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艳
(陕西省白水县水土保持工作站,陕西白水715600)
雷牙沟流域位于白水县北部,为北洛河右岸一级支流,总面积63.7 km2,涉及尧禾镇、雷牙乡的16个行政村,总人口2.2万人。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半干旱地区,春季干燥少雨多风,夏季炎热多雨风小,秋季降温迅速风大,冬季雨雪稀少。年平均气温11.4℃,平均无霜期207 d;多年平均降水量577.8 mm,年均蒸发量1 070 mm。
雷牙沟流域为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由于长期的水力侵蚀,形成了塬面剧烈切割,沟道纵横,沟道下游基岩裸露的特征。该流域由两条主支沟和120余条支毛沟组成,沟壑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 53.1%,主沟道长 17.8 km,平均比降2.13%;沟壑密度 3.78 km/km2。
流域内土壤主要以黄土性土、娄土及褐土为主。流域内天然林主要有酸枣、狼牙刺、柠条等灌木为主,天然草以羊胡子等为主,人工林草主要有刺槐、核桃、苹果、紫花苜蓿等,林草覆盖率20.7%。
雷牙沟流域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面积63.03 km2,占总面积的98.9%,为白水县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的地区,土壤平均侵蚀模数3 250 t/km2·a,年均输水量207万t。
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是水蚀和重力侵蚀。水蚀主要表现为面蚀和沟蚀两种形式。面蚀主要发生在梁塬坡地,面蚀悬移流失土壤中的易溶解物质胶粒和细粒,使土壤变得瘠薄。沟蚀是该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沟蚀使沟床下切,沟坡发展,沟头延伸,沟蚀有细沟、粗沟、切沟和冲沟四种形态。重力侵蚀有崩塌、泻溜、滑坡等类型。
雷牙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已颇具规模和初见成效。截止2010年底,雷牙沟流域完成治理措施面积3 360 hm2,占流失面积的比例为53.31%,其中基本农田258 hm2,人工林2 038 hm2(乔木林916 hm2,经果林1 122 hm2),人工种草32 hm2。
雷牙沟流域沟壑密度较大,建坝资源丰富,截止2011年底,共建成骨干坝7座,中型淤地坝7座,小型淤地坝10座。这些淤地坝的建成,有效拦蓄沟道常流水,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改善了当地小气候,提高了沟道林草成活率,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流域区植被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小流域防止水土流失功能不强。
2)坡耕地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流域区沟道下切严重,塬面较窄,地形起伏大,耕地较少,以坡耕地为主,人均耕地面积1.81亩,人均基本农田不足1.2亩,土地肥力较差,广种薄收,水土流失严重。
3)地方经济落后,水土保持工作经费难以落实。
近年来,上级用于水土保持项目的投资不断加大,但也需要一定的地方配套资金。流域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制约,农村经济较落后,人均纯收入不足2 000元,乡村经济以农业为主,用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严重制约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4)由于贫困落后,受教育程度低,生态环境意识不强,没有树立起较强的水土保持意识。
根据流域区水土流失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沟、坡、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的原则,科学布设各项防治措施。一是以村为单位,按照土地适应性和农业生产要求,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建成一批高持量的基本农田,以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6亩为目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设水保措施。二是对1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其中,对15~20°的坡耕地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后栽植以苹果、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和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经济草种;对20°以上的坡耕地栽植水土保持林草。
在小流域治理中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村为依托,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以水土保持林草为重点,坚持集中连片,规模治理,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领导指挥,统一标准质量,树典型,造精品,确保治理成效。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流动宣传等形式,深入宣传《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广泛动员,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水土保持意识,积极投身到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中去,把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纳入规范化轨道。
在抓好项目建设,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管护力度,巩固治理成果。一是实行合同管理制,层层签订管护合同,明确责、权、利,把水土保持管护责任以合同的形式落到实处;二是制定行之有效的管护制度。按照“谁治理,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在工程竣工后及时移交,落实管护责任。
雷牙沟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农村经济落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可有效减轻当地水旱灾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为减轻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