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辉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书洋中心小学漳州市363000)
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数学的导入目的是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心智,点拨思路,使学生觉得数学好学、易学,从而产生乐学,达到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约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话说猪八戒跟着唐僧去西天取经,经过一个蛋糕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猪八戒忍不住买了一个大蛋糕。可是,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啊,想啊,猪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1)平均分成两块,给师傅留下;(2)平均分成四块,给师傅留下;(3)平均分成六块,给师傅留下;(4)平均分成八块,给师傅留下。师:请同学们帮帮猪八戒,那种分法给师傅留的最多?学生立即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留的都一样多。师:为什么给师傅留的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生:用四个分数表示这四种分法,,,,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这四个数是相等的是,所以留给师傅的一样多。师:这四个数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情景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导入新课,从而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倡导凡是学生能理解的、能探究的问题,就让学生探究。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围着学生转。学生在探究中进行思考,亲身经历了知识、思维的发展的过程,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例如在学习有关最大公因数时,我出了一题:王叔叔家有一个储藏室,可选择什么样的地板砖让他挺伤脑筋的,能帮帮他吗?(课件出示)他要求地板砖不能切割,整块,同时要整分米的。我加以解释在铺地板时,经常有剩余的部分放不下一整块砖的情况,那我们就要把地板砖进行切割,那这样做符合要求吗?生:不符合。师:王叔叔家储藏室的地面是长16分米,宽12分米,要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整块正方形的砖把它铺面,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板砖呢?那大家动手探究一下,有哪些方案符合要求?然后分给每一组几张纸,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铺一铺,每位同学选择一种“地板砖”铺在“地面”上,只要铺满一条边和一条宽就可以,然后小组交流展示。这样把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问题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维是数学的体操,有了问题,思维才得到训练,有了问题,思维才会发展。以问题为教学主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并使学生思维向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学习数学利用学生的好奇和探究的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当学生被问题所吸引,产生了“这是怎么回事”的想法时,就会有探究、寻找结论或答案驱动力。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主人,更要学会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理论知识要通过实践来求证,用实践来帮助理解理论知识,两者的有机联系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与决心。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让学生先测量教室的长、宽、高,然后根据比例来绘制教师的平面图;在教学《自行车里的数学》一课时,通过已学习过的圆和比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在学习《简单的统计》时,播放操场上踢足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体育活动的录像,让学生统计哪一类球类比赛最受同学们欢迎。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生活化,用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课堂知识和用课堂理论知识来指导生活。这样有利于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只有做到“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