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淑霞,史 琳,王淑芬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河北省沧州市浮阳南大道6号 061001)
初入大学校园的新生,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会产生心理不适。而此时的新生在经历了升学前过重的压力和学习竞争,心理会相对脆弱;进入大学后,来自于社会、家庭和自己的过高期望值,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都会导致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本文主要从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在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中,学习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一个[1]。与高中阶段被动单一的学习环境相比较,大学教育凸显出更加开放、宽松和自主的教学风格和学习方式,对此,大学新生会感到十分不适应。通过观察和深入了解,大学新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1.1 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高中阶段,父母和老师强化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考上大学。当大学新生们经过高考的拼搏,如愿以偿进入大学后,就容易产生实现目标、大功告成,终于可以歇歇的消极心态。而此时对大学的学习目标却不清晰甚至出现迷茫,再加上大学不像中学一样身边总有老师与家长的督促,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这样就容易使中学时压抑得太久的玩乐行为尽可能地在大学里出现。
1.1.2 学习方式不适应
在中学时代,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课堂授课为主,加之题海战术,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而大学期间则是主动学习,学习科目多、变化快,学习内容涉及广泛。教学方式强调启发式教学,课堂讲授时间相对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学提高。所以,大学新生若不及时调整在中学养成的被动学习的心理依赖性,就会造成学习的不适应,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1.1.3 专业学习的困惑
大学的学习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学习。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定向是很关注的。然而刚经历“十年寒窗”的大学新生,多在填报志愿前夕才知道专业名字,无法对专业有较深的了解;而家长们也未必真正了解所报专业的真实方向。有调查分析表明:现今高校存在很大程度的大学新生职业期待与本校同专业毕业生实际流向错位的现象。而这种错位现象直接影响大学新生的专业定位,从而产生专业学习的困惑甚至厌倦。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倍受家人关爱,尤其中学阶段,为迎接高考,除了学习,所有事情家长代劳。上大学后,一切亲力亲为,一些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的新生就会难以自理和自立,经常被孤独无助、焦虑等情绪所困扰,进而严重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2]。
大学新生来自各地,要和五、六个同学在一个宿舍生活。由于语言、饮食、生活习惯的差异,难免会产生不适应,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很强,难以适应这种集体生活,每逢节假日就会特别想家、想同学,产生孤独感。
与中学时代紧张忙碌的学习相比较,大学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面对空闲时间大部分新生都深感不适,不知如何合理支配时间,于是在新生中就产生了“睡觉派”“打牌派”“网络游戏派”“上网聊天派”等。面对浪费的时间,新生一方面会产生自责感和愧疚感,而另一方面却是对合理利用时间的迷茫。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其风俗习惯、家庭背景、语言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引发了新生的人际关系适应问题[3]。
首先,一些新生习惯在进入大学之后,面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同学,不知如何交往,感到无所适从,觉得大学的人际关系很复杂。他们认为大学校园就是个“小社会”,周围的人都是不可信任、不好交往的,甚至无端地猜忌和怀疑别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常常陷入孤独无助的境界;有的新生则认为自己处于一个“高手如云”的环境中,过高地估计别人的能力,怀疑或低估自己的能力,以致不敢与他人接触、交往,造成交际范围狭窄,人际交往陷入困境。
其次,作为独生子女、90后这一特殊群体,从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关注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和感受,忽略别人的存在和需要,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出现自命不凡或过于敏感的现象;有的新生性格内向、孤僻,缺乏与人沟通和交流的主动性,从而导致闭塞、孤独,他们经常埋怨自己、抱怨别人,甚至会选择逃避[4]。
此外,有些新生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过早沉溺于二人世界,有的则一厢情愿地陷入单相思而不能自拔,由此产生情绪困扰和情感冲突。
入学教育是新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堂课,因此,做好入学教育工作对帮助学生适应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5]。
注意引导大学新生联系自己的思想以及行为,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检查自己,自觉进行自我完善和修正,认识到自我完善的长期性。因此,在培养大学新生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人生观的实际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知行脱节。
步入大学之后,每个新生都被社会、家人以及自身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值。这种期望值与现实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新生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总是习惯性地根据周围人的期望而不是自己的实际情况,所以,这些新生容易高估自己,产生自负的心理。当这种高期望值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这些新生则会有巨大的落差感,有可能导致自卑。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客观、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自己,适当地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能够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悦纳自我,同时认清自己的实力和潜力,从而树立自信心。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会为新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挖掘自身的潜能和塑造良好的个性提供崭新的平台和有利的机会,所以,要鼓励大学新生从自己封闭狭小的空间中走出来,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多渠道与大家融合在一起。以缓解心理紧张,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
大学新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高校学生管理者要进行深入了解和关心,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同时,要特别关注新生中的弱势群体,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在实际中给予切实的帮助,并给他们更多的尊重、信任、鼓励和肯定。
引导学生在尊重、宽容、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新生与别人交往应本着诚信的原则,以心换心。其次,要善于寻找自己和他人的共同点,了解优缺点和性格特点。第三,要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既要自尊也要尊重别人。第四,要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宽容,知道谦让,能够主动去关心理解别人。
利用各种形式在新生中广泛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通过讲座、报告的形式防患于未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知道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预防的方法,同时学会一些生活的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采用心理测评、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新生进行心理问题筛查,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注与干预。对于那些有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大学新生,除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外,还要及时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密切关注。
社团活动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搞好社团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底蕴,以情动人、以理动人,去感化影响大学生的言行,通过社团活动宣传奉献精神,鼓舞人心。同时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指导,如爱心义工协会,使团体成员团结向上,富有朝气,在团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适应,是大学新生的起点,也是一个人终身的必修课。大学新生适应具有时代性和情景特异性,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大学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高校学生管理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大学新生入学之初,针对他们适应不良的问题,应及时找出解决办法,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个非常时期,不断加强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1] 张莹.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及适应性教育研究[J].改革开放,2013(18):70.
[2] 秦莉红.大学新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调解策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110-112.
[3] 李振荣,彭志宏,梁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4] 郑高亮.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辅导方法[J].教书育人,2009(30):100-101.
[5] 郝佳.高师院校师范生人文素养现状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12-20.
[6] 林坚,黄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J].科普研究,2011(S1):61-65.
[7] 王锡耀.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