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系统与胚胎早期发育整合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15-08-15 00:46:07吕正梅胡向阳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评价能力

吕正梅 胡向阳 庞 刚

1(安徽医科大学 组胚教研室,合肥230032)

2(安徽医科大学病解教研室,合肥230032)

3(安徽医科大学 解剖教研室,合肥230032)

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为了国际医学教育认证,各校借助于国外医学教育经验,打破传统的学科设置,进行医学课程整合。这不仅能促进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也是促进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改革我国传统落后的医学教育模式的良好契机。为实现卓越医师培养计划,我校教改班正积极探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整合,构建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新模式。

在教学目标清楚的基础上,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业评价体系。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必须有机整合原有各学科相关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设计合适的学业评价体系。这三方面工作相辅相成,是构建以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新模式的基础[1]。

要提高教育质量自然离不了教师的教学组织、学生的学习行为两个切入点。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meaning constructing)获得。现代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过程的四个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2]。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被动接受者。以乔纳生(Jonassen)等提出的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构建整合课程模块教学新模式,实行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学业评价主要是以期末考试形式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一次考试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只能反应直接的阶段性学习结果,不能评价学习过程,不适应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要求。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系统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不等于平时成绩,形式可以多样、活泼,重在评估学习过程,以提升能力、态度和品质为导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最终以改进、发展、完善教与学的活动为目的。

因此在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整合课程《生殖系统与人体发生》模块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通过有机整合基础医学各学科相关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并设计相契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和学业评价体系,特别是注重优化形成性评价体系,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3]。具体实践总结如下:

(1)借鉴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设计教学体系。

基于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而非简单拼合。促进临床思维培养。

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基于问题学习(PBL)模式相结合。对于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集中理论课教学,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避免传统的知识“满堂灌”。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多设计一些无标准答案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按照教学目的精心编写案例,案例设计的原则是用少量的信息来提供给学生一个复杂的临床问题,例如从不育(原发性不育、继发性不育)、生殖内分泌紊乱、畸形发生等方面编写案例。问题应该尽量与临床实际情况相接近。PBL具体步骤如下:学生分8人左右一组,发给每人一份“案例”,鼓励学生“头脑风暴”,发现问题、各抒己见;提出下一步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应用搜索引擎、学校局域网和互联网上的资源搜索所需要的资料;学生将提出的问题及观点归纳小结。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回去查找资料,自我学习。教师则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铺平道路。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教学资源,增加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实验内容,鼓励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创新精神和科研热情。通过出勤、实验报告、研究小论文、实验测试、课堂发言等进行评价。

强化英语能力。编写双语讲义,双语授课,英文习题练习,考试采用部分英文试题。促进学生专业英文水平提高,促进与国际医学教育的接轨。

(2)以岗位胜任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评价制度,优化形成性评价侧重评估学习过程。

题库建设。参照医师执照考试和标准化临床考试要求,整合知识点,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临床医疗工作的知识.技能、素质和品质的综合能力即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建设题库,便于考核。

采用量表进行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实验教学中的表现、“头脑风暴”中的表现、搜寻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同学分享所学、与团队互动与沟通的能力等方面。教学活动中充分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估方式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等的评价和认识。互评可以鼓励学生合作和向他人学习,是让学生逐渐对自己学习过程形成学习责任感、提高协作、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

(3)培养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增加生殖健康和相关医学问题的问卷调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意识。通过教学案例对涉及的公共卫生、伦理学、心理学的内容精心引导,将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培养整合起来,也是提升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4)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除了参加国内著名高校组织的进修、培训,还采取相互听课、学科间听课、集体备课等促进专业交流,特别是基础与临床教师之间的交流,使教学理念和思维得以更新拓宽,教学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从而建立一支高水平教学团队。

(5)建立有效的学习互动管理平台。

建立完善的师生网络互动平台,包括论坛、网上答疑、作业、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管理,真正促进教学相长。

按照教学周循序渐进发布《生殖系统与人体发生》模块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目标、自学内容、专业英文词汇、练习、课外扩展学习资料等,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效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6)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是保障整合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困素。

根据整合课程教学特点及要求,我们将整合课程内容、教师教学、教学目标、学生自评确定为一级指标,构建一个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发放专门评价量表、召开座谈会、跟踪评价等方法,对课程和教师进行评议,考量该门课程的设置合理性、安排合理性、整体学习效果,并对每位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评议,将结果及时反馈绐教师本人,以利于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由于医学教育和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医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社会科学。《生殖系统与胚胎早期发育》模块与生殖健康、人口质量、人类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注重教学目标与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结合性,同时着力解决传统医学课程中较薄弱的医学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交流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总之教学和学业评价体系的改革将对医学生的成长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必需谨慎和持久地探索、实践、总结经验,以期建立的新模式更适合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与成长[4]。

[1] 黄钢,陆斌杰,张艳萍,等.构建以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新模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12;(9):1-3.

[2] 王华容.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热点冷观.当代教育科学[J],2005;(22):22-25.

[3] 曾静,卿平,左川,等.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初探.中国循证医学杂志[J],2013;13(5):548-552.

[4] 邓玲,蒋风艳,贾冰.医学院校整合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69-71.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评价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抄能力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4
深入基层开展继续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