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清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 20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实现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论断。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发展观;全面深化改革,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策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新要求,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方式。这种从价值观念到方针策略到方式手段的系统性变革,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生态文明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人类社会文明新形态,其重点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在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如何看待发展以及与发展观密切相关的政绩观等方面,生态文明有着自己内在的逻辑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和倡导生态文明价值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之所以要发展生产,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然而,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生产发展很难不偏离满足人的需要的轨道。长期以来,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成为发展的第一追求,但建立在落后的经济技术上基础上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赖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一方面是物质财富的不断累积,另一方面是环境污染和环境灾难对人类的严重威胁,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激化。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让百姓在享受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能满足百姓“头顶着蓝天白云,在清洁的河道里畅快游泳,田地里盛产安全的瓜果蔬菜”等这些基本的环境诉求。因此,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二者同样重要,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党的十八大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就是要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画卷,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针对当前我国一些地方的雾霾天气、地下水等污染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在治气、净水、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所以,建设生态文明,是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多样化的需求,使以人为本内涵更加全面、更加丰富。
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为本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并不矛盾,反而只有二者的相互补充和完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工业文明的发展建立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之上,自然作为人类的对立面而存在。在主客二分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下,自然成了人类利用和统治的工具。但人类和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他们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改变工业文明以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发展观,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新的价值观念。自然不但有经济价值,也有环境价值,但在短视的追求眼前利益的观念下,自然的环境价值被忽视,甚至被扼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1](P120)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不要为了过分追求“ 金山银山”而放弃“绿水青山”,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爱护。比如,他还谈到“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P123)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的高度重视,饱含着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同样他还谈到“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处理好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只有对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都加以重视,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安全的发展。
树立“不简单以GDP 论英雄的”生态政绩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政绩观。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对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巨大。长期以来,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唯GDP 是从,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速度也许上去了,但也留下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祸患无穷的后遗症。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不仅资源承受不了,环境容纳不了,社会也接受不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了,“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失、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励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2](P104)增加绿色考核权重,树立生态政绩观,就是让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的是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比简单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多少个百分点更加实在、更负责任、更有诚意,是经得起群众检验的政绩;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计,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同等重要的顶层位置,注重各项改革措施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不断改革中使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扎实推进。
加强对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地位和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决定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注重对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注重从政治、从全局的高度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和顶层设计。通过党的代表大会和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议题,充分发挥党超越各种利益羁绊的强大政治领导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的创新和突破。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十全会、四中全会都实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十八大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通过这种更加细致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崭新的事业,顶层设计、部署和推进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除了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因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本地生态文明建设,他们的有关决策对生态文明建设影响重大,最近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应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以绿色化引领新“四化”。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走老路,去无节制消耗资源,去不计代价污染环境,难以为继!中国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2](P125)这条道路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实现“四化”的过程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刚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并明确指出,“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绿色化首先是生产方式,也就是要建立“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这意味着绿色化上能有更多的实招,取得更多的实效。比如,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的程度,让绿色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绿色化也是一种价值观念。将新“四化”扩容为“五化”,意味着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环境保护将会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将会逐步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生态环境改善是推进民生建设的重要“ 抓手”。民生建设是当前国家建设的重要领域,环境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推进民生建设,必须从当前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抓起。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在享受较为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却遭受到了雾霾天气、污染的水、有毒食物的严重困扰,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的,污染已成为民生之痛、民心之患。习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的民生内涵,2013 习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今年江西代表团审议时他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3]这既是对狭隘的民生观的纠正,也是对政府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效果的鞭策。进行民生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理念,将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污染治理的重点,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与民生建设密切相关的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比如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治理水土流失等等,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最根本的是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化的观念。文化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具有根本的影响和引领作用,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将生态文明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理念、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执政观、将树立美丽中国梦的共同理想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把生态文明建设蓝图变为现实的重要保障。中共十央政治局会议最近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4]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第一次,充分体现了习主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领域,也必须实现依法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法治论,是生态环境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变,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制度治理是现代治理的核心和标志。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也必须充分发挥制度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明确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P129)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5](P52)十八届四中全会则明确指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6](P14)“两个最严”切中时弊,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只有建立最严格的制度,落实最严密的法治,才能在现阶段突破一切阻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政治及社会改革就带有“问题解决型”的意味,对问题的因应性处理,往往带有短期性、功利性,从而造成对长期效果、整体目标和利益的协同考虑不够周全,根本原因还在于国家治理方式中的短期行为、人治方式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治理依靠现代化的治理方式,必将大大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效能,提升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全面、不系统、不落实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比如,产权制度的模糊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市场制度的缺陷导致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非正式制度失衡使得生态建设不能顺利推进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就是要在制度上和体制机制上大胆开拓,尽早尽快建立并完善起各项法律制度。最近以来,我们加快了各项法律制度的建设步伐,今年1 月1 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4 月份国务院又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在完善过程中。同时,习近平同志也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成及其改革方向、重点任务,比如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和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主体功能区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等。总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将使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规范、更加有章可循。
严格问责、严格执法。在健全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的同时,关键还要抓好各项法律制度的贯彻落实,当前生态环境领域大量存在制度落实不到位、法律执行偏软的问题。所以,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为契机,加大对环境违法的处置力度。要坚持严格问责、严格赔偿、严格执法。习近平同志强调,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要对领导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损坏责任终身追究制。”[1](P30)一个地方即使经济发展快,但如果生态环境损害很大,或者发生重大环境责任事件,也进行责任追究。严格赔偿,就是要按照“谁损害、谁赔偿”的原则,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赔偿,既要计算生态环境损害程度和治理成本,还要计算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的长期危害,让违法者付出沉痛代价。比如新《环境保护》法实行“按日计罚”的措施,加大对企业违法处罚力度。严格执法,就是要整合执法力量,创新执法方式,强化执法权威,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手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领域有法不依、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主席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 环境就是民生 青山就是美丽 蓝天也是幸福[EB/OL].http:www.jx.xinhuanet.com/2015-03/17/c_1114658342.htm.
[4]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EB/0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24/c_1114749476.htm》.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