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华 范 智
去年10月,一场孕育了较大势能的升级改造行动在江淮大地轰轰烈烈展开,行动的对象是“八小”水利工程。如今,升级改造、改革进步,已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安徽水利发展新常态。
今年,安徽探索“八小”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和管护机制创新,取得初步成效。前不久,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就安徽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工作作出批示。在11月24日召开的安徽省委九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省委书记张宝顺作工作报告,有6次讲到水利,并重点提到了开展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和管护改革。
如今,行走在江淮大地上可感受到,各个区域齐头并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步履坚实且坚定,呈现出先行先试、勇于实践、协调发展的积极态势。
在安徽,从田间到水源地,小沟小渠、小塘小坝、小电站等小型水利设施遍布,点多面广。然而,由于年久失修,梗阻、跑冒、通而不畅……这“最后一公里”有了问题,国家照顾不到,群众解决不了。去年7、8月份全省的持续高温干旱,让这些问题再次暴露无遗。
审时度势,谋定后动。安徽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去年10月,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下称 “指导意见”),提出“5588”计划,即用 5 年时间,通过坚持明确事权、鼓励多元投入、支持自主建设、创新管护机制、培育市场主体等5项改革措施,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小水库、小泵站、小水闸、中小灌区等“八小”水利工程改造提升,使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80%以上。
记者翻阅“指导意见”发现,其共分为总体要求、工程任务、改革措施、强化保障4个部分,基于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日益扩大等现状,明确了通过改革创新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建设、管护机制的主题,内容丰富、环环相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安徽特色,是着眼水利长远发展的治本之策。
安徽自上而下憋足了一股劲儿,自去年年底以来,先后多次召开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现场会和座谈会,进行部署和督促。今年8月27日,水利部在安徽召开全国农村水利工作会议,号召各地学习安徽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改革方面的成效。11月12日,在望江县召开的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暨造林整地现场会上,安徽省委副书记李锦斌、副省长梁卫国再次到现场部署此项工作。
想得深,讲得细,干得实。在推进过程中,省政府明确,由省水利厅制定改造提升总体规划并分年度实施计划,省财政厅会同省水利厅制定小型水利建设工程改造提升财政资金奖补办法。省国土、发展改革、农业、扶贫等部门分别出台涉及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各县区结合实际,纷纷成立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细化到具体环节,把项目落实到田间地头。
“解决建设资金不足和建后管理缺位这两大难题,是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的关键。”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的话语掷地有声。解决了资金和管护这两大问题,就如同给安徽水利插上两只腾飞的翅膀,后续发展必将更加从容和自信。
数据显示,截至11月5日,今年安徽全省新完成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投资41.7亿元,其中省、市、县三级财政资金20.1亿元,整合项目资金16.3亿元……数字背后寓意深远,这昭显安徽水利发展的潜在优势正被激活,资本效应显现。
有人曾建议全省应广建各级水利站,要求增加6000多个编制。但省领导一口否决:“交给市场,肯定比政府管得好。”结果,省上决定:政府投入2/3,社会投入1/3,再将水的使用、管理权全归社会投资人。这一下,就把多年悬而未解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多元投入。安徽省财政厅、省水利厅联合出台奖补办法,明确两大资金来源渠道,即由“项目资金”和“专项资金”各承担奖补任务的50%。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由财政资金包打天下,而是要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调节,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和管护,避免“依靠财政资金建设—建成后管护缺失—再投入建设”的恶性循环。对于村集体自筹、农民集资筹劳建设,以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资建设小型水利工程,财政给予补助。按照“先干后补、多干多补、不干不补、以奖代补”原则,财政奖补确保跟进。
在了解了相关政策后,阜南县王化镇红旗灌溉站所在的大湖村村民陈维森,联合其他5户农民,筹集资金12万元,并申请财政补助资金60万元,将几近废弃的灌溉站进行更新改造,还成立了红旗电灌站农民用水合作社,每年每亩地收取灌溉水费60元,根据作物需求,保证灌溉用水。“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灌溉面积,还解决了资金不足的缺陷,后期管护也不是问题了。”阜南县水务局局长曹涛说。
政府投资就如同催化剂,有效激活了民间投资和社会需求。但也有人担心:鼓励多元投入,是否意味着政府承担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责任的弱化?答案是否定的。作为公益性基础设施,小型水利工程完全放任市场进行自我调节,必然造成资源配置失衡和秩序混乱,因此把握好政府作为与市场作用的结合点,是安徽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
截至11月5日,安徽今年已新发展各类新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组织3 350个,增发“两证一书”(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使用权证,管护协议书)20447份,新增管理面积62.7万亩……数字枯燥,举措生动。在实现“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的目标中,安徽倾注了大量智慧。
既重建,又重管,这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同等重要。在“八小”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安徽研究制定建设标准和质量控制办法:对县乡层级负责建设的小型水利工程,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四制”;对村级以下及受益主体自主建设的小型水利工程,相关部门帮助其规范建管程序、制定建设标准,并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工程建成后,引导各地发展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专业化服务机构、农民用水户协会、水利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实体,探索所有权与占有权、使用权分离的形式,即“三权分离”。在确保工程安全和公益属性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由市场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对于重点小型水利工程,实行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视情况给予补助。
“属地清杂、招标清淤、专人养护”,按照管护“三步走”战略,舒城县探索出了一条渠道养护物业化管护的新路子。所谓“三步走”,首先是组织清除支渠内的灌木、杂草,其次是招标选择劳务队伍清除支渠内的淤泥,第三步就是和专业养护队伍签订管护合同,按照标准对支渠进行长年维护,做到水利工程“管养分离、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
由“粗放”到“集约”,需创造新条件强化自身。依照《全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安徽将认真做好调查摸底、确权登记、公示发证、签订责任书等工作,力争做到基本信息准确、确权登记规范、利益各方认可,并探索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使用权交易平台试点建设,建立资产评估和产权流转机制。
在安徽“八小”水利工程提升改造中,感受到最多变化的是老百姓。位于怀远县荆芡乡涡南村的涡南井灌区,农户提水灌溉每用1kW·h电收费1元,其中0.53元为电费,0.47元作为管理维护经费。据统计,每年可收费约12万元,其中交电费6万元,3个管理人员工资3万元,井及机电设备维修养护经费3万元。怀远县去年向涡南村和涡南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分别颁发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书和使用证书。
涡南井灌片的小型水利工程持续发挥效益。据统计,灌区内的蔬菜、西瓜种植面积已达到2500亩,过去常规的提水方式每亩每次灌溉柴油费用25~30元,现在每亩每次灌溉费用仅需5~6元,每年节约灌溉费用50万元。灌区内农民人均年收入9000元,亩均年收入9000元左右,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但安徽也少不了一些“先行者的烦恼”。“有的地方对‘指导意见’及省级相关配套政策掌握不全,没能很好地找到工作抓手和切入点;少数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到位……”纪冰并不讳言所面临的问题,但他们不畏难,不怕苦,将通过完善配套措施、创新管理机制、强化质量控制等多项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今年的11、12月,被安徽定为“水利兴修突击月”,各地集中时间和力量,全面加快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进度,力争年底前完成年度任务的80%,明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此外,定远、怀远、广德3个省级试点县将整县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组织改革创新,完成“两证一书”发放任务,其余各县(市、区)学习上述 3县,每县选择1~2个乡(镇)开展试点工作,于明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
在“八小”水利工程改造提升中,安徽水利的发展短板正逐块被补齐。一向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而著称的安徽人民,定能像当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让水利改革发展也跃上全国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