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辉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马列部,山东 威海 264209)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使用了协商民主的概念并将其提升到制度层面,同时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提出了战略谋划。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人民政协65年来发展的宝贵经验,精辟论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中国人民民主的基本形式之一,我们应该不断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正确认知,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自信。
2014年9月21日,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具体阐释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等新论断,从性质内涵、特殊价值、价值功能和实现路径等方面阐明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战略思想。
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率先使用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政治共同体中的自由、平等公民,通过参与立法和决策等政治过程,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的治理形式,其核心概念是协商或公共协商,强调对话、讨论、辩论、审议与共识”[1]。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存在一定的共同点,但两者又是截然不同的,从性质上讲,资本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为少数资产阶级统治者服务的民主,而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为多数人服务的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获得了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其实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人民民主为主体,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就要在人民内部广泛商量。“这种‘商量’型民主,就是协商民主。”[2]这种商量型民主包含着“公共性、广泛性、互动性和共识性”[3]的内涵,它倡导通过平等对话、共同协商的方式形成公共政策。协商民主的目的是将社情民意表达反映到国家大政方针制定之前,在表达民意上具有更加灵活和更加便捷的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人民享有和维护自身的民主权利,彰显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能仅仅拘泥于一人一票的选举民主形式。
从选举民主自身特点上看,选举民主是一种竞争性民主,具有以否定对方为基础的排他性,选举民主搞不好会走向反面。选举民主以竞争为基础,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使少数派的意见在选举过程中不能得到实现,因此实行选举民主往往容易引发少数人领导的暴力行动和街头政治。近两年来埃及国内的政治动荡就是例证。2012年埃及人反对穆巴拉克独裁统治时,穆斯林兄弟会打出的旗号有两个:民主和民生。因为在穆巴拉克执政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经济局势也越来越差,这使埃及出现了政权更迭的政治和经济条件。2012年5月和6月,埃及举行两轮总统选举,穆尔西以微弱优势胜出当选。穆兄会借助民意上台后虽然实现了民主,但却是比较低级的“街头民主”,在政治高层出现了穆兄会等保守势力独大的局面,而民生也没有根本起色,埃及的国内局势没有得到缓解。在穆尔西上台一年之际,埃及军方宣布穆尔西下台。2013年8月14日,埃及当局对穆尔西支持者的示威活动展开清场行动,近千人丧生。由此可见,以竞争为特征的选举民主并不是万能的。如果完全采取单一的选举民主形式,很容易出现选举中或选举后的混乱局面,导致有钱人或部分利益集团采取出钱资助等形式支持自己的代表参加竞选或贿选,甚至会出现选举结果不甚满意时采取雇佣军事力量干涉选举等严重后果。这样的选举民主不仅无法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反而是对实现人民民主的严重威胁。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引导下,奉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社会各个层面的利益表达得以整合,最终形成具有权威性的意见,从而避免了采取完全的选举民主可能带来的暴民民主、无政府主义等后果。在我国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特有形式,具有独特的优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认真贯彻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建国执政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国家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治国理政、管理社会,全心全意地服务于人民,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安排,都应该维护人民的利益。这就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协商,广泛听取人民内部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达成决策和工作上的共识,避免因党派和利益集团为自己的利益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倾轧的弊端。协商民主的形式还有利于建立人民群众参与各层次管理和治理的机制,让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中充分表达和广泛参与,凝结人民智慧并接受广大人民批评和监督,避免各项政策法令实施过程难以落实的弊端。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要想巩固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国内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等诸多层面的和谐共处与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协商民主的方式调动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覆盖社会各方面的。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4],不断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从协商民主在中国当前的实践来看,人民群众是协商民主的重点,大量涉及群众利益的政治决策与措施实施,都应该充分征求人民的意见,但现实中基层“协商的主导权基本在于党政机关,普通群众对于什么问题应该协商缺乏知情权,对于什么问题可以协商缺乏建议权”[5]。所以,需要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协商民主程序,通过各种方式、各层级同人民进行讨论协商,更好地集中群众意见。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和优势。无论从历史传承还是现实需要角度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孕育着深厚的协商文化。有学者根据《尚书》中记载指出:“中国原始社会后期,凡是举国大事,尧舜都要召集‘四月’或‘十二有牧’、‘四岳群牧’开会,重大决策包括新领袖选拔都须经过这样的会议决定。”[6]儒家文献《礼记·礼运》中提出“大同小康”的最高政治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选拔贤能,讲求信义和和睦,儒家思想中所主张的这种“求大同存小异”、“和而不同”的观点也说明我国古代就提倡统治国家要重视协商议政。
中国共产党历来很重视继承和倡导中国优秀的和谐文化历史传统,其统一战线理论就是一个重要体现。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接受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使三民主义有了反帝反封建的意义,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主要原则上达成一致,国共两党结成革命统一战线,在发动工农运动与北伐战争中互相配合与协商,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在日本侵华野心不断扩张的背景下,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提出要结成全国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积极协商和谈判,和平解决这次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解放战争期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则更加注重与各民主党派人士的合作,建立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相互之间积极协商、共商国是。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发挥重大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方面的和谐,同心协办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这些史实及其相关理论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思想,为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三个重要法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政协参加单位共46个,代表662人,新政协成为集中代表全国人民意志和力量的大会。根据当时的条件,决定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这说明新中国建国伊始,中国实行的实际是一种协商式的政治结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在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社会各界参与国家事务、促进民主发展的重要载体。199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党的十六大后,中共中央连续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总结了人民政协成立65年来的实践经验,在更高层面上推动工作创新和制度创新,促使学界更加关注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实践的研究,从而为协商民主在中国政治中生根、发芽和成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协商就是要真协商”。真协商,就是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使人民参与选举之后仍然能够通过规范性的渠道参与民主管理、进行民主监督;针对人民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来决定和调整决策,从制度上保障协商成果落地,使政策实施更好地顺乎民意、合乎实际。必须建构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如今扎根于中国国情的协商民主已经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从纵向的层级上,这些实践覆盖到了中央、地方和基层社区,是一个多层次的协商民主形式;从横向的领域来看,协商实践涉及到国家政权机关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更有党派和人民团体,同时还延伸到社会生活领域;从制度结构上看,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涵盖了立法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自治制度等等;从技术上看,既有利用规范的制度平台开展的活动,也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尝试,例如网络论坛等。”[7]制度化是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保证,要坚持从中国目前的实际出发,从内部制度设计和外部程序设计两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协商制度建设,建立相关配套措施,对建立协商程序提出明确要求,对已经出台的相关制度进行细化完善,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力争在制度建设上有新突破。[8]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基本形式。其中,协商民主深深根植于中国的历史土壤之中,符合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民主协商、求同存异的原则在中国具有其深厚的发展基础和特殊价值,可以说,协商民主已经深深嵌入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全过程。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转型,整个国家处于以工业化和对外开放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加速发展状态,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优胜劣汰、产权明晰的市场经济原则迫使人们为自己的个人和群体利益着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社会日益呈现出利益多元化、文化需求多元化、政治诉求多元化等特点,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社会利益协调和沟通的机制,否则就会造成社会矛盾的累积甚至爆发。协商民主注重民主的实质,以承认利益多元化为前提,主张协调各方利益。对话协商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在做出决定的时候能够慎重考虑,通过民主的协商,利益群体之间找到彼此的共同点,有利于汇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为尽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1]何 虹.试述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思想形成的历史进程[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
[2]李君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谱写人民政协事业新篇章[EB/OL].人民政协网,2014-10-15.
[3]张献生、吴茜.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性质定位及其关键环节[EB/OL].人民政协网,2014-05-21.
[4]刘佳义.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3-11-26.
[5]张献生、吴茜.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性质定位及其关键环节[EB/OL].人民政协网,2014-05-21.
[6]何 虹.试述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思想形成的历史进程[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4).
[7]韩 冰.协商民主:汇聚民族复兴正能量[EB/OL].瞭望观察网,2014-10-22.
[8]马中平.增强协商活力提高协商成效.[EB/OL]人民政协网,201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