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 赵志卫 陈月娥(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采气一厂,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呼图壁储气库由原呼图壁气田改建而成,为充分利用地层能量,天然气处理采用注乙二醇防冻抑制剂、J-T阀节流制冷、低温分离脱水脱烃的处理工艺。在第一采气周期运行中,发现乙二醇损失量大,直接影响外输天然气质量,造成资源浪费。因此,研究乙二醇大损失量原因及解决措施,对解决生产中类似技术问题,节约能耗,及储气库安全、高效运行和清洁生产有重要意义。
1.1 第一采气周期运行期间,发现系统内乙二醇回收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导致再生系统无法投用,需频繁向埋地罐内补入乙二醇,乙二醇回收率仅为77%,乙二醇回收率要求控制95%以上,SY/T 0076-2008《天然气脱水设计规范》中7.1.9条规定乙二醇损失比应控制在4mg/m3(天然气)。计算得出呼图壁储气库露点装置运行期间,乙二醇平均损失比达238mg/m3(天然气),超出标准要求50倍。
1.2 节流后温度为-18℃时,利用冷镜面法测试外输气水露点为-8℃,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分析小屋在线露点仪与冷镜面法检测数值相差2-10℃,采气后期分析小屋出现仪器故障,经检查预处理单元内部充满液体,无法准确检测天然气水露点,经阿贝折射仪化验后证实液体为60%浓度乙二醇溶液。
1.3 下游706泵站反映站内过滤分离器排液较频繁,分别对分离器前后仓内液相取样化验,仓内液体分别为凝析油和60%浓度乙二醇溶液。
经上所述现象和问题分析,反应出采气系统运行中乙二醇损失量大。
2.1 气气换热器管壳程互窜
立式气气换热器原料气从管程顶部进入,乙二醇注入管程内部,如发生管程泄漏,注入的乙二醇窜入壳程随外输气带走,但实际生产中,气气换热器管壳程压力基本保持不变,故不存在天然气互窜的情况。
2.2 三股流换热器管壳程互窜
原理同气气换热器,主要是管程的低温分离器来液相(包含乙二醇富液)泄漏窜入壳程被外输气带走,但在第一采气周期三股流换热器未投用,故不考虑。
2.3 液烃分离器分离问题
为验证液烃三相分离器的分离效果,对分离器的油室和醇室分别进行取样化验,发现凝析油中不含乙二醇溶液,因此可排除乙二醇溶液分离不彻底被带至凝析油中。
2.4 低温分离器分离问题
经上述可能原因的排除,并对乙二醇再生系统检查,参数液位控制情况排查等均正常,逐可判断低温分离器分离效果不佳,导致凝析油和乙二醇溶液被天然气卷吸进入下游外输管线,是造成乙二醇损失量大的直接原因。
根据现场反馈的工况参数,以及原始输入条件,结合注醇系统工艺对低温分离器旋流元件进行模拟核算可得出:
分离器内部高效旋流元件具有一级分离和二级分离功能,通过如下流速矢量图可以看出一级旋流液体通过升气管有爬升现象,当含液量较大时,会存在将液体带到二级分离中;二级旋流截面流速过高,在400×104Nm3/d即达到20m/s,液体破碎被吹出旋流元件,被气体携带走,从而导致分离效果不佳。
通过乙二醇损失因素分析,制定对策,对低温分离器进行适应性改造。
4.1 新增入口布液原件和波纹管,减少气体紊流和液滴夹带;
4.2 更换低速旋流筒,增加旋流筒根数,使旋流截面积增加,旋流流速下 降,液体不易被带走;
4.3 旋流元件和波形板组件分别设置独立降液管,降低气体携液性。
5.1 低温分离器运行分析
低温分离器在不同气量下,各参数均控制在设计范围内,未发生异常情况;
由技术监督站和实验检测研究院进行多次外输气水露点测试,测试结果均合格;在外输区汇管处几次排气取样,未见到液;统计半个月产液量,凝析油产量符合地质规律,凝析油饱和蒸汽压周测试结果为(61-68 Kpa),符合冬季正常值。
5.2 乙二醇损失率计算
采气系统运行分为两个阶段,西气东输二线转供气期和采气调峰工况期。西二线转供气期,未投运乙二醇再生系统,根据贫富液罐液位差计算罐体体积来推算乙二醇损失量。带入积分公式计算得出:连续取7天数据损失率均低于5%的控制指标,回收率可达97%以上。采气调峰工况期,投用乙二醇再生系统,根据乙二醇埋地罐补醇记录液位变化情况,带入公式计算共消耗乙二醇6.94m3。根据现运行气量600-700万方/天,平均注入乙二醇速度为500L/h,总计552m3,即:乙二醇损失率为6.94÷552=1.3%,回收率可达到98%以上。
6.1 通过现场调研和综合分析储气库乙二醇损耗情况,对损失影响因素分析,确定低温分离器分离效果不佳问题,制定对策进行改造,并对改造后分离效果应用进行研究,保证外输天然气质量合格,分离效果良好。
6.2 降低了乙二醇和凝析油的损失率,乙二醇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回收率可达97%,节约能耗,对储气库安全、高效运行和清洁生产有重要意义,新型立式低温分离器在同类气田、储气库具有较大的市场推广价值。
[1]胡益武等著.低温分离工艺乙二醇注入系统的研讨《天然气与石油》2006年03期.
[2]郑欣等著.影响低温法控制天然气露点的因素分析《天然气工业》2006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