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伟,王佳禹,李文平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20世纪90年代后,伪狂犬病的控制工作在我国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在近几年来猪伪狂犬病从流行规律、发病特点、临床症状上有了新的特点,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亏损。
2014年8月初湖南某规模化猪场出现新生仔猪大量急性死亡,临床诊断和病理剖检等手段确诊为伪狂犬病,主要情况与防止措施如下。
2014年8月初,1号分娩舍后期的3头分娩母猪出现新生仔猪迅速死亡现象;随后,2号分娩舍亦出现同样症状,在出生后一天内5窝仔猪全部死亡。发病猪群为初产或二胎母猪,其中初产母猪占发病总数的80%。配种舍、保育舍、育成舍并未出现体温升高、流产、急性死亡等异常情况。
发病仔猪精神不振,呼吸困难,被毛松弛、逆立,四肢无力,行走摇摆,四处游走,濒死前四肢呈划水状,腹乳沟发绀、肿大并伴有严重腹泻。
剖检死亡仔猪和发病仔猪各5头,死亡猪只有明显脱水迹象,均在气管见少量出血点,肺脏有大小不一的坏死点,脾脏边缘发现局部坏死,肾脏有明显出血点,肠粘膜增厚,淋巴结水肿并有针尖大出血点,其中有7头仔猪有明显的脑膜出血症状。
对发病猪群应用PRVgE鉴别ELISA抗体检测方法进行抗体监测。湖南农业大学承检,检测结果为伪狂犬病。
5.1 对已确诊的仔猪进行隔离饲养,防止健康猪与带病猪接触引发感染,病情严重的直接扑杀处理。紧急对场内与舍内进行消毒,避免了病毒传播。
5.2 对新生仔猪出生进行伪狂犬双基因缺失疫苗滴鼻免疫,每头仔猪0.5mL。对种猪群整体进行抗体检测,及时淘汰阳性种猪,实现场内净化。
5.3 对种猪群进行群体保健,投放黄芪多糖、多维、中草药(黄连、黄芩等)等药物,改善猪只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5.4 及时调整免疫程序,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必须接受2次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疫苗免疫,间隔期为4周。为提高猪群整体免疫情况,对经产母猪产前至少实施免疫1次。时间为产前3~4周。
根据猪场环境、生产状况、既往病史等相关因素,分析出以下几点可能造成本次发病的发生。
场内长期进行灭鼠、灭蚊工作,并效果显著,并未在场内发现老鼠痕迹。坚持在进出生产区处、猪舍内外消毒等消毒流程。但在疾病爆发前1周,飞禽防护网出现漏洞,致使场内、猪舍内常有麻雀等飞禽进入。故怀疑由此因素带入野毒诱导疾病爆发。
猪场内部每周进行两次外环境消毒和路面消毒,分娩舍内部每周进行3次带猪消毒,消毒剂按期更换。每日对配怀舍与分娩舍母猪料槽进行两次清理。所以排除场内病毒传播及霉菌毒素干扰免疫而造成疾病爆发。但此猪场场址位于河流中段,上游有两个小型猪场,场内生产用水来源于此河流,没有完整的净化系统,故怀疑水源可能被污染,带有伪狂犬病毒。
公猪、母猪群体每年进行四次伪狂犬免疫,分别是3、6、9、12月份,新生仔猪进行两次伪狂犬免疫,分别是35日龄和65日龄。因此猪场2009年建场以来并未暴发过伪狂犬病,所以在2012年9月份取消新生仔猪伪狂犬滴鼻的免疫。根据免疫程序,经产母猪和后备母猪并没有区别对待,笔者认为这是造成后备母猪群发病的主要原因。
由于本场在2014年7月末,母猪群体出现高热、不食等异常情况,并伴有母猪急性死亡。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确诊为猪肺疫。故母猪群体健康水平较低,抵抗力相对较弱,使得本身隐形带毒的母猪转为阳性带毒,并将毒素传染给新生仔猪。总之,在应对伪狂犬疾病时,我们要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防养结合、综合防制”的饲养管理理念。注重饲养管理,做好日常消毒、设备维护、机械维修等工作,注重细节,防止一时疏忽而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抓好源头,提高母猪群体福利,根据季节、疫情等方面做好母猪的保健和免疫。做好免疫工作,要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免疫计划,切忌照抄照用。加强对猪群定期检测,防止野毒入侵,切勿因检测、淘汰猪只等费用过高而降低净化标准,导致后期疾病爆发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