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5-08-15 00:47田文苓王学民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校企职业课程

田文苓,王学民,郭 燕

(1.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交通工程系,河北省沧州市浮阳南大道6号 061001;2.沧州市第十一中学,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军民南路1号 061000)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在增强国家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以下简称《规划》),为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及重要举措。并作为顶层设计,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构成体系、人才培养基本定位、主要任务、基本特征、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1]。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

1 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较普遍面临的问题

我国较大规模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展的在全国遴选100所高工专试点专业开始。20多年来,围绕着培养适应工程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校企零距离对接为主要目的,各职业教育院校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了专业课程体系,重组了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改进了教学方法、手段,建立了一大批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了众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工程师作为兼职教授等等,为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做了大量工作。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还不够深入,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面临着不少问题。如产教融合欠深入;校企合作基本停留在靠领导和教师的关系由工程单位解决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教育模式相对封闭,缺乏企业与社会的参与;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尚未完全脱开学科本位的束缚,真正从学科结构转变为职业活动结构;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均有待提高,存在产学脱节、学非所用、部分毕业生得不到企业认可等现象。

2 对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2.1 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增强深度改革的意识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内生动力,深刻领会《决定》与《规划》的精神,树立起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增强深度改革的意识,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基础。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一种具有多样性特征的新的职业教育观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它的职业性、技术性、社会性、终身性和全民性[2]。其职业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应该以职业的形式进行,将职业作为规范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和评价的标准,只有按照职业的规范、过程、要求而不是按照学科来重组教学内容和设计、实施教学过程,职业教育的基础才能坚固,培养的人才方能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随着我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工业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知识经济的转变,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更高诉求,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繁重任务与严峻挑战,同时也为其加快发展带来了机遇。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要求其办学必须是开放的、灵活的,职业教育只有吸纳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办好。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也需要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其培养目标方能实现。职业教育又是一种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职责要求其以更加开放的形式为职前职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年龄的人提供学习的条件,在人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知识更新、技术提高、获得所求技能型就业的机会。所以应通过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与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相互融合,使中等、专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上下贯通,来架构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现代职业教育具有全民性,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大众教育。随着技术进步和职业分工的细化以及社会竞争力的加剧,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已成必然,几乎全部职业都将要求从业者具有职业资格[2],这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而职业资格又需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才能取得。所以,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惠及全民的大众化教育。

通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快将职业教育改革引入“深水区”,已势在必行。

2.2 拓宽职业教育发展途径,多元化开放办学

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设备和管理资源,多渠道招生,多层次培养,多样化服务。在专科或本科层次招生的基础上,开办成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企业职工培训班及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班,建立起纵向有中职、专科、本科学历教育和横向有学历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的“开放型多元化立体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避免因可能遇到的生源不足而带来的办学危机,又可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教育之间的沟通、融合,为学生创造便捷的升学与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推进在校生获得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的建立,搭建满足更高层次的技能型就业、更好适应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更快成才需求的“一站式教育服务平台”。同时,通过开办企业职工培训班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班,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与沟通,使企业在分享学校教育资源优势的同时,提高参与学校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这又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机制的畅通运行。

2.3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只有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可实现办学目标。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不少成功经验。德国起源于学徒培训的“双元制”,是联邦德国生产体制的支柱,其技术骨干大多是由双元制培训体系培养出来的。其根本标志是学生一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面在部分时间制的职业学校中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义务教育[3],这种“双元”特性,主要表现为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其基本特征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为主。同时理论教育注重实用性,并紧密与实践相联系,服从实践需要。其指导思想是: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德国的“双元制”在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和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走出教育的封闭模式,积极主动地寻求与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办学,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各职业教育院校,可在已建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与企业深度合作。目前,企业因利益关系表现出的被动态度是校企合作深化的瓶颈问题。合作需要互利共赢,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平衡机制,方可实现校企合作良性互动的长期愿景。学校可通过技术服务、职工培训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服务;通过“以工期定学期”等柔性教学管理方式满足企业生产用人需求,激发企业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另外,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在现有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学院制的实体工厂,将实际的工厂环境纳入教学环境之中,使两者融合在一起);我国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职业教育集团”(由院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组成职业教育集团,开展校际合作、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在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湖南邵阳、河北南宫、山东潍坊等地实施的“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的产教融合模式等等都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应争取企业对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实施等方面的全程参与,以促进专业设置与生产需求、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学生通过在企业提供的真实职业环境中,身临其境地参与企业的生产运作,经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高职业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从而实现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深度融合的目标,促进校企无缝对接,学生零距离就业。

2.4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推进“专业课程项目化”

课程教学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来完成。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打破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针对胜任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内容体系,探索适应新的课程内容体系的教学模式是实现专业教学改革目标的关键环节。推进“专业课程项目化”,构建以“行为导向”为特征的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将是一条有效途径。

所谓“专业课程项目化”,即倡导各专业有条件的所有专业课程均采用“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项目课程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效果已被证实的产教融合课程教学模式。它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完成项目为目的,按照项目完成的行动顺序整合所需技术实践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其教学过程的特征是理论传授与项目实施实践平行递进、相互融合。学生可在参与具有职业岗位任务特征的“项目”之实施方案的设计和相互协作完成“项目”任务的学习、实践中,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提高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职业工作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严谨认真的职业精神,从而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开展项目课程教学中,项目可对应课程中某一个完整的知识单元,也可针对整门课程;项目完成的场所可以是实验室、工厂车间、实习基地等,也可以是机房,这需针对课程特点和项目所需生产实践活动的要求。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犹如产品质量是产业的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灵魂。而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职业教育的学科特性要求职业教育师资需要具备“双师”素质。德国的职业教育在要求教师具备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有2年以上在企业实习或工作的经历。美国则要求高职教师在取得学士学位后,要到相关领域从事1—2年的实际工作或在合适领域有5年以上的实际经验。澳大利亚TAFE学院(即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是澳大利亚进行职业教育的主体)的教师一般要求至少有3-5年行业专业工作的经验。相比之下,我国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整体状况尚存差距,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普遍不足。缺乏工程经验的教师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所以应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通过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并经考核确认其上岗资格、让教师挂职顶岗深入到企业一线、聘请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资深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引进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等方式,来培养和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3 结语

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目标,需要更新观念、痛下决心、政策支持、机制保障、顶层设计、上下合力。面对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紧紧围绕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坚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径方向,坚持质量立校,职业教育院校就一定能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改革大潮中坚稳立足、再谱新章。

[1] 练玉春.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专访职成司司长葛道凯[N].光明日报,2014-07-01.

[2] 和震.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65-67.

[3] 耿瑞辰,黄军霞.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及比较[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146-147.

猜你喜欢
校企职业课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