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立第一茶务讲习所有关问题的探讨

2015-08-15 00:46方光禄
黄山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屯溪讲习所黄炎培

方光禄

(徽州师范学校,安徽 歙县245200)

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茶农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采制经验多通过家庭或师徒形式传承;少数文人墨客也曾有意无意地以诗文方式传播着“独门秘诀”。随着近代机器被引进茶叶生产领域,印度、日本等新产茶区国际影响扩大,19世纪末我国茶业危机日显。有识之士为振兴茶业,提出种种补救措施,其中就有建立学校、培养茶叶专门人才的呼吁。首先是刘铭传在台湾、张之洞在湖广开办学堂以训练茶业人才;之后光绪三十年(1904),张百熙、张之洞再次提出在产茶省份 “设立茶务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川通省茶务讲习所开办,开启了我国茶业教育单独开班教学的历史。[1]62宣统元年十二月十三日(1910年1月23日),农工商部再次上奏,建议于赣、皖、闽、粤、湘、鄂、川、浙“产茶各省筹设茶务讲习所,俾种茶、施肥、采摘、烘焙、装潢诸法,熟闻习见,精益求精,务使山户尘商胥获其利,人力机器各洽其宜。”[2]26进入民国,随着全国局势的平稳,各地开办的茶务讲习所日渐增多。安徽也在屯溪开办了省立第一茶务讲习所。虽然办学时间不长,但作为正规职业教育之一种,后续影响较大。研究近代茶业史的学者或有提及,但对于创办、招生等情况叙述多有矛盾;管见所及,亦尚无专文介绍。特爬梳有关资料,就其办学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省立第一茶务讲习所的创办

徽州素以产茶著称。鸦片战争后,国际市场逐渐扩大。尤其从咸丰元年(1851)起,上海成为我国主要的茶叶出口港,徽州茶叶也告别了远途的“漂广东”之行,转输邻近的上海口岸。光绪十七年(1891)、十九年、二十一年,徽州茶叶销售量分别达到85 400引、89 400引和11 0000引。[3]482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徽州茶叶生产起落无定,茶商、茶农年年担惊受怕,因而徽州流行“茶叶两头尖,三年两年要发癫”的民谚。但宜茶的环境、悠久的历史、巨大的产量,以及“徽州人民生计,什九藉茶叶之所得而为挹注”①的依赖,又迫使徽州民众不得不在茶叶生产上投入最多的精力。

鉴于茶叶对于徽州民众的经济生活影响日益加深,开展科学的茶业教育的呼声也日渐高涨。但清末创立于屯溪阳湖的徽州茶商公立初等农业学堂,开设的仅是蚕桑专业。民国三年(1914),教育家黄炎培考察苏、皖、赣、浙各省教育,在参观该校后,提出改为以茶叶专业为主的办学建议:

校名农业,专授蚕科。无特别设备,无专门功课,似于实际上难收效果。但作普通小学观,则设备、教授、管理,皆甚用心,亦殊难得。献议:校属茶商所立,不如改授茶科,既切于地方实用,又随处得天然之设备,费省而功倍。蚕与茶二者作业均在春夏,相冲突,于茶世界提倡蚕业,其事至逆。②

尽管黄炎培的建议有一定道理,但不知因意识还是师资、社会认同等其他问题,未见该校有调整专业的行动。倒是民国五年(1916),该校彻底放弃了农业,改为徽州乙种商业学校。

稍后,安徽省实业厅决定在屯溪高枧创建安徽省立第一茶务讲习所,专门开展茶叶生产与经营的职业教育,徽州乃至安徽全省第一所具有近代茶业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终于出现。

关于该所的创立时间、地点、名称和创立者的背景,有不同说法。

其一,张小坡先生认为:“1916年,安徽特派实业观察员俞去尘创立省立茶务讲习所,所址设于屯溪的高枧,采购炒茶机、滚茶机、扇茶机等制茶机器,使用机器制茶,并租赁高枧茶园百亩,以便实习种植方法。俞去尘还编纂了各种讲义,延请茶商吴庭槐等担任技术指导,招学员百余名。”[4]43

其二,丁佳丽先生认为:“黄炎培在考察徽州乙种商科学校时,结识了婺源人俞燮,对其丰富的茶叶知识和制茶经验极为钦佩,翌年便推荐俞燮前往美国考察茶叶。1917年,安徽省实业厅决定在屯溪的高枧创办一个茶务讲习所,俞燮当之无愧地成为首任所长。”[5]34与其观点相同的还有郑示言先生。[6]32结合其他材料判断,郑说可能为丁说之源。

其三,王珍先生的看法是:“1918年5月,安徽省政府决定在屯溪高枧建立省立第一茶务讲习所,委俞燮(即俞祛尘)为所长,计有学员40余名,三年后结束。”[7]341同样认为该所创办于民国七年(1918)的还有新编《黄山市志》[3]17和《黄山市屯溪区志》。[8]965

其四,朱自振先生则说:“1918年安徽创办的休宁茶务讲习所和设于屯溪的安徽第一茶务讲习所,也都延续到1921-1923年才关闭。”[9]139

以上诸说差异较多,尤其是创办时间。由于各说多未明示依据,只能借助其他材料判断。

对于省立第一茶务讲习所的创办年份,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中国建设》上爬梳到一篇题为《安徽徽属六县茶业之概况》的文章。该文在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徽州原属六县的产茶概况后,谈到徽州茶叶改良问题:

徽茶之改良,始于民五。其时适安徽特派实业观察员俞去尘氏自新大陆归,乃创省立茶务讲习所,民六开学,所址设于屯溪之高枧村,采购制茶机器,若炒茶机器、滚茶机器、扇茶机器,利用机器制茶,并又租赁高枧茶园可百十亩,以便实习种习方法。且由俞去尘氏编纂各种讲义,更延茶商吴庭槐氏担任技术指导,招收学员百余名,都由乡间而来。①

上引文字与张小坡先生引自1927年6月27日《申报》上那篇《徽茶》大同小异。可能张先生因此直接将省实业厅决定创办省立第一茶务讲习所的民国五年(1916)作为该所的创办时间了。该所开学时间实为次年,也在地方文献上找到了旁证。

当时,办在休宁万安新塘村的省立二师,基于“吾校对于本学区之未来,以促进社会道德、发展社会经济为所希望之目的,徽地僻风气闭塞,然亦多有道德、事业足备观摩者”的现实,每年发动师生利用假期从事教育调查,并在民国六至七学年度(1917-1918)的调查中,将调查范围扩充,“除小学校状况外,并仿有闻必书之例,用资传播而备观摩。”③民国七年(1918)9月编印的《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杂志》第五期,除了《本学区小学校一览表》《本学区美以美教会创设之小学》《本学区捐资兴学之提倡者》等外,还有《上年度本学区创设之茶务讲习所》一则尤为重要:

茶为徽地出产大宗,屯溪市面之盛衰,实以茶叶为其枢纽。本年度由安徽实业厅创立徽地之茶务讲习所,研究种植、制造、装置、发售各种方法。该所现设于高枧地方,所长为婺源俞君祛尘,前年中国游美实业参观团之调查茶叶者也。

这则短消息的题目及正文涉及时间词有三:上年度、本年度、前年。“前年”属于自然年的概念,没有太多疑义。“年度”则不同,有跨自然年的可能。查看省立二师多期杂志,凡“本校×年度”均跨自然年,即时下所称的 “学年度”。如该校 “本校第五年纪事”,即收录了民国六年 (1917)8月至民国七年7月省立二师的主要工作事项。(省立二师筹备于民国二年2月,“至三年七月,凡一年有半。惟二年二月至七月,只可作为筹备时期,其所经过事实,因即附记于第一年内以归简便”。④)又,省教育厅编印的《安徽教育行政周刊》第五卷第五十期有不少省立中学毕业学生成绩表,如《省立第二中学校二十年度第二学期毕业学生成绩表》⑤,因当时学校多为秋季始业,故表中“第二学期”即民国二十一年上半年。可见,民国时期教育界的“年度”基本含义应为跨自然年度的“学年度”。上引短讯的“年度”也即“学年度”。

由于省立二师杂志第五期编印于民国七年(1918年)9月,故该短讯题目中的“上年度”大致对应的是民国六年8月至民国七年7月,短讯写作时间就在该期间。就写作时而言,就是“本年度”。出现这种题、文表述上的矛盾,估计是因编者根据编印时间仅对题目作了修改。

如何将创办时间落实到民国六年下半年或民国七年上半年,“前年”所指的俞燮“中国游美实业参观团之调查茶叶”能帮助我们认定。所谓“游美实业参观团”即民国四年(1915)由农商部组织的一次国民代表赴美考察,预定行程为往返四个月。实际上4月9日出发,6月30日结束考察,目的“在考察美国实业,在参观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报一千九百一十年美团之来华”。[10]153当时,刚结束国内部分省份教育考察的黄炎培受邀“任笔墨之役”,故其从上海出发时在当日日记上记录了该团人员:

……同行者,张君弼士(振勋)、聂君云台(其杰)、余君日章、陈君遇春(升)、陈君朴庵(廉伯)、朱君仲宾(礼琦)、梁君鼎甫(焕彝)、龚君景张(必铭)、吴君蕴斋(在章)、施君柄之(肇祥)、孙君润江(观澜)、俞君去尘(燮)、余君冰臣(觉)、厉君树雄(汝熊)、张君应铭、肖君敏瑞、龚君安东、美人大来君及其夫人。罗秉生君及其夫人。……[10]155

既然“前年”是民国四年(1915),则省立第一茶务讲习所主要筹办时段及开学时间可确定为民国六年(1917)。

当时在徽州设立的茶务讲习所到底是一所还是两所,除了朱自振先生之外,目前并无任何资料可以证明屯溪高枧之外在休宁还有一所“休宁茶务讲习所”。造成这种误会的是他不清楚当时在行政区划上,久负盛名的屯溪只是休宁县属的一个镇,故以为讲习所在休宁及屯溪各有一所。

俞燮能出任首任所长,与他曾参加游美实业参观团有关。而他此前生活在皖南一隅,为何能被省实业厅看中并委派,丁佳丽的看法是民国三年(1914)4月黄炎培考察徽州乙种商科学校时,结识了他,极为钦佩之下,遂向省实业厅力荐。对照黄炎培本人日记,丁说略有欠缺。即俞燮当时供职单位并非徽州乙商,而是吴俊德的吴美利茶行。黄炎培当年4月28日日记首次提到俞燮:

……八里遂抵屯溪。访吴美利茶行,晤俞君枢尘(燮)。长途仆仆,得此有如归之感。是日行七十里。[10]80

4月30日日记说到接受俞燮招待及随想,以及行程的商定:

游溪南稽灵山回,俞君饷以婺源制食品,若蒸蹄、蒸鸡、蒸苋、蒸粉、蒸腐之属,皆精美而浓厚,其酒为封缸酒,味甘而性醇。私念饮食食物之厚薄与浇淳,殆亦其地风俗人心之一种表征乎?……

……乃与俞君商,明日往游黄山。[10]83

黄炎培离屯赴杭时,留赠吴美利茶行一副对联:率水由山,其民好礼;春蚕秋稼,有女如荼。并在上联后注“屯溪有山曰由山,水曰率水”,下联后注“民国三年夏,游屯溪,主于吴美利行,留此纪念。《六经》无茶字,荼即古茶字。”此举及小注表明他此行在屯溪均由吴美利茶行负责食宿、行程安排,俞燮就是具体接待者。

虽然首次见面的俞燮给黄炎培留下了很深印象,甚至达到黄愿尽力相帮的程度,但黄炎培4月30日日记中也说到:“此次走赣东皖南,荷皖、赣省署文达各县招待,为书以谢之。”显然,黄到屯溪就直奔吴美利茶行找俞燮,亦当有当时安徽省政府或其他途径的提前招呼。

需特别注意的是,当时省立二师校长胡晋接也事先接到省行政公署内务司教育科长通知。因此,在5月初他上教育科长书中,很详细地介绍了黄炎培在徽州尤其在二师的活动,并汇报了科长嘱办事宜:

前月廿八日,黄韧之先生由婺源抵屯溪。二十九日,冒雨来荷花池,鄙校全体开欢迎会,先生登坛演说,约一时许。恳切透辟,得未曾有。题为《敬希望诸君各自求切实平易之学问道德以化于乡里》,(黑板揭示)大旨不外所提倡之实用主义教育。翌日,陪游阳湖、稽灵山、环山、隆阜、由山岩、二童讲书山等处。……本月一日,往游黄山,……改日,仍旋屯浦,再买舟泛新安江入浙。属代申意,已为转达,尊函亦递去。⑥

既然黄炎培此行重点是考察教育,由省立二师出面接待更为直接便当,但黄氏却选择了吴美利茶行及俞燮,可见向他推荐吴美利及俞燮的人不仅对俞燮很赏识,也深得黄炎培的信任。这样看来,俞燮能有资格参加游美实业参观团,可能得到了诸多方面的提携。

二、省立第一茶务讲习所的招生与教学

陶德臣先生认为,安徽省立第一茶务讲习所学员由茶区择优选送。[1]63实际情况未必尽然。

首先看日后成为茶叶专家的六安张店人胡浩川。他1896出生,22岁前读私塾,“民国7年(1918年)考取安庆省立第一中学,旋至芜湖省立第五中学学习,1920年入安徽省第一茶务讲习所学习。‘五四’运动中表现积极。”[11]2344胡浩川当时算是年龄偏大的学生,22岁考取中学,从安庆转学至芜湖的原因不明,但从芜湖转学至茶务讲习所,最大的可能是因为参与了学生运动而难以在原校继续就读(是否1920年才转学至屯溪存疑,见下文汪静之回忆),同时也与“茶区择优选送”难有关系。再如后来同为茶叶专家的傅宏镇,“1901年5月28日出生在安庆,祖籍是江苏句容县,不知何时定居在安徽安庆。他的父亲在安庆城里开文具店。上过一点私塾。”[12]255说出生于省会市民家庭的傅宏镇也是“茶区择优选送”显然也颇牵强。

最典型的例证是著名湖畔诗人、绩溪人汪静之的入学。当时,汪静之已16岁,因不愿在汉口经商,继续读私塾。其一远亲是上海胡开文墨厂老板,虽非读书人,但懂得外面情况,就告诉在家做小生意的汪父:你这儿子还跟老先生读古书?现在世界变了,读古书没有用了,又不考秀才,又不考举人,你读它干吗呢?现在要上洋学堂。屯溪有个茶务学校,刚开办的,读这个学校将来有前途,比读中学好。汪父听从了这一建议。数十年后,汪静之回忆1919年春天的报考经历十分清晰:

我就到那个茶务学校去,到屯溪去。……我进的那个学校是很糟糕的,因为我没有进过小学,考学校要考数学、英语,那时小学是初小四年、高小三年,高小三年读英语,人家读过三年英语了,我没有读过,ABC都不认识。我去考那个学校,只写一篇古文,数学不会,交白卷,英语交白卷。还考一个常识,就是动物、植物、物理、化学这种很粗浅的常识,我也不懂,没有读过那些课本。我只会做篇作文,可是也考取了,进去了。[13]162

此前,汪静之仅在私塾读书六七年,没有较长时间的经济活动经历。他的报考也与业茶的职业愿望无关,完全是出于一种对“新教育即新希望”的朦胧感觉。可见,省立第一茶务讲习所的招生,并非全靠“茶区择优选送”,而是面向社会招生。而且在报考对象的学历、入学时间上,掌握都比较灵活。甚至在录取资格上,也可能比较低,否则凭汪静之的一篇古文,哪怕写得惊天地、泣鬼神,也无法抵消三张白卷那不忍直视的痛苦。而这一切也足以说明该讲习所同样面临生源紧张的窘境。

茶务讲习所学员最多时有百余名。教学内容上,文化课占较大比重,数学、物理、化学、英语都是主要课程。但对于像汪静之这样只有私塾的古文底子,从来没有新式小学学习经历的学生来说,压力一直很大。因此,教师的课外辅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就成为少数学生弥补缺差的主要途径。对此,汪静之的回忆也很具体:

上起课来,我数理化、英语都不行,都读不下去。数学么,我这位好朋友、大哥哥教我,给我补课;英语呢,我就找那个英语教员补课。我叫他每夜给我补两小时,一个月三块钱。另外还有两个,也是没有进过小学的,老师给三个学生补英语。头一年我的英语都不及格,第二年勉强可以及格了。

汪静之的这个“好朋友、大哥哥”就是“比我大三岁(实际大六岁。引者注),很懂事,会写旧诗”的胡浩川。胡不仅在学习上帮助他,在生活上也是其依靠:汪胆子很小,夜里起来小便不敢出房门(其实出房门一丈路就是厕所)。“他说不要紧,你夜里叫我好了。”

茶务讲习所的专业课程有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俞燮亲自编纂各种专业讲义。为满足练习操作的需要,讲习所不仅租赁高枧茶园百十亩,以便学生实习茶叶育苗、栽培、管理技术,又采购炒茶、滚茶、扇茶等较为先进的机器制茶。据称,俞燮曾让其在日本留学的儿子购置了一台最新式的制茶机,供茶叶制作实习之用,这也是徽州最早的一台新式制茶机。[5]34还延聘茶商吴庭槐等担任技术指导。

学员的实习生产也直接同销售等经济活动相联系。存世的一枚纸质《安徽省立第一茶务讲习所红茶商标》⑦,分别印有“中国名茶”“商标”“制造者”“中国安徽省立第一茶务讲习所”“中国屯溪”的中、英文,“商标”两字间盖着长条形“红茶”的印戳。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中国建设》刊载的一份调查称:“翌年俞氏接美茶商信函,乃倡改用罐装法,每罐一磅,并以破除茶号用靛加色之弊,分发美国各界,一时推为盛举。”显然,这商标即是为罐装外销茶所用,也表明当时省立第一茶务讲习所的红茶生产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

对于来自乡间的学生来说,屯溪也算是一个都市,但高枧距市区尚有十里路,学生的业余生活比较简单。比如,汪静之喜欢“读的是两种杂志:一种是《新青年》,一种是《新潮》,这两种都是北京大学的杂志,是全国家性的,它们差不多是新文化运动的司令台。”诗人性格明显的汪静之对茶业兴趣始终没有培养出来,“在屯溪,五四运动一来,我就马上学写新诗。”“因为胡适之这个提倡新诗的人是我们家乡人,我就寄诗给他看。他看了非常高兴,马上回信。”[13]164因此,在茶务讲习所读了一年半后,汪静之选择了退学,与同伴奔赴杭州投考浙江省立一师。

民国九年(1920),俞燮因事去职,安徽省立第一茶务讲习所停办,改为省立工厂。该所虽然开办时间短暂,但在当地茶业生产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后享誉我国茶界的胡浩川、方翰周、傅宏镇(陶德臣、张小坡等均有“傅镇宏”之误)等专家均毕业于该讲习所。

注释:

① 《安徽徽属六县茶产之概况》,载 《中国建设》11卷(1935年)第4期。

②黄炎培:《黄炎培教育考察日记》,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年,第148页。

③省立二师:《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杂志·调查》第五期,民国七年编印。

④省立二师:《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杂志·纪事》第二期,民国四年编印。

⑤《安徽教育行政周刊》第五卷,第五十期,第40-46页。

⑥省立二师:《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杂志·文牍》第一期,民国三年编印。

⑦7788商城网站:http://www.997788.com/expose/id=2062398&pid=41&www_pype=1。2015年5月13日下载。

[1]陶德臣.中国近现代茶学教育的诞生和发展[J].古今农业,2005(2).

[2]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3]黄山市地方志编委会.黄山市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0.

[4]张小坡.近代安徽茶叶栽培加工技术的改良及其成效[J].中国农史,2011(2).

[5]丁佳丽.20世纪初至抗战前徽州近代教育的发展[D].合肥:安徽大学,2013.

[6]郑示言.黄炎培在屯溪[C]//安徽文史资料全书编委会.安徽文史资料全书·黄山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7]王珍.屯溪茶商组织的变迁[C]//安徽文史资料全书编委会.安徽文史资料全书·黄山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8]黄山市屯溪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山市屯溪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

[9]朱自振.茶史初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10]黄炎培.黄炎培日记:第1卷[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11]六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六安市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9.

[12]吴宁.“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J].茶叶,2012,38(4).

[13]飞白,方素平.汪静之文集·回忆·杂文卷[M].杭州:西泠印社,2006.

猜你喜欢
屯溪讲习所黄炎培
清代“一口通商”时期徽州“屯溪茶”外销到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出口量研究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现实价值与运行机制研究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大革命时期苍梧农民运动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打 得 好
党的十九大以来贵州新时代农民 (市民) 讲习所工作大事记
民国时期皖南屯溪镇茶业概况
屯溪区档案馆里的红色基因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讲”出精气神“习”出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