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胜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 新民 110316)
胜西低潜山带位于大民屯凹陷静安堡鼻状构造的西侧,是一个由太古界变质岩构成的低潜山带,其上覆地层由下第三系房身泡组、沙河街组、东营组及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组成,缺失元古界、中生界和沙河街组二段。低潜山整体形态呈北东—南西的条带状展布,潜山顶面现今构造形态总体上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马鞍”状形态。在凹陷形成过程中,基地构造运动形成的一系列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断层将潜山基低切割成垒—堑相间的断块。
胜西低潜山条带主要岩性为混合花岗岩类、浅粒岩类、片麻岩类,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及少量的微斜长石,石英含量平均25.7%,斜长石含量平均46.0%,钾长石含量平均36.8%,还有少量的黑云母和白云母。由于暗色矿物含量平均小于6%,岩石刚性强,易碎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裂缝较为发育。该区裂缝的走向主要发育3个方向的裂缝,其中以北东向的裂缝为主,北西和近东西向的裂缝为辅,宏观裂缝多为中、高角度缝,裂缝开度为0.1-1.5mm,裂缝孔隙度0.05%-1.10%。
胜西低潜山条带在基地形成后,主要经历了印支运动、燕山运动、沙三—沙四期、东营期4次大构造运动。区域上,中生代的印支运动主要表现为南北方向挤压的褶皱作用,本区印支期的构造活动比较平静,没有发生显著的构造变形。燕山运动在本区以挤压作用为主,表现为北东走向的断层—褶皱作用,这一阶段对本区潜山内幕构造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新生代期间是整个大民屯凹陷的主体形成阶段,表现为强烈的伸展裂陷作用。房身泡组—沙四—沙三段沉积时期表现为显著的差异隆升,伸展方向主体为北西—南东方向,潜山形态和轮廓主体在这一阶段形成。沙一段沉积以后表现为走滑构造作用,走滑作用在东营晚期达到最强烈,使潜山的边界断层产生反转。强烈的走滑构造变形容易造成对储层的重新改造,从而形成裂缝或使裂缝重新张开。
东营期以来的走滑作用可以从走向、倾角与裂缝配套,但东营期潜山断层的活动(压扭反转)主要局限于边界断层;燕山期的挤压作用从走向上可以与裂缝进行很好的配套,但裂缝倾角配套的程度有限;燕山期—沙四—沙三期的伸展作用可以与裂缝倾角的配套程度很高,与北东走向的裂缝配套,但与北西走向的裂缝不能配套。所以从裂缝的走向和倾角与裂缝形成的构造期次配套关系来看,该条带裂缝主要形成于燕山期的挤压作用和沙四—沙三时期的伸展作用,东营期的走滑构造作用对裂缝进行了强烈的改造,使之成为有效裂缝。
3.1 裂缝发育与深度的关系
裂缝的发育与深度关系较为密切,根据该带试油和试采资料证实,在潜山面到潜山面下300m范围内裂缝最为发育,而在潜山面300m以下,随着深度的增加,总体体现出裂缝发育程度与深度成反比的关系。
3.2 裂缝发育与断层的关系
该带几乎所有井裂缝的发育都有如下的特征:大部分裂缝与断层的走向平行,少部分裂缝与断层的走向垂直,在断层附近裂缝较为发育,是该潜山油藏油气的主要富集区。另外,在断层的交叉、分枝及拐点部位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这些部位应力强度明显高于相邻地区,也是裂缝最为发育的地区。
3.3 裂缝发育与岩性的关系
在相同构造应力作用下,暗色矿物含量低的岩石容易产生裂缝成为储层。该带岩性主要为混合花岗岩类、浅粒岩类、片麻岩类等。该条带潜山产能与岩性的关系较大,其中浅粒岩类和混合花岗岩类的暗色矿物含量一般小于6%,裂缝最为发育;片麻岩类的暗色矿物一般在8%-12%,裂缝发育一般;而角闪岩类和基性侵入岩类暗色矿物含量最高,裂缝发育较差。
胜西低潜山条带裂缝主要是伴随着印支运动、燕山运动、沙三—沙四期、东营期4次大的构造运动而产生,其裂缝的发育程度与所处的深度、构造形态、断层、岩性密切相关。在沿潜山面下300m范围内,在构造曲率变化大的部位,暗色矿物含量少的岩性中,沿着断层及断层交叉、分枝及拐点部位裂缝较为发育。
5.1 胜西低潜山条带裂缝是伴随着4期大的构造运动产生,其发育程度与所处的深度、构造形态、断层、岩性密切相关。
5.2 对多种裂缝预测方法在胜西低潜山的勘探实践表明,蚂蚁体预测裂缝、模糊神经网络预测裂缝、潜山内幕地震响应特征分析预测裂缝技术3种方法的吻合率最高。将这三种方法联合应用,并结合与裂缝的相关的影响因素,得出了该带裂缝的综合评价成果,提高了该带裂缝预测的精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