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云,郭永勇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畜牧水产局,湖南永州425006)
2008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实施后,国家加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力度,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即政府为防止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采取政府出钱,对动物进行强制免疫防治。2009年1月1日起,国家取消畜禽防疫收费,改为国家出资对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促进了防控措施的落实,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流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畜禽疫病发生和传播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了。养殖户对畜禽疫苗的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笔者长期与养殖户打交道,发现目前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的保存使用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同行参考。
强制免疫即有冻干苗也有灭活苗,冻干活疫苗一般要求-15℃以下保管与运输。灭活苗一般要求2~8℃保管与运输。但是在实际运输的操作过程中,从县(区)到乡镇防疫站到养殖户,大多是大无任何低温保藏设施的情况下直接运输,较近的运输几公里,远的达70多公里,时间达数小时,导致疫苗的有效期缩短甚至失效,影响免疫效果。
乡镇动物防疫站、多数养殖场贮存疫苗的冰箱常与鲜肉、鲜蛋品等食品贮存在一起,还有的养殖户有时将热水、剩饭(菜)与疫苗混放,这样即有可能会带入病毒和细菌污染疫苗瓶,又可能造成冰箱内的温度升高,从而影响疫苗的保管。
按照有关要,县、乡镇动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疫苗的保管进行详细的登记,实行严格的先进先出和报损销毁制度。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疫苗管理部门不登记疫苗的详细信息或登记不全,也不按先进先出进行管理,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动物防疫站这个现象更多更严重。
许多基层防疫员、养殖场技术员存在免疫制量越大、效果越好的心里,随意增加疫苗的用量。例如,有的防疫员在免疫猪瘟时,每头生猪用4头份的疫苗;在免疫口蹄疫每头生猪免疫6毫升,超出正常使用量的3到4份。免疫剂量过大,不但让免疫抗体产生水平更高,反而造成免疫耐受,影响免疫效果。
农业部对重大动物疫病都有一整套的免疫,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防疫员、养殖员技术员根本没有按农业部规定的免疫程序去操作,随意变更免疫程序。例如,农业部规定商品猪口蹄疫需经3次免疫后方可上市,最后一次免疫应在出栏前15天前完成,而在实际中大多数商品猪口蹄疫仅免疫了一次。
每种疫苗都有一个最佳的免疫途径,疫苗使用说明书也做了详细的说明,可是实际操作中,部分养殖场技术员不按规定途径进行免疫。例如,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的免疫,必须经后海穴给药,可很多养殖场选择肌注的方式进行免疫,起不到免疫作用。
疫苗免疫效果好坏,既受免疫剂量、方法、给药途径的影响,也受免疫操作的影响。为规范免疫操作,农业部颁布了一系列的免疫操作规范。如,禽流感的免疫,农业部颁布《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技术规范》,对针头的大小、免疫部位、更换针头的频度都有具体的规定,可在实际打操作中,很多防疫员没有按这些《规范》执行。存在着一针头免疫到底的现象,增加了疫情扩散的风险。
基层防疫员许多存在不按规定处理疫苗瓶和器具的意识,随意丢弃疫苗瓶和器具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疫病传播的危险。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绝大多数区(县)、乡两级建立了冷藏、冷冻等冷链设备,基本具备了疫苗保存能力。但不论是区(县)一级,还是乡镇一级的冷链设施不够健全,抗应急能力差,绝大多数区(县)疫苗贮存机构没有应急电源,乡镇没有应急电源。区(县)到乡镇的运输还没有专业化的运输车辆,乡镇一级疫苗贮存能力有限,与养殖规模还不适应。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健全冷链体系,解决贮存能力有限,抗应急能力差的问题。
目前基层防疫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跟师学习老一辈的、有职高毕业生、也有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对疫苗的保存、使用掌握情况也不一样,有的对疫苗的保存、使用知之甚少,有的只是一知半,因些需要对他们进一步加大培训。省级动物防疫机构要不定期组织对区(县)一级动物防疫人员的培训,区(县)一级要不定期组织乡镇一级动物防疫员和养殖场技术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成为当代的防疫专家。
随着养殖结构的不断调整,养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动物疫苗市场不断扩大,疫苗市场呈百家争鸣状态。一些厂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大力抵制国家现有的防控政策及政府采购疫苗,造成许多养殖户的困惑,一边是国家资源的浪费,一边是养殖户出钱购置。因此要加大宣传,让广大养殖户知道政府的防疫政策与管理办法,净化疫苗市场,让有限的国家资源真切发挥作用。
[1]黄建初,岳仲明,王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释义及指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4-27.
[2]阎继业,邓旭明.畜禽药物手册(第二版)[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7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