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软实力增长

2015-08-15 00:53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实力经济带建设

郑 晨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117)

2013年9月初,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那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首次公开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首次亮相。在是年年末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再次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政策,加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1]在2014年APEC会议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外正式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绸之路基金,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2]这标志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由理论走向实践。丝绸之路主要目的是通过促进区域的协调与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带动全国的发展;同时加强与中亚合作,确保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扩大贸易往来,构建强大的亚太经济圈。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能源、贸易等多个领域,是对古代丝绸概念的继承与发展,其中也包含了大量文化软实力的因素。本文尝试挖掘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的内涵和含义,分析丝路在提升软实力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可行因素,并就可能存在的潜在困境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软实力的条件因素

约瑟夫·奈在《软力量》一书中提出国家的软力量主要有三个来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3]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国家发展的大战略,既是一个文化品牌,又是向外推销中国的一张政治明信片。因此,应该利用好这一有利手段,提升中国软实力。

(一)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文化具有多种形式,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等。丝绸之路经济带从古至今从未脱离过文化的角色。中国最早的文化输出可以追溯到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也就是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进行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张骞出使西域后不仅把中国先进的造纸术、火药、茶叶、制瓷等技术传入西方,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文明,像音乐、绘画、医药等。在这个过程中西方信仰的佛教、基督教、萨摩教等宗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本土的思想文化。在东西方思想的交流、传播与碰撞过程中,中国以深厚的中华文明底蕴及宽容、博爱的儒家思想,深深吸引了其他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向往与认可。这是通过古代丝绸之路所进行的早期软力量传播的方式。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对古代丝绸之路概念的继承与发展,必然成为我们扩大对外宣传的一个工具与手段。我们可以挖掘古代丝绸之路中中国同周边国家友好关系、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以及中国辉煌的历史文化等因素作为新丝路推广中国软力量的有力条件。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光芒下,赋予新丝路文化更深层的意义与作用。

(二)价值观与对外政策对软力量的推动

文化是为社会创造意义的一系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3]价值观与外交政策是吸引别国,推行软力量的有力手段。中国在建设丝绸之路、传播中国软实力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同的价值观与民族信仰。政府的政策直接影响到国家软实力的增减。因此,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始终秉承兼容并蓄、平等交流的外交原则,不仅仅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丝绸之路的终极目标——得到各个国家、人民的认同与接受。目前中国推行中华文化最直接成效的方法就是开设孔子学院,并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的整体布局,2014年中方启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孔子学院的开建工作,继续发挥汉语文化的作用,利用丝绸之路扩大汉语的影响,在提高各国教育水平的同时宣传中国先进而又古老的文明。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品牌过程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将许多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与价值观都包括了进去,例如它所体现出来的包容性、多样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点。丝绸之路不仅面积广大,而且成员众多。以上合组织为例,6个成员国、5个观察员国,3个对话伙伴国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设计之中,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把东南亚、南亚等一些国家也纳入到了丝路的框架体系里。在这个庞大而又多样的丝绸之路体系中,我国本着对所有成员不分贫富、贵贱、种族、肤色、地位、国力强盛等,均把他们看做是共同构建丝绸之路的合作伙伴;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等问题,则发挥了中华文化包容与平等理念,允许差异性的存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中国在丝绸之路建设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与外交原则,必然对推动中国软力量起到增强的作用。

(三)新时代下丝绸之路建设中形成的新精神

当然,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建设过程中也蕴含了不少其他方面的软力量,包括以人为本、和谐理念、开拓创新等精神。丝绸之路经济带地跨整个亚欧大陆,亚欧大陆作为世界最大的大陆其地貌环境极其复杂,其中包括大量的沙漠、高原、山地、沼泽等复杂地形,环境的恶劣程度可想而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标就是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目的就是改善丝绸之路沿线的交通环境、改善沿线的人文环境,通过现代化设施的进一步推进,在打造一个连接的纽带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纽带上形成若干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既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头脑,又需要建设者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优良作风。这些新时代中国形成的社会主义特色精神在丝路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渗透到当地民众的心里,深入到沿线的国家之中,从而对我们这种精神产生一种敬仰与尊敬之情,帮助我们共同完成我们的伟大事业。同时,在国内开展的三横两纵以及各省区节点的建设,体现的是一种和谐发展、东西部合一的理念,这对于丝绸之路自身品牌的宣传与塑造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利用丝绸之路,推行中国软力量

既然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含有大量文化软实力的因素,如何把其转化为促进软实力发展的生产力,是我们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深层含义。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分为两个部分,国内建设和国外建设。国内建设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以西部发展促进全国再上一个新台阶;国外建设主要是把各国联系起来,利用丝绸之路这个纽带,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共同繁荣与进步。在境外建设丝绸之路,并把其文化软实力的因素发挥出来,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丝绸之路传播中国软实力,并被传入地所认可。

(一)从政府与民众的角度出发,推进软力量的传播

文化软实力的传播,从宏观角度来看,可以利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来实现。自上而下的方式主要是由政府倡导并实施,从而逐步引导公众,不断深入民心,达到宣传的目的;自下而上的方式主要在民间自发的交流与活动中,形成感染力与认可度,最终影响到一个国家上层的决策,由个人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过程。以中亚地区为例,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中国与中亚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从20世纪90年代各国独立就逐步开展,并在21世纪不断发展与进步。早期边境问题的妥善处理,政治上的不干涉政策,到上合组织的成立,都为中国在中亚地区赢得一定的信任与形象奠定了基础。在文化领域的交流,除了上文提到的开办孔子学院,还包括大量的文化与精神层面的合作。常见的有互派留学生、开展政府间的旅游合作项目、举办大型文化展览会以及文化年活动等。[5]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向中亚乃至世界传达了中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的景象,对于丝绸之路的宣传与建设才可能实现。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对中国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话,对于我们开展的任何工作也就失去了关注的欲望,最终会影响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及它所要达成的战略任务。约瑟夫·奈也曾经提出互派留学生对于一个国家未来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3]在中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他们在学到中国知识与科技的同时,也受到了中国先进文化与当地习俗的熏陶。回国后若干年,如果他们走上领导岗位,借助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与好感,把多年来在中国熏陶到的博爱、宽容、平等的政策运用到国家政治中,这对于推广中国的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换句话说,在中亚国家领导人中,曾受过中国文化熏陶的,必然会对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持支持态度。当然,各国主要以国家利益为主要目的,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仅从经济角度就会给沿线国家带来丰厚的收益,更不用说政治与文化层面。综上所述,通过在中亚各国提升中国的形象,在领导人之间建立好感与信任,对于推行丝绸之路的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比官方的合作,民间交流近些年也在突飞猛进。除了民间运动会项目、集体登山合作、国际自行车比赛、滑雪娱乐等,更甚至在民间开办了一些非官方的学术交流与论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扩大民间人民对我国政策与文化的认同,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传播与建设。俗话说得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可以综观全局,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在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对于普通民众,切实的利益与好处更会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同与支持,这同样也是我们丝绸之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实现交通的互通。通过交通建设的开展,逐步打通内陆与沿海的多重通道,缩短东西部交流的距离,这样可以让亚欧大陆内部的人民感受到沿海地区先进的文化与文明,缩小内陆与沿海地区的认知差异,这是丝绸之路建设第一目的。其次,丝绸之路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了沟通的便利以及发挥就地取材的优势,必然会选择一批沿线的民工加入到丝绸之路的建设中来,对于就业率低下的中亚各国来说,必然在改变中亚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时,提高对中国的好感与信任,支持中国政府的丝路建设。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亚人民在中国政策的惠及下,不断改善生活条件,逐步提升文化内涵,在获得更多利益与物质的同时,必然会对丝绸之路的建设与中国文化产生敬仰与向往之情,利于中国在中亚地区软力量的扩大。同时,交通的便利也会推动旅游业的兴盛;沿线的民众通过发展当地旅游来创造收入,也是提升自身物质与精神的一种途径。当然,丝绸之路经济带最终还要达到信息网络通讯的互通,让高科技惠及到沿线民众生活中的同时,也通过互联网把中国的繁荣的景象与博大精深的文化更快地传播到他们的身边,扩大中国软力量在该地区的影响。

(二)借助各种媒介,传播中国软力量

从微观层面来看,主要强调各种手段的运用。新技术下的数字电视、网络、电子报刊、广播等媒体都可以作为传播软实力的工具。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播就已成为传播价值观、控制思想的有力工具。如二战期间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利用媒体所发动的心理战,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3]如今世界各个角落,都散布着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好莱坞、可口可乐、通用汽车等,它们已经渗透到世界人们的心中。这就是软实力传播的作用。在丝绸之路建设中,我们也应该利用好一些手段,打造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平台,把文化因素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出去。能否有效利用媒体,成为中国软实力成功传播的关键。美国在1991年发动海湾战争,国内媒体一致倒向决策者,对于战争正义性及胜利的宣传起到了重要影响;相反,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媒体对决策者产生质疑,在战争期间不断揭露各种丑闻与负面新闻,使得整个战争都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所以,我们一定要发挥媒体的积极影响,更有效的传播中国软实力。首先,借助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手段来传播中国文化。[6]现在社会的新媒体虽然取代一些传统的媒体,但是部分传统媒体还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尤其像中亚这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传统媒体的应用比发达国家更加广泛一些。我国应该开设相应的电台,把当地语言与中文对应,传播中国的文化,再配合一定的电视节目,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别国人民对中国的印象与态度。其次,也要发挥新媒体在传播中的作用。丝绸之路建设在打造各国交通的同时,也提高了通讯、交往的便利,尤其是互联网使用率将随着丝绸之路的建设而提高,将会加速我们文化软实力向沿线国家的传播。互联网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可以把一部分的内容反馈回来,从而指导我们采取更有利的传播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文化贸易、品牌效应进行传播。我们应打造像美国知名品牌那样的中国标志。奇瑞汽车、小米手机、中国高铁等一系列中国产品,都在由“中国制造”转为“中国智造”。[7]那么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传播中国品牌,也将是传播中国软实力的强有力方式。

(三)自身发展对软力量的推动作用

综合国力的强大是传播软实力的基础。因此,借助丝绸之路,更重要的是打造自身综合国力,提升中华文化内涵。丝绸之路经济带既然建立在古代丝绸之路概念之上,就应该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精华,同时把新时代形成的文化融入进去,形成兼容并蓄的文化内涵。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先进瓷文化、细腻丝织品等高端商品的平台,新丝绸之路更要成为中国向世界证明自己的一个舞台。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升中国产品质量,激发创新意识与创造热情,重回世界技术与科技大国的地位。其次,在丝绸之路建设各节点,打造各省市独特的文化、旅游、艺术资源,打造精品旅游路线,提高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向往,并通过教育、引导等手段传播出去,带动国内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当然,软实力始终离不开硬实力,把文化因素转化为软实力须借助一定的经济实力及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当今国际社会,要想保持一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必须依靠强大的综合国力。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建设经济带的同时,加快中国法制、民主等各方面的完善,提高中国形象,从根本上提升中国软实力。

三、丝绸之路构建软实力所面临的潜在困境及应对措施

按照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外传播与对内建设的布局,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拥有的文化因素会慢慢实现。但是由于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及特殊性,我们在建设之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如何面对并克服这些潜在的困境是我们建设丝绸之路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克服自身缺陷,形成最强品牌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传播文化软实力过程中,首要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跨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同文化间如何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是我们要思考并解决的一个问题。在不同文化之间传播一种新文化,经常会遇到“文化休克”的现象。[8]主要指一种文化离开母体文化后,在新的环境里找不到应有的位置,并可能对当地一些人造成焦虑症状。相比较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除了唐朝采取的是相对平等的交流方式以外,绝大多数都是以天朝上国的姿态传播中华文明,给周边的人民造成一种惟我独尊的感觉。因此,想要克服这些现象,我们应做到:首先要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品牌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适应力与竞争力,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其次,传播中一定要把平等、宽容、开放的政策渗透进去。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方针不仅仅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国际政治的原则,在经济、文化各领域都需要这样的精神,祛除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国思想,以平等的姿态融入各国文化之中,促进各国文化的繁荣。最后,把政治与经济、文化分开,我们在坚持自己道路的同时,也要照顾各国的情绪与现实状况,尤其是中亚地区这种宗教、民族矛盾复杂的国家,这样才能确保中华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

(二)美俄在丝绸之路建设中可能存在的困境及解决措施

除了应对传播中跨文化症状的因素外,想要在国际社会更好的生存,还要考虑国际大国对我们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态度与做法,及时掌握他们的动态与方向,对于可能发生的制裁行为,做出最有利的保护措施。

首先,美国因素是丝绸之路建设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美国从苏联解体以来利用北约东扩、经济与技术援助、政治上的威逼与利用等手段争夺中亚的主导权,谋求在亚洲设立立足点,从而对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进行遏制,维护美国的霸主地位。9·11事件以来,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加强与中亚地区的安全合作,在打击恐怖主义过程中,逐渐取得中亚各国的信任,排挤其他势力,建立自己的影响。例如,在2002年,美国向乌兹别克斯坦提供了5300万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并召开排除中国与俄罗斯的安全会议。[9]在能源方面,中东地区近年来持续动荡,阿拉伯国家逐步走向联合,索马里海盗的日益猖狂,都突显出了中亚地区的重要性,美国为了能源来源的稳定,争夺中亚是必然选择。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能源、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仅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就与美国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态势,美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与霸权地位采取打击提升中国综合国力的一切手段。对于丝绸之路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技术问题、沿线国家的种族与宗教问题都会成为美国发难中国的种种利剑。就目前状况来看,中美就丝绸之路的建设没有明显的冲突。在2014年G20领导人峰会上,中美就双方关系和国际社会重大问题进行交流,奥巴马指出,同中国对抗不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但是从奥巴马执政的整体阶段来看,与中国的关系依然时紧时松,而且美国始终是“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面对美国这个强大的国家,一方面我们就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达成共识,对于中亚地区的资源,本着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和平共处;另一方面,向美国清楚的表达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的不是为了同美国争夺霸权,而是推动国内经济建设的同时,惠及到周边国家,从而更好的发展。中亚国家发展会削弱恐怖主义存在的土壤,对美国也会减轻一定的安全威胁。在2014年APEC会议期间,中国向与会国成员介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构想,并指出其对亚洲乃至世界的积极影响,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从国际社会上孤立美国对丝路建设的反对或阻碍因素,也是我们应对美国所带来消极影响的一个手段。当然,还可以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软实力的因素对美国进行宣传,获得美国国内民众的认可及部分领导层的赞许,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深层次的影响。

另一个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产生影响的大国俄罗斯也是我们不应忽视的因素。俄罗斯与中亚各国不仅地缘相连,语言相通,民族认同感强,最重要的是他们曾经作为苏联的一部分,在价值观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甚至有些民间传言中亚应回归俄罗斯。可见,中亚地区普遍对俄罗斯有一种归属感和依赖性。对于俄罗斯来说,中亚地区也是俄罗斯在亚洲乃至世界的最后一个桥头堡,失去它将会对俄罗斯的安全与地位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扩大贸易往来,也必然要处理好同俄罗斯的关系,否则,俄罗斯的排斥所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美国所带来的危害。中俄共同面临美国这一超级大国,在共同利益方面有很大的契合点,这是我们可以用来建设丝绸之路一个有力的优势。在APEC会议期间,中俄签署了一项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协议,加上之前管道建设方面的合作,中俄途经中亚地区已经开展了广泛而有效的合作。中国利用丝绸之路与中亚国家能源方面的合作,应该不会招致俄罗斯强烈的反对与排斥。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富裕了亚洲中部地区,对俄罗斯也会带来相应的收益,缩短东南沿海与欧洲之间的距离,打通欧亚的通道,会惠及所有沿线国家,包括俄罗斯。只要使俄罗斯了解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目的与任务,淡化其中政治的因素,相信俄罗斯一定会成为我们建设丝绸之路最有利的伙伴与朋友。

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一项具体的政策已经迈开了它前进的步伐,是否能在世界人口最多、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发挥作用,既取决于丝绸之路本身的内涵,又取决于决策者的战略与方法。2016年G20领导人峰会在中国的召开清晰看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已日益强大,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需要依靠中国强大的国际威望,同时,也要利用其深层的含义推动中国软实力的进一步的发展。未来5年,将是中国快速发展的5年,在处理好国内矛盾的同时,解决好国际重大问题,把中国建设成为软与硬皆强大的国家。

[1]戚义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2/c_126175088_5.htm.

[2]我国将投400亿美元设丝路基金[EB/OL].京华时报.http://jx.people.com.cn/n/2014/1109/c186330-22853033.html.

[3]约瑟夫奈.软力量[M].东方出版社,2005.

[4]丁学良.中国的软实力的周边国家[M].东方出版社,2014.

[5]李建军.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力构建[M].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1).

[6]李倩.媒体如何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J].对外传播,2014,(7).

[7]李月明.对外文化传播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J].攀登,2009,(1).

[8]廖宏勇.品牌适应力——国际竞争环境下的品牌系统设计与跨文化传播[C].国际会议,2004.

[9]朱陆民.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中的美国因素[J].新疆社会论坛,2013,(2).

猜你喜欢
实力经济带建设
软实力致胜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实力抢镜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