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玉
(1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2安阳工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和数字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正由于新媒体的介入而发生着变化,例如上网搜索资料、查找课件,还有的人们热衷上网Shopping,在线听音乐、看电影,与他人进行通信交流工具也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逐步多样化,从以前单纯的电话、手机、短信交流发展成用腾讯QQ、微信以及国外常用的MSN、Facebook等交流。这种影响甚至延伸到了人们心理环境和道德宣扬等方面,也可以说人们无时不刻地生活在新媒体环境之中。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技术的热衷者,他们深受新媒体技术的各种影响,新媒体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中,而且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新媒体在高校的广泛运用,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是一种信息交流、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但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也有着负面的影响,其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同时也会造成不良信息的加速传播,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新媒体”最早出现在美国,虽然在大众传媒和学术界乃至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但由于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或平台去理解它,因此对“新媒体”的概念具有相当的争议性,界定也至今仍然不统一。
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出、信息量巨大、信息传播及时和实现双向互动四大特点。传统媒体,例如报纸,它传递出的信息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无法针对不同的人传递不同的信息;由于版面限制,信息量比较小;由于从信息的收集、整理到报纸编辑、排版再到印刷、发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许多新闻已经不再“新”了;并且读者对于信息的反馈无法传递给其他人,总的来说局限性非常大。而新媒体很好地解决了这些弊端,它可以根据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不同而筛选出不同的信息,也就是说你需要什么,新媒体就给你“拿”什么,享受新媒体所带来的“私人订制”般的个性化服务;储存空间巨大,能容纳的信息量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而且可以反复利用,最重要的是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搜索;利用互联网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能够在收集到信息以后随时随地并且即时发送到网上,省去大量中间环节,保证人们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动态,可以在接收到媒体信息的同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与媒体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所谓新媒体环境,与传统媒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是一种利用新媒体技术来传播信息的现代化技术方式,在人际互动中呈现出一种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氛围与气息。新媒体环境的特征极为明显,具体表现为:
基于表现形式这方面来看,网络与手机短信等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内容通常包罗万象、囊括所有,内容极其丰富,涵盖音像、图片和文字等不同种类。若基于社会领域这一视角来看,有个体或团体发布的关于娱乐、生活与工作等个体信息;商业信息以及政府机关面向公众所发布的公共信息等。从信息的种类上划分,可将其分为文字作品、影像资料、个人言论、通知通告以及各类新闻等。[1]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发散度、广度与深度相对更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技术愈加完善,网络与手机功能也随之拓展,越来越多的交流方式以及信息发布方式逐渐步入公众视野。譬如说:手机既具备上网聊天功能,还可发送视频信息、彩信以及短信等;除此之外,公众还可以通过BBS、博客、拍客和微博等媒体发布自己的心得与主张,实现彼此交流的目的;也可利用MSN、QQ和飞信等网络聊天工具进行交流。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众可利用手机及网络等媒介来传递信息。
现阶段,公众利用BBS、博客、拍客和微博来发布信息、交流互动这种行为极为普遍,发布者并非以真实身份来发布信息,如此一来,无法考证信息的真实来源,有害信息、虚假信息更是层出不穷。目前国家实行的实名制登记制度,由于监管原因和技术方面的匮乏无法完全落实到现实中,如此一来,信息来源的不对称性与随意性就愈发的凸显出来,仍然无法窥破信息的真实来源。[2]
新媒体的特点是超量的信息资源,以数字信息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形式表现出来,信息量具有不固定性,时时刻刻都在快速地更新和增长;而新媒体环境本身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信息量极大,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并借助开放的网络系统,迅速、快捷地搜集、分享和传递不同类型的信息,最终使新媒体环境以其丰富的信息量成为重要的资源宝库。
新媒体环境是将无形的形态通过数字化处理后再应用多种载体表现出信息的方式,所以虚拟性是新媒体环境与传统媒体环境客观现实性的本质区别之一。虽然新媒体环境是虚拟的,却给人们构造了一个接近现实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交流不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且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互联网数字信息时代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不受约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平台,各种信息的自由互动和自由分享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除覆盖广泛性和交流互动性的又一鲜明特点之一。数字信息在各种媒体间自由传播,形成了一张由互联网、电视、移动传媒等诸多媒体形式共同组成的网络环境,这种环境不涉及封闭和垄断问题,人们已经掌握并熟练的运用各种搜索信息的手段,可以在这种新媒体环境里“自由翱翔”,随心所欲寻找并分享到自己需要的大量资源信息。即使是某些信息封闭的资源,也可以任由人们使用。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高等院校开展思政教育课程的基本形式,当然还有辅助以社会实践、谈心和座谈等形式,这些形式基于时空的视角上来看,限制性和局限性相对较大。现阶段,思政教育课程已经基本改变了传统的模式,而是将课程通过信息报道、视频、网页与网站等链接到互联网上,为教育者提供了方便。通过尽可能多的在互联网上发布一些具有一定感染力的、正面的信息,激励大学生不断积极向上,促使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年来,随着网络功能不断完善,教育者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思想状况,为统计与调查提供方便,为思政教育营造出一个极具特色的环境,让教育形式更为快捷、合理、多样化。所以我们不难看出,新媒体技术的产生,能够将思政教育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对大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指引作用。[3]
在当今思政教育过程中,新媒体是一种全新的、适合当代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载体,网络让教育内容更为丰富,而且拓宽了教育教学渠道,扭转了思政教育的概念与实质定义。首先,网络具有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等优势,能够填充传统思政教育干涩的教育内容,提供给学生以及教师更多的选择,生动、直观、形象的内容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信息吸收、接收、传达的效果;其次,新媒体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提升了教育者的知识,他们不只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对象,同时也是多媒体技术、手机以及因特网的受益者,让他们更为便捷的遨游在互联网知识的海洋中。不管是从形式上,抑或是内容上,新媒体的优势都更加明显,比传统思政教育课堂更具有针对性,令学生与广大被教育者受益匪浅。[4]
在网络交往中,每一个角色都处于虚拟的状态中,由于并不存在利益关系,所以交往对象卸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始终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进行交流,能够建立一种宽松的人际关系。另外,我们都知道,网络角色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具有一定的变换性特征,在汲取知识、浏览网页时,角色多属于被教育者的身份,然而在发布信息、制作信息等实践活动当中,交流者主要目的在于将自己制作的信息、看法、思想与观点传播出去。所以,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政教育时,不管是被教育者,还是教育者,都能够将自身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促使教育互动更加频繁,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大学生往往都是具有独立思想和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尤其是90后大学生,更喜欢以自我为中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接受新事物,在学习时也是一样,愿意学习自己喜欢、感兴趣的画面感强、易于接受、不死板、不僵硬的教育内容。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正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这时候只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将教育信息及时在教育平台上更新,不断充实平台的内容,大学生就可以通过搜索功能,选择自己喜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随时随地学习,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用一种新的、动态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在自觉主动的行为中进行,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
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内容非常丰富,涵盖法制观念、道德修养和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一文件当中,国家提出: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作为当前最为主要的教育内容,然而,当前的时代背景,新媒体越来越被人们所依赖,在传播信息、发布信息时,以往所依托的空间屏障与时间屏障将会消失,这样为很多不健康的文化提供了可乘之机,甚至可以让它们在很多平台上随意散播。这些负面影响的存在,不仅减弱了思政教育的实质效果,还提升了高校教育工作的难度,成为高校思政教育课目前难以攻克的难题。[5]
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短信以及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均具备强烈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以虚拟的身份与对方进行互动与交流,交流的间接性以及角色的虚拟性让他们卸下了平日里所背负的责任感,所以,在无需为自己言论负责的前提下,他们在传播信息时也就无所禁忌,不用考证信息来源及内容的真假,这种人际信任危机对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影响,会令学生对人类交往所具备的真诚性有所缺失,在交往过程中无法信任他人,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中。如果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异于现实的表现得到固化,现实人格和虚拟人格不断更替,那么则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譬如说:多重或双重人格障碍。[6]
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模糊了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之间的界限,那种毫无言论责任的冲击以及直接的认知方式剥夺了当代青年的独立性认知,在这种环境之下,他们被“虚拟时空”所同化,逐渐的失去理性与自我认知。但是,因为缺乏实践及理论的前瞻性,导致思政教育发展速度滞缓,无法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速度,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形式、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以及教育环境已经严重滞后,为高等院校开展思政教育课程设下重重阻碍。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大学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相同的获取思想政治教育动向和其他信息的资源通道和网络平台。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的话被奉为“圣经”,几乎由不得学生质疑。而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一旦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纰漏,很容易就被学生发现,甚至学生获取某些信息的速度要超过教育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和主体地位。一方面是由于某些教育者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过于保守,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比较慢,甚至不愿意接受,不能与时俱进,学生也不愿意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年龄较大的教育者能力不足,对新媒体环境不适应,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跟不上时代步伐,更不能在新媒体时代良好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可以将新媒体的优势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层层递进、逐步渗透这一方式,打破以往教育形式及方式上的局限性,构建创新型教育内容及传统教育方式结合的体系,既涵盖心理健康教育、法制道德教育、人文精神、科学素质教育、职场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健康教育、民族教育、社会公德以及时代精神教育,又包括改革开放教育、革命建设教育、基本经验教育、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理论教育等。这样,新媒体教育与大学生实际相结合,将教育自身所具备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总之,若要创新思政教育内容,那么应该将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喜好及背景作为教育依托,创设出与时代背景相符、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内容,提升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7]
一是要加强载体数字化建设。现如今,数字化技术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力地推动了思政教育的革新速度,构建现代化、与新媒体时代背景相符的教材体系,致力开发和教育目标、当代学生发展特点相符的教学软件,不仅是推动思政教育的有效渠道,亦是与时俱进的创举。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建立虚拟班级、网络党校、清明网上公祭活动以及网上党建论坛等来加强数字载体建设,用极具实效、生动的实例反映出当前时代的数字化气息。二是要加深载体复合化建设。校园载体是一个将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完美结合在一起的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开放性以及整体性等特点,其自身所具有的复合性较强。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载体功能的发挥情况与校园载体的复合化建设息息相关。可充分发挥校刊、校报、校园广播以及宣传栏的传统优势,来巩固传统媒体教育教学的地位。其次,应创造出学习氛围浓厚的媒体环境,可通过运用校园走道媒体、生活区媒体、体育场媒体以及教学楼媒体来拓宽思政教育活动的范围。
灌输式教育法可以说是思政教育采用最多的教育方法之一,主流媒体、学校和老师的话语权威不容置疑,然而,从现实角度来看,这种说教方式却极为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传统的教育方式在当前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之下,已经严重滞后于学生的内心需求及时代的发展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独立思考、思维活跃等特点,在时代背景之下,熟练的掌握了新媒体技术,将其良好的应用在生活与学习当中。对比而言,很多高等院校一些老师由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守旧观念较强,制约了思政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高等院校应重视新媒体元素的优势及重要性,将其融入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其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除此之外,教育者还应提高自身的素质教育,及时和时代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接轨。还需说明的是,当前时代高校开展的思政教育活动,并非是指单纯的实施教育,而是以进行自我教育为主要任务,所以,教育者应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掌握新媒体及相关技术,将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促使其不断创新及发展。
面对极具自由性、虚拟性与多元化特点的新媒体,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拓宽教育途径。媒介素养的实质概念为,人们将多种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与解读能力转变为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丰富个人生活的能力。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们既是信息的输出者,又是输入者,所以,媒介素养涵盖输出者素养与输入者素养两个方面。[8]很多学生在面对大量数字化信息时,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成为三俗文化、负面信息的输出者,鉴于这种情况,思政教育工作者理应加强引导工作,拓宽教育渠道,针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内心发展需要,构建不同的教育范本,着重提升其媒介素养,加强大学生对信息的运用能力、评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选择能力与处理能力。譬如说,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等相关内容,或者是可利用选修课、知识讲座来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与对多媒体信息的理解与鉴别能力,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媒体观念,自觉恪守媒体守则及道德规范,极力打造出文明、科学、和谐的媒体氛围,进而达到提高当代高等教育校园大学生媒介素养这一目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建设人才的重要内容,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作为新媒体技术应用最广泛的群体之一,大学生深受新媒体环境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学习和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技巧,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张雷.对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1):80-81.
[2]胡澜.新媒体环境下反馈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5):11-13.
[3]聂爱芹,马婧.新媒体环境下民办传媒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析[J].科学时代,2013,(22).
[4]许雪梅.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法的创新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4):61.
[5]付志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文学教育(中),2013,(9):141.
[6]杜晓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3,(11):100-101.
[7]王琳霖.文化变迁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影响--以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为视角[J].青年与社会,2014,(6):271 -272.
[8]张守荣.新媒体依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9):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