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基层生态文明利益形成机制研究

2015-08-15 00:49杨春宇
三晋基层治理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明考核生态

杨春宇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的理念早在2007年就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当时曾引起了各方热议,标志着生态文明由理论争鸣开始迈向治国理念和的轨道。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通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强调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了国家建设的日程。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结合特有的国情实施,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期望,因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必须始终注重地方基层,依靠地方基层,把地方基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充分研究分析地方基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现状和各方利益关系,理清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思路,在全局性和区域性上加以把握,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当前,我们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建章立制。我国资源能源人均占有水平很低,矿产资源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8%。水资源量总量2.8万亿立方米,人均21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北方近三分之二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村近3亿人饮水不安全;25%地下水体遭污染,平原区约54%不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人均耕地面积1.38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森林面积1.96亿公顷,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1%,森林覆盖率20.36%。我们要想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制度建设。但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唯GDP是从,没有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公众缺乏生态意识,捕食野生动物、偷排污水废物、生活垃圾乱堆放等行为都在使我国生态环境遭受更彻底的破坏。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生态困局警示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呼吁我们将制度建设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真正让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制度红利”。当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持久、长远、深刻、重大的社会改造运动,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高,存在着各种漏洞,这就需要制度来调节和规范人的行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进程中,制度建设是核心,是关键,更是保障,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最终,我们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把目光投向各地方基层的生态文明建设,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规范引导各地生态文明建设。

二、地方基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还是当前的第一要务,而在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往往与地方经济发展产生冲突,而地方政府、社会公众、地方企业作为地方发展三种不同的力量,往往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不断博弈,最终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1.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公众服务机构,其角色定位是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方便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地方政府追求利益最大化表现在建设当地各种基础服务设施,发展地方各行业经济,增加地方文化娱乐内容等方面。既要让人民的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同时又要让人民群众乐起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因此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地方政府发挥的是主导作用。

2.地方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地方企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最重要的角色。由于受到历史和技术条件等限制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它们往往依赖粗放式经营的地方企业在资本逐利的本性驱使下不断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导致某些企业和个人置社会公众利益不顾,甚至漠视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必须重视引导地方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强地方企业的竞争力,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改善地方的生态环境,使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领头羊作用。

3.地方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地方公众作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员,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因此,一直以来地方公众始终活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在历史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曾参与了三北防护林建设、保护三江源。爱国卫生运动等各项活动,在当前时期,人民群众仍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如近年来,各地民众发起的抵制“PX项目”的活动都说明了社会公众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命健康安全和生存环境安全。因为他们是生态环境中的主体,所以地方政府要注重调动其发挥主人翁的精神,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生态建设。

三、加强地方基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途径

1.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当前,考核制度成为各级政府转变观念的重要指挥棒,通过完善以绩效考核改革为核心的体制改革,完善绿色GDP政绩考核和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改革政绩考核方法,彻底改变政绩考核中以“GDP”论英雄的落后指标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收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之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改革政绩考核方法。注重公开性和透明度,不断创新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方式,探索完善民意调查、市民评议等方式,使考核过程更加彰显民主、考核结果更加体现民意。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实绩的分析、评价,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分量。加大考核评价结果在干部任免奖惩中所占的比重,把考核结果与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管理监督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资金安排结合起来,让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杆”。将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与财政支持结合起来,使各个地方政府逐步重视和执行生态文明建设。对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区和领导干部,要实行问责制度,可以考虑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2.加大对地方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科研活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攻关。强化地方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综合集成创新能力,加强工业创新和试验。促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使得地方企业在经济效益取得极大增加的同时,地方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双方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3.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力量源泉。一要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更加贴近公众生活、更加生动的教育形式,尤其是要加强领导干部决策者的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必修课。二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信息披露制度,维护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通过政府公报、新闻媒介等形式定期公开生态环境信息,畅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设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诉机构,鼓励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三要创新社会治理,发挥地方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让其作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最后,想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依赖于地方公众这一主体,才能兼顾地方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生态文明建设就没有攻不下的难关、迈不过的沟坎、涉不了的险滩。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共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4.

[2]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3).

[3]詹姆斯.L.多蒂,德威特.R.李.市场经济——大师们的思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57.

[4]陈 旭.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创新[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2):5.

[5]郭艳华.推进生态文明贵在创新重在制度建设[N].南方日报,2015-04-03.

猜你喜欢
文明考核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内部考核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对不文明说“不”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