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斌
(浙江省象山港书院宁波市315700)
第一,组建小组、明确任务。班级45位学生,分成6个小组。通过自愿申请,竞选投票产生6位组长,再由组长招聘一位副组长。组长要求素质高,能力强,有责任心,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在组员的选择上要做到男女搭配、素质均衡、行为习惯相对平均。实际上,只要让组长们轮流“招兵”,就能照顾各组的平衡。最后,各小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视力、高矮、成绩和习惯,本着互相帮助利于合作的原则安排座位。这样,以小组为单位的一个新的集体就产生了。
第二,明确任务,动态管理。每个小组,组长负责操行考核,副组长主管学习。各组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制定组内计划和竞争规则。当组内意见无法统一时,少数服从多数,组长具有决策权。?根据组员的爱好特长分配任务,有的负责作业的收交和检查,有的负责卫生,有的负责纪律,有的负责课外学习。真正实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每组在班规的前提下制定本组管理细则,涉及到卫生、学习、纪律、安全、礼仪等方面,对学生的活动情况与操行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小组管理细则是具体可行而又自觉自愿遵守的一种约定,是每一位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需要。这样,老师便巧妙地把“要学生怎样做”变成了“学生要怎样做”。组长和班委成员一起,对组员每天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记录,每周小结,每月总结,分数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班级评价,重在激励。小组长在管理上有自主权,每周组织小组成员小结自查,肯定成绩,指出问题以及需要改进需要努力的方向,并制定小组下周奋斗目标。小组长每月把小组成员操行评分汇总上墙,值周班长负责总结,指出全班上月的优点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制定全班下月努力的方向。每月结束,组长根据每个组员的操行得分,评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表现突出者分别评为“操行明星”、“优秀学生”,表现欠佳者分别接受口头批评、全班检讨、家长配合教育等处罚。小组内,如果每个组员都评优,即评为“优秀小组”;依此类推,评出“优秀大组”,都获得集体奖励。每学期末,对“操行明星”、“优秀学生”和“优秀组”进行表彰。操行分是学生评选先进的重要参考依据。整个管理过程中,我把竞争机制引入班级管理种,推动小组成员间,小组与小组间展开良性竞争,共同进步。
一年的实践与尝试,收获如下:
第一,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更加轻松、有效。有了小组为单位的竞争和自我管理,班主任所面对的就不再是几十个单独的个体,而是十来个团体,化零为整,只要对每个小组进行管理就可以达到管理班级的效果。
第二,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在班级管理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在小组内的竞争中发展自我,在组与组的竞争中不断进步。
第三,加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监督能力和协调发展能力。每个成员在组内都不想给本组扣分,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多给小组加分,提高小组的团体总分,这在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相互监督的作用。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还是会出现扣分的情况,比如迟到、缺交作业、作业评分不理想、破坏纪律等行为。那么这些学生首先会因为给小组扣分产生自责而自我纠正错误,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另外,组内其他成员必然会想办法帮助该学生改正错误,比如犯错误时的提醒、学习上的帮助等。这就达到了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进步的目的。
建立班级管理的小组合作模式,这是一种探索和尝试。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方面,要探讨的东西还很多。
问题:一是组长专权,组员不服从。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因为组长的管理经验及责任心和个人性格的差异,有的组长自身不能起示范作用,又加他们手中握有对组员实行考核以及编排座位等大权,有的组长以权谋私,独断专行,使组内不团结,没有凝聚力,组员不服从组长命令,成为落后小组。二是组与组之间恶性竞争。因为班级学习活动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每学月将表扬优秀小组并以此作为组员加分和期末表彰的依据,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存在于每时每刻,组与组之间不互相帮助,甚至利用自己在班内担任值周班长之便利厚此薄彼,这样,良好的小组管理机制就变味了,不健康了。三是组长为了全组利益弄虚作假,不按规定为自己和组员加分。四是学生容易养成对外部奖赏的依赖性。对于自己该做而又没有操行加分的事情没有兴趣,消极被动。
[1]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2,23(2):3-6
[2]胡兆芬,周功军.实施班级小组管理,培养学生三自能力,2005,11:24
[3]赵荣峰.江苏省南通市陈桥中学.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0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