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璇
(福建宁化第一中学三明市365000)
学生习作经常出现语意不突出、表达重点分散等现象,究其原因,这和学生强化语意意识淡薄、未能掌握一定的强化语意的方法有密切的关系。
“这一碗代代心传的疙瘩汤,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刮起了使用“舌尖体”的热潮;“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XX”,推动了又一种网络流行体“那些年体”的盛行;从“咆哮体”到“蓝精灵体”,从“丹丹体”到“凡客体”,从“TVB体”到“淘宝体”,这些几十字甚至上百字的语段,或嬉笑怒骂,或插科打诨,或诙谐戏谑,或无可奈何。它们在网络上方兴未艾,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语言秀,这些网络流行语传播之迅捷、流传之广泛,令人咋舌。说者平添了些幽默,听者心领神会。在这些表达中使用了一些句式,使句子语意突出,达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这一现象引发了笔者的浓厚兴趣:如果语文教师能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去运用一些强化语意的方法,那么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力将会大有提高。
为此,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结合教学实践加以反思,强化句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表示程度深浅、语气强弱的词汇,其中以副词居多。
这样一些副词担当起了强化语意的重任。比如“极、更、挺、越、无比、多么、分外、过于、何其、愈加、绝顶、绝伦、透顶”等程度副词,这一类副词本身就有很强的强调意味,如“这个主意相当好”、“他过于固执”、“这台晚会精彩极了”、“想家的情绪分外强烈”之类的表达都在不同程度上强化了句意;又如“反正、果真、实在、甚至、横竖、真、俨然、非得、一定、务必、根本”之类的副词既强调了语意,又传达出了一定的情感。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比较辨析、小组讨论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加以掌握。例如让学生比较以下几组表达:“下雨了果真下雨了;我不去我横竖不去;我相信他我就是相信他;他说得对他说得真对”。讨论后学生很容易发现,显然每一组后一种表达大大强化了句意,同时也赋予了句子更强的感情色彩。通过举例,有意识地强化学生运用这类副词的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多关注这类副词,多辨析这类副词出现前后语意的变化。长此以往,学生就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具有强化语意功能的词汇,语感有了,同时也具备了辨析和正确运用这类词汇的意识和能力。
所谓“句式强化法”就是用强调句型来凸显语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倒装句,也就是用改变正常语序的方法来加强语意。这种方法操作起来较简单,但学生往往因为缺乏强化意识而使表达平淡、感情色彩不浓。这类倒装句可以分为单句、复句两种结构区别对待。
单句的语序改变。主要是指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两种情形。 定语一般是放在名词的前边,有时为了突出定语,定语就移位到了名词的后面。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她一手提着一个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的语序及其效果。小组讨论后经教师点拨学生将会发现,该句将定语“空的”和“下端开了裂”分别放在中心词“破碗”和“竹竿”之后,强化了这两个定语,同时也强化了祥林嫂行乞时日已久、已落入不再有人怜悯和施舍的可悲境遇,突出了祥林嫂在长期的打击与折磨下已经陷入极度悲哀、极度麻木的状态。状语一般紧挨着中心语并位于中心语的前面,为了强调、突出状语,状语就可以移位到中心词的后面。如“我们今天下午在礼堂开会”,如果要强化地点状语就表达为“我们今天下午开会,在礼堂”;如果要强化时间状语就表达为“我们在礼堂开会,今天下午”。
复句的语序改变。能通过分句位置的变化来达到强化语意的目的的复句,是指分句之间存在一主一从关系的几类复句,包括转折、条件、假设、因果、目的等关系。通常排列顺序为前从后主,想要强调从句就可以把从句移到主句之后。
例一: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既是补充又强调了“虽然”之后的语意)
例二:沙丘可以被固定,只要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强调了“只要”之后的语意)
第二,用疑问句或感叹句代替陈述句,表达说话人“气愤、惊异、喜悦、赞美”等各种情感。例如《包身工》中的句子:“粥菜?这是不可能有的”,通过问句突出强调包身工们饮食极端恶劣;而一般陈述句“粥菜是不可能有的”语气就平淡多了。强调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写作时往往陈述句多,不善于通过不同句式表达爱憎。于是,记流水账就成了家常便饭,读起来深感面目可憎、味同嚼蜡。
第三,双重否定句和反问句等句式。“无不为之感动”就比“都为之感动”意思表达效果强。“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的时间是非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不可。”显然就比不用双重否定语意更强。至于反问,这种问句的强调作用大家接触得较多本文就不赘述。
一直很欣赏这样一句话:“没有躺出来的辉煌,只有走出来的美丽。”虽然这些尝试也许并不是最有效的,尝试的脚步也还有些踉跄,但是,毕竟已经迈出了步子。相信教会学生用最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引导学生用身边的语文活水浇灌语文园地,这片园地一定会是风景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