民的理解、支持和拥护,必然能够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8.
[2]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79.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27.
[4][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226.
[5][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4,237,416.
[8]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
[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
[10]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6.
[1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