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兼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015-08-15 00:45中共铜陵市委党校安徽铜陵244000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方法论顶层理性

文 (中共铜陵市委党校,安徽铜陵 244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之一,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所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改革”的次数达80余次,可见,改革的意义重大,改革方法论的探讨随之成为焦点,目前学术界对中国改革之路应采取的方法存在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之路应继续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之路应坚持“顶层设计”的方法论;第三种观点认为既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的方法论。从哲学方法论意义上来探讨这些分歧,有助于从本质上认识改革的方法论,厘清“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辩证关系,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关于改革的三种观点

(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

“摸着石头过河”来自于一句民间歇后语:“摸着石头过河——稳稳当当”。将“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工作方法论,最早见于陈云1950年4月在政务院第27次政务会议的发言,他说:“物价涨不好,跌亦对生产不好。要‘摸着石头过河’,稳当点为好!”[1]此后的多次会议中,陈云都提到这一方法论。1980年12月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的《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2]在闭幕会上,邓小平高度评价了陈云的讲话,称这一讲话“在一系列问题上正确地总结了我国31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这一“指导方针”就是指“摸着石头过河”这一方法论。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制度的建构不能一蹴而就,只能在不断地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相对稳定、合理的制度模式。中国作为国情复杂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伊始,就要求构建出一个全景式的规划,这个规划只能是“空想”。今天中国的制度变革需要遵循经验主义逻辑,拒斥理性建构主义,要反对“超前立法”进行的“人为规划的社会变迁”,“以所谓‘理性’代替传统,用人为的规划取代自生的社会秩序”,必然导致大的挫折甚至失败。[3]而“摸着石头过河”体现的是现实主义的、改良主义的实践理性原则,在实践基础上形成成熟的制度方案,并逐渐制度化,这是中国改革的一个突出经验。

(二)“顶层设计”的方法论

顶层设计(Top-Down Design)源于系统工程学概念,是指对一项工程中各要素、各层次进行统筹规划,从最顶层进行布局,核心理念及目标都源自顶层,顶层决定底层,统筹全局,以此实现目标。这一概念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经济、社会、管理、艺术学等学科领域,顶层设计具有系统性、全局性、协调性的特征。

“顶层设计”论者人认为“摸着石头过河”是由于缺乏经验不得已而为之,囿于现实的无奈。改革开放30多年,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及外国成功的经验,完全有条件对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况且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艰区、深水区,若只凭摸着石头过河,只凭经验性的认识与总结,这种模式没有前瞻性和方向性,将导致改革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为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规划、设计总体改革方案,为改革提供全景模式。

“顶层设计”方法论者还认为“顶层设计”可以克服改革的碎片化、零碎化。我国30多年的改革成效不可否认,但由于忽视顶层系统设计和总体配套规划,出现了改革局部化、改革利益部门化、改革基层化等问题,各种深层次的矛盾盘根错节,已经很难说是纯粹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或是社会问题,以哪一个单向作突破口,都无法解决全局性的复杂问题,政府需要拿出总体方案,进行全局性的布署,推动整体改革。经济学家吴敬琏特别强调,改革需要总体方案路线图,因为现在市场是非常复杂的巨系统,这个系统中包含着许多子系统。像我们在改革初期以为的那样,只是零零散散各自去设计,最后建立起的系统无法互连互通、无法协调运行,而且各地、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利益考虑,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总体规划,最后建立起来的体系就是一个大杂烩。[4]因此,必须进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明确改革计划与目标,改革才能更理性、更全面的推进。

(三)“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论

与上述专家提出的观点有所不同,有些专家则指出,中国的改革方法论,既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同时又要加强“顶层设计”,二者不可偏废。“摸着石头过河”是我国改革的基本方法论,这个东西不能丢,强调前者并不是排斥或者否定后者,而是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体现,中国的改革制度,必然来源于对中国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只有通过“摸”,才能找出改革的规律,为改革的制度设计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其次,强调后者也并不是排斥或者否定前者,而恰恰是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重视制度理论对实践的宏观把握和对实践的指导性作用。“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大目标是一致的,即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摸着石头过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和大国国情的发展方法。中国领导人从来没有把中国的发展方式看成是一个“模式”,而是一条中国特有的道路。”[5]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明确提出的,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6]中国的改革之路并不排斥理论的设计与指导作用,相反,还特别需要改革制度的设计,二者相辅相成,是中国改革一体之两翼,并不是两条不同的改革之路。

二、“摸着石头过河”与 “顶层设计”的哲学本质探析

(一)“摸着石头过河”的哲学本质

“摸着石头过河”从哲学本质上看,是实践论的通俗表达,强调从实际经验出发,这实质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相一致,强调实践的基础地位。在实践的开始阶段,由于客观过程、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的思维只能把握实践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的只是事物片面、局部、外部的联系,人们不能形成合乎逻辑的理论认知。只有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实践中对现实感性材料占有的丰富,对现象之间的认识有了本质性的把握,人们的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理论。

“摸着石头过河”所揭示的正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认识之第一阶段,是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理论的第一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7]理论认识必须以实践为开端,否则任何理论的设计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顶层设计”的哲学本质

“顶层设计”从哲学本质上看,是唯理论的表现,唯理论者否认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的原则,他们认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只能来自先天的、无可否认的“自明之理”,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顶层设计”强调的正是脱离经验的理性设计、先验规划,是一种形而上的理性建构。这种理性建构的“顶层设计”认为,理性可以掌控一切规则与制度,可以建立一套完美的制度体系。这种将理论奉为圭臬,用某种既定的理性规划来指导、裁剪变化着的现实,表现为对某一理论僵化、教条式的执行。

在历史上,“顶层设计”的方法论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法国历史上的启蒙运动,这个被称为“理性时代”的时期,高扬理性主义,却使法国遭受了诸多的动乱。发生的政治运动,多少都与法国启蒙思想家宣扬理性主义的“顶层设计”有关系。因此,后来的诸多学者都对启蒙思想所宣扬的理性主义给予批判,这种野蛮的哲学乃是冷酷的心灵和理解混乱的产儿。[8]无数历史实践证明,这种理性建构的“顶层设计”给现实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方法论争论,其实质是实践与认识何者为本原的争论,二者各执一端的争论,在哲学上就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 “唯理论”和“经验论”虽然各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认为,“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实质是认识过程在不同阶段上的表现。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与理性认识阶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认为在认识的初始阶段,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理性认知的把握是有限的,有限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掌握复杂事物的所有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地熟悉实践对象和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人们才能对事物进行较客观、全面、理性的把握。 这就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是形成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阶段。理性认识之所以靠得住,就是因为它来源于感性认识。“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9]因此,“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并不是对立的方法论,它们二者贯穿于整个认识过程,是辩证统一的。

三、“摸着石头过河”与 “顶层设计”方法论的动态统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永不停止,中国的改革实践将不断深入,中国的改革将更加注重“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论,并随着实践的发展实现动态的统一。

(一)“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局限性是一致的

“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认为理性认知的有限性决定了人们不可能在一定的时空中把握客观对象、及其与其它事物联系的全部知识,更不可能清晰地预测到未来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有限性就肯定了不存在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也就不可能通过理性建构一种全知全能的理论。“摸着石头过河”认为改革制度的设计过程是一个边学边干的过程,只能逐步积累经验,不断摸索,经过不断试错,逐渐寻找出一种效果较好的制度设计模式。

因此,“摸着石头过河”坚决反对理性主义建构论,“对这样的理性主义者,因为他们声称自己的试验由其性质所定是理性的结果,他们用伪科学的方法论为这种试验乔装打扮,借此在有势力的人中间招兵买马,让极为可贵的传统行为方式(在世世代代的进化过程中进行试错试验的成果)受到无端的攻击,从而使他们自己的‘试验’避开世人的审查。”[10]这种“可贵的传统行为方式”就是指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就是提倡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允许犯错,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理性建构论却“倾向于过高地估计理智,倾向于认为我们必须把自己的文明所提供的优势和机会,一概归功于特意的设计而不是对传统规则的遵从,要不然就是认为,我们运用自己的理性,通过对我们的任务进行更为理智的思考,甚至是更为恰当的设计和‘理性的协调’,就能消灭一切依然存在的不可取现象。”[11]“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遵循经验主义的逻辑,重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排斥理性建构主义乌托邦。这种方法论承认理性主义的局限性,也就承认改革过程中犯错误的不可避免性,以及改革的风险性与必要性。

“顶层设计”虽然强调从全局、系统的角度制定理论,但是受主观认知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理论的设计者实际上很难对改革过程中的政治、经济利益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把握,理性主义的局限性实质上否定了顶层设计理论的完备性。因此,笛卡尔式的那种完全的理性主义的行为,即要求行动者对所有相关的事实拥有完全的知识,只能在逻辑演绎中存在,在现实的社会中只能是虚幻的假设。没有任何组织甚至精英人士能具备完全理性,拥有对某一领域的全部知识。顶层设计的方法论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就是,承认理性认知的有限性,明确顶层设计的合理作用时空,实现“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方法论在具体时空中的动态统一。

(二)“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渐进性特征是一致的

“摸着石头过河”是典型的渐进式改革方法论。中国的改革之路没有别的经验可以借鉴。马列主义经典文献中没有现成答案,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也不能照搬照抄。“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12]在这样现实社会条件下,没有现成的经验,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摸索,边干边学。这就决定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是渐进式改革,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逐步形成改革的理论,并用成功的理论指导实践,有这种渐进式地改革,推动改革的持续发展。“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认为改革具有不确定性,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新矛盾、新问题,其结果也难以准确地预计,因此,只有在不断的“试错”和“纠正”过程中,稳妥推进改革。不论是陈云所讲的“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13],还是邓小平所讲的“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14],都是对渐进性改革方法论的最好诠释。

“顶层设计”所具有的先天的理性局限性,决定其不可能通过激进的方式进行变革。主张通过全局性的设计进行全面改革,会有巨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可能会引发更为激烈的利益冲突,激发更为深刻的利益矛盾,甚至造成人们对改革的普遍抵制,导致改革的失败,最后还可能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是政局的动荡。那种所谓完备理论改革方案或者战略方案设计的实施,只有在一种条件下才可能实现:“即整个过程中的所有党派相对来说都是给定的和不变的,或者简单地说当事各方的格局是高度稳定的。”[15]而现实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实性,使那些“完备的理论设计”变得不合时宜,甚至于现实格格不入。顶层设计只能进行有限的规划设计,并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调整、完善理论设计。因此,渐进式的改革路径就成为顶层设计者们的最优选择。“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方法论的渐进性特征决定了二者是在改革的逐步推进过程中,实现动态的统一。

(三)“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

实践之每一阶段上的“顶层设计”的理论设计,都是对“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与总结,并用这一“顶层设计”的理论来指导社会实践。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历了一个由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又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演进过程。从“两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体现了中国改革制度设计的总体布局在不同的改革阶段有不同的理论设计,这一顶层设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结果,体现了“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

“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共时性,指“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与“顶层设计”理论在一定时空中的统一,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统一。“社会的人们投身于变革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实践中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该客观过程的法则性的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实践中所形成的对该阶段的理论认知,也就是在实践中“摸”出了规律,“然后再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16]即实现了“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具体的统一。但是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理论认知也应该不断发展,二者不仅要实现共时性的统一,也要实现历时性的统一。

“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历时性,指“摸着石头过河”实践与“顶层设计”理论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实现动态的统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要求人们对实践的理论认知也应该不断的发展,“依社会运动来说,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不但在于当自己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有错误时须得善于改正,……而且在于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17]这就表明,顶层设计的理论需要随着实践的推进而不断修正,并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继而不断丰富、发展顶层设计的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实现二者的无限发展过程中的动态统一。

四、结语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我国战略布局之一,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改革方法论是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要将“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辩证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反映对实践的重视,摸着石头过河,是做好顶层设计的实践基础。顶层设计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重要原则,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能够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摸着石头过河提供更多的依据。只有在社会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才能使全面深化改革既具有探索性,又具有前瞻性,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制度保障。

[1]陈云年谱(中)[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4.

[2]陈云文选(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7.

[3]梁治平.法治: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建构[J].当代中国研究,2000(02) .

[4]吴敬琏.中国怎样重启改革.[EB/OL].人民论坛网,2013-03-26.

[5]相蓝欣.中国政改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EB/OL].观察网,2011-03-28.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新华社,2013-11-12.

[7]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284,286-287.

[8][英]柏克著.法国革命论[M].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社,1998:103.

[9]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290.

[10][11][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冯克利,胡晋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8.

[12][14]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人民出版社,1993:258.

[13]陈云文选(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79.

[15][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319.

[16][17]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294,295.

猜你喜欢
方法论顶层理性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加快顶层设计
健康卡“卡”在顶层没联网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