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刚
美国养猪产业整合对我国养猪业的启示
雷明刚
商品猪场数量从70万减至7万,专业育肥场数量从30万减至7万,母猪存栏量从1000万头减至580万头,年生猪出栏量从7000万头升至1.14亿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养猪业进行了产业整合,到2000年基本完成,为美国养猪格局带来巨大变化。
总体来说,美国养猪业的整合特点是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效率越来越高。目前4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提供了全美国近90%的上市猪,上市肥猪达到1.2亿头。另外,1970-2008年,虽然母猪存栏量减少了四成以上,但生猪年出栏量却从7000万头升至1.14亿头,其重要原因在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母猪年供活猪数从20世纪90年代的14~16头增至目前的20头。
爱荷华州和北卡罗来纳州在美国养猪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两个州的肉猪出栏量占全美的比例为43.1%。其中,爱荷华州是大农业区,肉猪产量长久以来为各州之冠,每年出栏量约为2000万头,占全美的比例为29.4%。这两个州的养猪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即育种大公司控制母猪生产,80%~90%的母猪场都被这些育种大公司占有。另外,育肥场是农户自己筹建管理,但是80%以上都会与育种大公司签订5-7年的长期育肥合同。育种公司每年按猪位支付一定费用,同时提供仔猪、饲料、疫苗、药品、技术等;农户养猪的同时收集猪粪,用于还田种植。
这种“大公司自养—合同”模式在美国普遍存在,仅有少部分是社会养殖。合作社是一种类似的形式,爱荷华州的KEY合作社本身是一家饲料公司,拥有3500个会员,每个会员饲养量在1200~2400头,主要给爱荷华州5大育种公司养肥猪。育种公司将断奶猪通过合作社与会员签订合同,提供技术支持。另外,育种公司提供饲料配方给合作社,并购买它的饲料供给会员养殖户。会员养殖户把养好的猪卖给育种公司,同时利用存储的猪粪种植饲料原料作物,并通过协议形式提供给合作社,所有交易过程都以市场价作为参考,形成“循环农业”。
这种合作社的模式有利于解决农户玉米、大豆等原料的销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猪场的附加值;有利于猪粪污水处理;有利于满足联邦对猪场建设以及养猪量的环保要求;加强了育种公司和农户之间的协作,充分促进养猪业的发展。我国的“公司+农户”模式与之相似,但需要强调的是,在美国,他们能更好地保证农户的利益,有别于我国某些企业只是尽可能把风险分散到农户。
美国的养猪生产模式一般来说就是两点式、三点式的饲养模式,但现在将保育、生长、育肥放在一起的两点式饲养模式更为普遍,虽然这样对猪舍建造、环境处理的要求提高了,但可以更好地节约土地。例如,全美最大的养猪公司SmithField就把原来的三点式19d断奶改为两点式24d断奶。虽然存在着保育舍保温条件稍差,以及为了适应保育、生长、育肥阶段在一起而必须把断奶天数延迟到24d的问题,但由于断奶体质量更大,可以提前2周出栏,而且养殖更专业化,另外,由于不再混群,减少了应激,疾病也得到更好地控制。
目前,美国养猪业的前沿研究动向主要集中在育种技术、环境控制技术、粪污处理技术以及通过营养技术实现减排等方向。育种技术主要是使用基因组选择技术。环境控制主要是通过系统的猪舍设计、环境自动控制、地热技术应用以及太阳能加热技术,达到减少疾病发生的目的。粪污处理技术主要是考虑还田利用,建设循环农业。他们会定期进行环保评估和检查,并对相应的土地最大饲养肥猪量、病死猪处理有严格规定。另外,他们也在研发粪污处理的新技术,如刮粪机的利用以及使用碳化技术,用猪粪来吸附重金属。
笔者认为,我国养猪业的现状与美国20世纪70年代时很像,正处于产业整合的过程,尤其是近几年发展特别快。现在,国内不少公司也在仿效美国使用水泡粪的污水处理方式或者“大公司自养—合同”的养殖模式,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研究美国养猪业的发展,对我们的自身发展非常有借鉴意义。经过对爱荷华州和北卡罗来纳州的考察,并对我国现状进行反思,笔者得到一些启示。
水泡粪的污水处理方式在美国经历几百年的发展,是适合美国国情的,尤其适合大农场的专业生产水平。但在我国,由于土地是承包到户的,每户的占地都不大,不进行土地整改的话,并不利于这种模式的发展,也就造成现在很多地方、大猪场在仿效,但却出现粪便无法循环的问题。另外,美国对养猪业的发展是有科学规划的,各州对单位面积土地最大饲养肥猪量都有严格规定,如果出现富营养化就不能再养了,而且旧猪场改造不能超过原来的饲养量,新猪场的饲养量也不能超过各州规定的环保要求。
养猪需要专业化,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美国多点式或三点式的生产模式、分胎次饲养、独立的公猪站建立、猪舍环控自动化、供水供料自动化等都是专业化程度高的体现。包括他们普遍流行的“大公司自养—合同”、“合作社”模式将养猪的生产环节明确划分,分开操作,其间的合作体制都是固定的,在每一个环节上,让专业的人从事相关工作。专业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大幅减少工人数量和人工成本。在我国,由于生猪育种改良计划的实施,独立公猪站也正在推动,而且三点式的生产模式、供水供料自动化在部分猪场也得到使用。但是在猪舍建设的观念上仍存在不足,很多猪场在建设时只“算小账”,纠结在每天的耗电量、建设工本费上,没有看到由于环境不好、保温不足导致死猪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另外,美国实现团队稳定、专业研发、持久创新对专业化的提高非常重要。
资本总是朝着有利润的方向集中,大型的猪场集中了资金和资源的优势,节约成本,有利于抵御风险,并实现先进和现代化的管理。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畜牧业发展方向是不可逆转的,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生猪遗传改良技术实际上也在推动这个发展方向,以后养几十头猪还能赚钱的状况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人力资源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根本,创新性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真正解决我国养猪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最根本的就是不断改变和创新。国家需要注重技术的创新,公司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人员的引进使用,在转向现代化、集约化养猪生产的关键时期尤为重要。
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有自己的技术平台。在美国,很多大型企业都有自己先进的研发中心,如SGE公司,做饲料营养试验的猪舍都是全封闭的,实验全程利用电脑程序控制,机械作业,实验条件和环境都非常好;又如道明种业公司,实验检测都采用流水线作业,硬件设备非常好,实验室全密封、全自动操作,还配备了大量硕士、博士,软件力量非常雄厚。反观国内,很多企业所谓的研发中心实际上都是摆设,硬件配备和技术水平跟不上,专业人员不足。不能自主研发,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会降低。
在美国,很早就开始培养养猪的后备力量,宣传做得非常好。在他们的博览会上,有一个比赛比的是人与猪建立默契程度的高低,最小的参与者只有两岁。但在我国,传统观念上认为养猪不好,觉得这个行业比较落后,又脏又累,很多年轻人都不愿进入。当然这些观念也在逐步转变,也有很多人看到了养猪行业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