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堂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1](P4)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支撑。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指高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生态素质为目标,利用已有教育条件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2](P114)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生态法治和生态安全等方面。近年来,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逐步得到发展,在教育内容、方法和机制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公共基础生态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都相对滞后。[3]由此突显了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美丽中国”宏伟蓝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能否拥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观念,能否把生态文明观作为自觉的理念,能否具有科学的生态道德意识和健全的生态道德人格,将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4](P93)因此,青年大学生不仅要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更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推动者。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添砖加瓦,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了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等,生态文明教育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5](P124)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和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作用,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各学科专业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认知教育、价值教育、道德教育和行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地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和其他生命体的关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把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大学教育理念和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良好的生态道德。这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对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生态文明是促进全面发展的自然前提,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条件。[6]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成效。主要表现在:第一,生态文明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引领实践,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生态环境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保证。生态环境反映着人类的生存发展状况和文明程度,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发展。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特殊功能,让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第三,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系统、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必将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意识,让他们学会关爱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指导,以引导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为目标,具体目标落实在大学生的生态知识、生态道德、生态消费、生态行为能力和生态价值之中。高校要利用理论教育、环境熏陶、公众参与、实践养成等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手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生态知识,倡导生态消费,树立生态道德,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7](P96)让生态文明价值观扎根大学生头脑,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忠诚实践者和模范示范者。
意识决定行动,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所谓生态意识,就是通过对生态问题的理性自觉,达到对生态与人类发展关系的深刻领悟与把握,并由此形成人们对待生态的普遍观念与基本理念,[8]它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当前,高校应通过加强生态理论教育、优化校园生态环境、营造生态文化氛围、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注重实践养成教育和倡导、践行生态消费等途径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安全意识、科学意识、消费意识、参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加强大学生对生态意识的理解和认知,从而真正树立起生态文明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努力将生态自觉转化为实际行动。
生态文明知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知识包括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常识以及生态科技知识、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等,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生态文化支撑和重要的智力支持。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之前,自己一定要学习掌握好生态文明知识。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开展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科学常识教育、生态规律普及教育和生态文明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基础知识学习和全面认知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不断丰富知识体系,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生态文明理论素养,成为生态文明理论的学习者、实践者、传播者和研究者。
生态文明技能是指针对生态环境破坏处理与修复、防治与保护、生态科技创新、生态技术开发、理性消费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高校应通过宣传教育和实践育人来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应通过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学习生态文明基础知识、参与生态文明社会实践、参加生态技能比赛等途径来培养建设生态文明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生态知识运用能力,提高生态文明知行转化能力。2013年,我国西南首个生态技能培训基地在成都正式授牌,高校亦可借鉴经验探索建立大学生生态技能培训中心,帮助学生获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高校应该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的教学计划中,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努力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体系。首先,加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渠道,应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力实施“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四进”工程。同时,鼓励各学科教师对生态文明进行课堂渗透,鼓励教师开设生态文明选修课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生态知识的普及和生态道德的培育。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要通过内培外引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鼓励老师积极参加进修和培训,提升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再次,加强教育教学研究。要让大学成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基地,搭建教学科研平台,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为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进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切实增强教育实效。
实践是培养生态文明行为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如,利用植树节、环境日、地球生日等重要节日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定期开展专家讲座、知识竞赛、摄影展、读书会等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绿色小分队”深入到厂矿企业、社区街道、田间地头开展环保宣教活动;积极组织废旧电池回收、义务植树、保护母亲河等生态实践活动等。鼓励大学生坚持知行统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同时,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依托基地积极开展参观考察、生态教育、科普宣传和环境保护等绿色实践活动。以此增强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体验,提髙生态文明践行能力。
网络已成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高校要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利用网络媒体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多媒体等优势,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如,建立生态文明专题网站,开展网络课堂、信息发布、信息咨询等服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论坛或微博,搭建网上交流平台,定期开展主题学习、讨论活动;举办生态文明主题摄影、DV、动漫等网上作品展评活动;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精品课程和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生态文明环境。总之,网络拓宽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改进了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生态文明知识的重要平台。
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构建生态文明教育隐性载体、实践载体、信息载体和科技载体,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首先,建设生态文明环境。以环保、节约、髙效的生态理念规划建设绿色校园,校园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人文景观等均应彰显绿色、环保、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次,加强生态文化宣传。依托校园网、校报、广播、橱窗、论坛等各种媒介资源,加强生态文明舆论宣传。通过举办报告会、宣讲会、座谈会等形式宣传生态文明。再次,强化生态文化实践。通过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和团日活动等来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营造一个全体师生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最后,注重生态科技创新。学生社团和学生科技团队以科技创新节、“挑战杯”、科研计划等为平台,开展科技周、发明制作、变废为宝等科技创新活动,强化科技创新的生态导向,推进融入生态理念的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教育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生态文明教育大格局。第一,建立运行机制。通过整合现有的相关学科与研究方向,加快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建设以及融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育,[9](P105)不断增强教育运行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第二,建立动力机制。加强课改、教改,强化制度建设,鼓励求实创新,建立奖罚机制,让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从“大势所趋”变为“人心所向”,激发学生自觉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建立评价机制。打造评价主体多元、方式多样、项目多类、对象多层的评价体系。注重加强对组织层面和学生个体的考核评价,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纳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指标考核体系和学校职能部门的年度考核,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优评奖细则中。第四,建立保障机制。未雨绸缪、因地制宜,确保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师资、硬件、软件、资金和制度等方面的综合保障。
为保障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开展与有序推进,高校必须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投入,同时加强必要的管理。首先,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投入。一是要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在师资引进、学习培训、专家聘请方面加大投入,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爱岗敬业的生态文明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把生态文明教育经费纳入学校年度财务预算,设立生态文明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教学科研、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同时,扩大社会资源进入生态宣教的途径,多渠道增加社会融资。三是加大物力投入。加强绿色校园硬件建设,购置生态类图书与音像资料,加强实践基地配套建设等。其次,加强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第一,健全有效的管理机构。成立生态文明教育领导小组,制定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纲要,统筹协调全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第二,形成规范的管理机制。加强教学计划、教学组织、教学过程管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并强化落实,确保生态文明教育顺利有效地开展。第三,构建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强化措施,探索教育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从管理、监控、预警、激励等方面建设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1]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4 -5.
[2]陈艳.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112-115.
[3]赵秀芳,苏宝梅.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66 -68.
[4]段海超.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93 -95.
[5]刘必春.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4):124 -125.
[6]杨林.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J].教育评论,2010,(5).
[7]叶志清,俞晓菁.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J].福州大学学报,2010,(3):96 -100.
[8]洪云钢.建设生态文明要强化生态意识[N].中国环境报,2013-04-04(2).
[9]虞强.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102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