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长沙生态动物园,湖南长沙410009)
梅花鹿、马鹿、水鹿、麋鹿、黇鹿等鹿科动物是生活于森林边缘、山地草原地区及河流沼泽地带的中型鹿类,主要生活于亚洲、欧洲各地,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及观赏价值。近年来,随着特种养殖不断发展,不少养殖户开始饲养梅花鹿等鹿科特种动物,饲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我园及周边养鹿场对梅花鹿、马鹿、水鹿、麋鹿、黇鹿等的日常管理情况,仔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有:浅表脓肿、肺炎、下痢、佝偻病等。一般经过药物对症治疗、手术治疗及调整食物,效果明显,预后良好。
我园有多例鹿幼仔发生了浅表脓肿,经精心的治疗,大部分成活。致病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和腐败性细菌等。
梅花鹿1号:3月龄,雄性,前肢肘关节与腕关节间下1/3处前侧有一直径为3.5cm浅在性脓肿。触摸是局部温度较高、坚实,有一定的疼痛反应。破溃后有浓汁流出,呈微黄色,有粘性。
梅花鹿2号:1月龄,雄性,前肢肘关节与腕关节间下1/3处前侧和后肢踝关节上4处各有一脓肿。前肢脓肿已破溃。幼仔喜卧,站立不稳,浓汁呈微红色,有臭味,粘稠。最后死亡。
黇鹿3号:3月龄,雄性,脓肿部位为前胸部郑重靠颈下部位,直径为3.5cm,红肿,破溃后有浓汁流出。浓汁呈微黄色,粘稠,治疗后期形成一个包囊。
黇鹿4号:2月龄,颈部右边皮下友谊直径为3cm的脓肿,坚实,后期有波动感。
体表脓肿可见表面突起,初期局部红、肿、热、痛,成熟后触之有波动感,故根据脓肿的性状及发生的病理症状可以初步的诊断为浅在性脓肿。取脓肿腔内浓汁样在实验室作细菌培养,观察分析可以发现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
治疗原则:初期是促进炎症消散,促进脓肿成熟,后期切开治疗。
1.3.1 消炎、止痛及促进炎性产物消散吸收。肌肉注射青霉素和链霉素,在脓肿的局部涂抹鱼石脂膏,这主要是针对发病前期的治疗。
1.3.2 促进脓肿成熟。对于前期不能消散的脓肿局部涂抹鱼石脂膏加快脓肿的成熟,以利于后期的手术治疗。
1.3.3 切开治疗。当脓肿成熟后,触摸时有波动感,这时要选择手术切开脓肿。手术切口应选择在脓肿的下部,有利于浓汁的排出。切口脓肿时按手术常规进行,不能破坏对侧的脓肿膜,不能损害周围健康组织,以免扩大感染,浓汁要尽量的排出,但不能用力的挤压脓肿壁。然后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生理盐水清洗脓腔,用纱布吸出里面的残留液体,有蜂窝织炎时应除去坏死组织,切口不要缝合,创口用纱布绷带包扎,涂上复方樟脑液(用樟脑、无水乙醚、碘酒和鱼肝油按一定的顺序、比例配制的混合液,对伤口的愈合有很好的疗效)和鱼石脂膏。2天换药一次。
病灶周围进行封闭疗法,用0.5%普鲁卡因4mL,加青霉素80万IU,沿脓肿周围几个点作包围注射,每3天一次。为防止病灶转移或脓肿数量增加,可用胺苄西林钠3g、维生素C 1g溶于5%葡萄糖溶液1 000mL静脉注射,3天1次,连用3次。
发病动物多为幼龄动物,主要是各种机械性损伤后受到化脓性细菌感染而引起。幼龄动物在起卧的时候由于皮肤的细嫩、场地的湿滑而使皮肤擦伤,并且笼舍内的蚊蝇多,幼畜的抵抗力低,受到病菌的感染很容易发病。鹿科动物幼畜都易感染此疾病。故在以后的饲养过程中,要严格保护幼龄动物这一易感群体,加强饲养管理是减少发病的有效措施,同时精心的护理、清洁的卫生、丰富的营养是疾病痊愈的保障。做到早观察、早发现、早治疗,疾病很容易好转,并且不影响以后的生长发育。
仔鹿肺炎多发于哺乳期的小鹿。多为继发性疾病,可能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支气管炎或副伤寒等。幼仔肺炎的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者废绝,呼吸困难,体温升高40℃以上,鼻镜干燥,流浆液性鼻涕,被毛粗立,离群呆立,不爱运动,哺乳次数减少。气候变化、阴雨连绵,笼舍阴暗潮湿,卫生不好,笼舍不通风,没有日照都可诱发肺炎。另外,体质弱的小鹿也容易发生肺炎。
根据病情的发展,结合幼仔的生理特点,在预防方面:要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清扫笼舍,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通风,天气变冷是加铺垫草。发病后,可以肌肉注射80万~100万IU的青霉素,每天注射两次。也可以肌肉注射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20万~30万IU,每天2次。同时可以静脉注射5%葡萄糖200~300mL添加5mL维生素C,效果良好。
下痢是一种多发于新生幼仔的消化道疾病,主要症状是腹泻,尤其是体弱仔鹿,多发生于1~2月龄内。
在我国南方,鹿产仔季节一般是每年的多雨季节,天气阴冷潮湿,地面湿滑,粪便尿液与雨水混在一起,鹿被毛脏乱,仔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同时还要吮吸母鹿的脏乳头或舔食污物、污水,特易引发腹泻。仔鹿转食期也易发生腹泻,仔鹿从吃母奶转变为吃草料的时期,天气多雨潮湿,动物群居饲养卫生条件相对偏差,饲料卫生一般,肠道对于饲养转变适应性也差,就容易引起肠道消化紊乱,出现腹泻的症状。雨季出现的病例易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体温升高,离群。喜卧,不吃奶,排便次数增加,粪便呈白色,有点稀,有时带有气泡和粒状物,肛周及尾部被毛脏乱。
肌肉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用土霉素粉1g、乳酶生1.5g、胃蛋白酶1g、维生素B 150g、次硝酸铋1.5g口服,再可用0.25%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灌肠。对于严重脱水的仔鹿,要及时进行输液,5%的葡萄糖 150mL、5%碳酸氢钠 20~30mL、维生素 C,也可以适当添加一点能量合剂。
转食期出现的下痢极易造成幼仔的死亡,如有出现必须立即隔离治疗。对重症病鹿,要同时注意止血、补糖、补液,保护胃肠粘膜,调整胃肠机能,调整饲料,改善饲养环境,对症治疗。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极易死亡。为了提高预防和治疗效果,可以做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佝偻病是育成仔鹿发育时期的一种营养性代谢疾病。主要因钙和磷的代谢障碍,引起骨质形成紊乱,骨质疏松软化脆弱,异常脱钙的一种慢性营养代谢疾病。临床表现有:食欲减少,站立困难,弓背弯腰,步履蹒跚,四肢弯曲变形,关节肿胀。
为预防本病,应在母鹿妊娠、哺乳期就应给予含维生素多的优质青绿饲料,防止饲料单一,如苜蓿草、黑麦草、苏丹草等。鹿舍要干燥,阳光充足,鹿群宜小,并经常驱赶仔鹿群,增加仔鹿的运动量。发现症状后用碳酸氢钙、骨粉或蛋壳粉混合饲喂,服鱼肝油,肌注维丁胶性钙。
笼舍通风、阳光充足、活动场面积大,草料的多样、颗粒饲料的营养全价、多汁料的合理搭配,动物一般不会发生佝偻病。在动物园如有比较严重的佝偻病仔鹿也可以选择淘汰,因为患病仔鹿对动物种群的发展及展示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1]吴华,胡杰,方盛国,等.中国圈养梅花鹿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J].动物学杂志,2006,(4):41-47.
[2]张智勇,周传军.集中仔鹿常见疾病及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2,(5):250.
[3]董军,丁世哲,王德宽,等.仔鹿肺炎的诊治及预防[J].当代畜牧,2011,(6):21.
[4]张强.梅花鹿浅在性脓肿的诊治[J].湖南畜牧兽医,2005,(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