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父亲缺位”问题管窥

2015-08-15 00:53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缺位青少年爸爸

曹 文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家庭教育是影响青少年性格、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内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越来越多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自我角色认识模糊,很大程度上也成为诱导家庭矛盾的因子。本文所指的“父亲缺位”主要指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很少对子女关爱甚至没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指导和教育的状况。

一、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热播的亲子节目和相关的调查数据发现,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父亲缺位”现象具有普遍性,其最明显的特征在于父亲对孩子家庭教育的疏忽和漠视、教育理念的落后和教育技能的匮乏。

(一)父亲自身家庭教育的角色错位

在社会上普遍以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来对父母的角色加以区别,因此家庭中正确的角色定位和扮演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1](P109)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由于父亲自身教育价值观念中的角色错位,容易致使父亲对自身的行为标准和规范认识不清,而出现偏离其价值规范的认知和行为。如在真人秀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中,五位父亲普遍反映的是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淡化,母亲或保姆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再如《爸爸回来了》节目中,爸爸们也坦言自己囿于工作的压力,很少承担家庭教育的角色,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或很少有时间教育孩子。学者赵连伟做了以山东省为例的父亲缺失现象的调查,其中针对父亲角色定位方面的研究发现,有近四成的父亲表示还是会以工作为主,培养孩子的任务主要交给妈妈。[2](P40)总体来看,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错位现象凸显。

(二)父子之间难以逾越的心灵鸿沟

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是维系亲子关系的有效载体,但是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父子之间沟通时间不足、沟通内容过于单一、沟通策略欠缺等成为父子矛盾的重要影响因子。曾有故事讲述有孩子为了能让爸爸陪自己,通过询问爸爸一小时的工资是多少,借用爸爸一小时,支付给爸爸工资,故事背后所暗含的是爸爸在家庭中的严重缺位以及孩子对能有爸爸陪伴的内心渴望。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资料显示: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子,比起那些一星期内接触不到6小时者,人际关系更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更富于男子汉气概。[3](P57)而遗憾的是与父亲接触时间明显不足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却占很大比例,父亲难以成为孩子心灵成长的伴侣。《爸爸去哪儿》中,虽然爸爸们希望能够平等的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但是面对孩子的不停哭闹,爸爸们束手无策时很多都采取了强制性措施,如天天在节目初期看到农村的景象,不愿再继续前行,爸爸张亮在沟通未果的情况下,便只好采取强行扛走天天的硬性措施;石头有一次因为调皮在晚上弄湿了床铺,爸爸郭涛对石头立刻进行了训斥,却忽视了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与孩子心灵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育家陈鹤琴在其著作《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中,在父子之间的关系方面就提到,父子之间要成为伴侣,只有这样才能够消除隔膜,以一种友好相处的方式共同成长学习,并通过自己的亲身教育经历,证实了父亲与孩子之间经常性的沟通能够增强父子之间的感情,对于孩子采取平等友爱的方式进行教育,增加彼此之间的关爱同时又起到了教育孩子的作用,反之交流时间上的缩水,交流方式上的父母霸权,只能对孩子造成心灵上的创伤。

(三)父亲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与失衡

理想与现实属于价值层面与实践层面的问题,人们都渴望二者能够联姻而达到最佳协调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理想与现实却往往背道而驰。比如在《爸爸去哪儿》中,田亮在节目最初的采访中就谈及“想做一个慈祥的爸爸”,在节目后期通过再次对田亮采访,其坦言慈祥的爸爸在现实生活中实则是有压力存在的,所畅想的理想状态与实际生活矛盾丛生,而致使实际家庭教育的发展态势难以掌控。再如前谷歌中国总裁李开复,他希望百分之三的时间在管教,百分之九十七的时间做孩子的朋友;德龙控股的董事长丁立国,他把教育子女放在和管理企业一样重要的位置,作为富一代爸爸,都希望把孩子教育成为有价值的人,而不是纨绔子弟。[4](P17)但是无数的事实却昭告了另一种结局,实际状况不容乐观。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们走上了歧途,这与当初父亲的教育初衷大相径庭,比如李天一事件、房祖名事件等等这些事例向大家所呈现的是父亲在教育中理想与现实的颠覆状态,理想往往只成为了一个符号表征,却难以在现实中承载。

(四)父亲参与教育的价值认同缺失

家庭和学校教育合作机制的构建是青少年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亦成为青少年学习的精神依托,然而在“父亲缺位”的家庭中,父亲很少甚至没有参与孩子的教育,不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缺乏与学校教师的沟通。如赵连伟在山东省地区对父母参与孩子教育的调查时发现,有八成的父亲没有意识到父亲在参与家庭育子方面的重要性,在被问及在家里辅导孩子做功课的是谁时,近一半的父亲表示是妈妈,[5](P41)可见,父亲很少参与到孩子的功课辅导上,同孩子之间只是不经常的口头交流而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在《爸爸回来了》中,吴尊送女儿去上素质拓展方面的课程,在送过女儿之后坦言:“这是第一次去送女儿上课”。陈丹对上海市12所幼儿园的27场有家长参与的幼儿园活动的观察发现,参与的家长主要是母亲及祖辈家长,父亲则参与较少;其中,家长助教活动18场,没有父亲参与,亲子外出活动5场,有10%左右的父亲参与,家长开放日活动4场,有15%左右的父亲参与。[6](P141-143)再如郭冬临所演的小品《我和爸爸换角色》,其饰演的父亲每天都喝醉酒才回家,回家后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便妄加评论,对于孩子学校的老师、孩子的学习状况等却全然不知。这些事例映射了父亲在参与孩子教育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匮乏,是父亲教育价值认同缺失的具体体现,亦是父亲教育路向的迷失。

二、“父亲缺位”现象的原因分析

“父亲缺位”是当今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父亲缺位”不仅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且深受家庭、社会以及父亲自身等诸多掣肘因素的影响。探寻“父亲缺位”的原因,对于解决青少年家庭中的“父亲缺位”问题,提高父亲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大有裨益,同时也是发掘问题深层根基的关键。

(一)封建传统文化的桎梏

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来看,现今教育理念受帝、儒传统思想影响深远。“君权统治”,“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封建思想在中国仍占据一定的思想统治地位。如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便是在某种程度上对民众进行文化统治和教化的方式,男子被认为应承担更多的国事、大事,而教子之事则认为是女性之责。从古代帝王、官员设置到如今各地的领导、高管也大都是男性的天下,可见男性更多地承担着事业的核心支柱,而非家庭内教子的主要角色。再就女性在家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方面,先前古人所谓的“男耕女织”、“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在一定程度上就将女性禁锢在家庭范围内,女子闭门在家整理内务、相夫教子被人们所颂扬。虽然随着女权运动及新时代的到来,现代女性已经走出家门,走向工作岗位,但传统封建思想的根基却被存留。由此可见,“父亲缺位”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缩影,从某种程度上可看做是一种历史文化遗留的产物。

(二)职业结构与生存需求的管控

现今城市生活的现状与职业结构的双重压力,要求家庭中的男性担负养家的重任,而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客观上使得这些家庭中的父亲陪伴家人的时间缩减。陪伴孩子与工作在这些男性身上似又成为一种悖论,一方面希冀于陪伴孩子,另一方面又必须外出工作来养家糊口。在城市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的超负荷作用下,对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父亲,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父亲要维持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就必须走向工作岗位,这也源于迎合用人单位机制问题的考虑,给予男性的岗位较多,男性不得不更多地承担起工作的重任,获取家庭收入。再者,从男性自身的性格和生理特性上来看,相比于女性,男性的思维方式能更好地协调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女性相比男性在家庭教育中更富有耐心,照顾孩子的细心和周到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由此,家庭中的父亲不得不选择牺牲在家里的时间,外出工作来解决家庭中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此种张力作用下,家庭生活的经济来源得以绵延,而父亲的教育角色渐趋淡化。

(三)父亲对自我角色的遮蔽

父亲对自我角色的认知程度是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因子。如米德在其符号互动论中,便强调“正如人类能象征性地把环境中的其他的行动者符号化一样,他们也能象征性地将自己表示为客体。”[7](P249)父母尽力做好各自的职责,承担起应有的使命,更易于青少年找准发展路径的方向。然而,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父亲多找寻工作忙和没时间的借口来推卸自己的责任,忽视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倾听,更缺乏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认知来认真审视当前自己在家庭中的教育地位,在此种状况下,发现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便成为天方夜谭。在家庭中,父亲所扮演的多是严肃、认真、富有活力的角色,是能够给孩子带来刚强、昂扬向上的精神助推力。如颜之推先生在其《颜氏家训·教子篇》说:“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在现代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父亲对于自我角色的选择、判断有诸多盲点,对自我角色的模糊和遮蔽渐趋成为“父亲缺位”的诱导因素。

三、走出“父亲缺位”丛林的路径选择

“父亲缺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限制了青少年的性格、特性和思维发展,造成青少年成长发展中的性格扭曲,甚至引发青少年犯罪。因此,必须探寻有效路径来应对“父亲缺位”问题,从社会、家庭、父亲自身等各个层面出发,提高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比重,走出“父亲缺位”的丛林。

(一)注重家庭教育科学性与情感性的统一

思想利于明确行为的目的,指导行为的方式,因此家庭教育要注重科学性与情感性的统一。首先,应当明确家庭教育中的科学性,以科学先进的价值观为指导,摒弃封建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从古代、近现代、当代的父子关系论述中可得知,父子关系由“父母决定孩子的一切”、“掌管孩子的一切权利”向“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权利转变”,家庭教育也由功利性教育向非功利性教育转变,而父子关系也由等级差异走向平等相待,可看做是家庭教育的进步特质。鉴于此,应紧跟当今家庭教育的主流趋势,提升家庭教育理念的时代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其次,家庭教育要注重情感投入的合理性,不能过多地纵容和溺爱孩子,注重严与慈的结合。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学校教育外的教育延续与扩展,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是进行的以血缘和情感为依托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严父慈母”往往成了家庭教育中父母形象的一种诠释,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当自省,真正肩负起各自角色的责任,注重家庭教育中情感投入的适度性。最后,要注重科学性与情感性相统一,以科学家庭教育观为指导思想,注重情感投入的合理性,理性分析家庭教育中出现的“父亲缺位”问题,有效开展青少年家庭教育工作。

(二)推动社会“父教归位”建设

走出家庭教育中的“父亲缺位”丛林亦系于社会上的关注和支持。首先,法律、政策的制定为父亲回归家庭,参与家庭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各个省份已经相应出台了父亲假的条例,虽然各个省份的父亲假各异,但总体趋势是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意识性方面的普遍提升;其次,应重视媒体的传播、扩散效应,可通过电台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拓宽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意义的宣传,提升人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体系的认知,提高对父亲参与教育的社会意识,明确父亲角色定位,亦可通过对相关案例的报道和剖析,使人们形成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评判性认识;最后,针对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可设置社会教育机构聘请专业人士进行理论指导和培训,安排指导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育儿经验的分享,并做出有效性评价,从而使父亲在家庭中更科学合理地指导青少年的教育,提高父亲的教育理论和经验。

(三)完善家庭教育职能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明确各自职责,杜绝在本职责范围内脱域现象。首先应规约家庭内角色,确保家庭教育观念的一致性,避免出现家庭教育的内部分歧,而家庭内父母教育孩子“唱反调”的做法,容易使孩子形成双面性格,诱发孩子的人格分裂,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其次,家庭成员可自行设置督察机制,督促父亲自我反省,家庭内部成员可随时进行交流和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最后,家庭需给予父亲教育孩子的机会,特别是家庭中的母亲要树立父母共同教育的思想,避免父亲教育处境的尴尬,给予父亲相应的鼓励和支持,适时奠基父亲的教育“霸权”地位,并给父亲提供一些好的方法和建议作为支撑,帮助父亲更好地提升在家庭中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地位。

(四)关注父亲自身的角色重构

父亲良好的教育素质和教育素养是保障其完成家庭教育的助推力。首先,父亲应当树立主动学习的责任意识,包括学习基本的家庭教育专业知识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浏览学习、收看相应的电视节目、参加专业培训班、向有经验的人士请教经验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对孩子年龄阶段特征的了解,掌握一定的专业教育方法和策略,并结合自己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尽可能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完成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其次,父亲应增强与孩子之间的倾听和交流,与孩子之间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是父亲实施家庭教育的润滑剂,德国慕尼黑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W.E.冯纳斯基教授认为:“父亲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好坏,不在于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长短,而在于相处的质量如何,而不是简单的时间累加。”[8]这就要求父亲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跨越心灵的隔阂和鸿沟,做孩子成长中的同伴,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者;最后,应注重发挥父亲榜样示范的力量,父亲自身良好的形象是父亲进行家庭教育的有效说服力,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也对父亲注重自身人格力量提出了要求,父亲必须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格素养,做好孩子的精神依托和有效教育价值源泉。

[1]郑杭生.社会学概念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5]赵连伟.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现象调查及其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闫旭蕾,杨萍.家庭教育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何烈胜.鹰爸教育我能给孩子什么[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

[6]陈丹.幼儿园活动中的父亲参与不可或缺——基于性别心理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9).

[7]侯俊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8]德国家教专家的四大高见[EB/OL].家庭学堂.http://wenku.baidu.com/link?url=geRZ6x 96qFyl3lzmzaiSXem3GL_iUc_ydmp-Pk8Z3DhESovYan5Lm8O99NPxcUl 9iSxWgMFGH1EO1GUCyc1MKxL-6-SNEbw6tONMrOu2Ltz_.2014-08-12/2014-11-16.

猜你喜欢
缺位青少年爸爸
保证学生睡眠,学校家庭社会都不能缺位
青少年发明家
监督“裸官”,监察法何时不再缺位?
打造新媒体产品,这些基本功不能缺位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二缺位KeGGin型硅钨杂多酸催化的(Z,Z,Z)-3,6,9-十八碳三烯环氧化反应研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