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意义、模式、问题及对策

2015-08-15 00:45蔡玉华胥振国范高富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校企岗位高职

蔡玉华,胥振国,范高富,宫 斌

蔡玉华,范高富/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安徽合肥238000);胥振国/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安徽合肥238000);宫斌/合肥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检验师(安徽合肥23008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应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内”与“外”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大力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本质意义

(一)学校方面

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和提高职业院校教学的质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每年可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有利于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双方可以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等进行商讨,共同开发相关合作企业特色课程,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教学的质量,也将进一步促进其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二)企业方面

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储备和实施人才战略,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优先招聘顶岗实习生或录用在校各方面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进入企业很快就能胜任岗位工作,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用人成本和风险,使企业获得实实在在利益和实惠。此外,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的建设,企业与学校加强交流与互动过程中,可以将企业的文化与理念传递给教师和学生,无形中造就了企业的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三)学生方面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就业和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符合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尤其是“冠名班”合作,企业向学校提供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奖学金,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活动,定期选派技术骨干到校为学生无偿授课,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综合实训课程搬到大学课堂,使学生们在学校里就有机会接触和掌握企业岗位知识,体检岗位的真实环境。同时,还将给学生提供阶段性实习岗位、暑期工岗位等,最大限度让学生接触企业,了解企业,为以后真正走上岗位打下基础。

二、目前我国高职校企合作主要模式

(一)“项目化”合作教育模式

项目化合作教育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专业课程的开设与实践训练的内容都围绕企业真实岗位项目的需要而进行的,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都通过项目完成的。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与合作企业进行了“项目化”教育模式的合作,先后开发了《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卫生理化检验技术》等核心专业课程的项目化课程,并在我院12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中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阶段,通过企业安排的具体岗位项目而进行学习,企业员工直接参与指导学生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个服务为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实现了真正的岗位零距离对接,这种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比较容易建立合作教育关系,容易找到合作的切入点。

(二)“订单式”培养合作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企业“订做人才”,真正做到了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的零对接,实现了“招、培、就一体化”。学生入学时学校就将其就业作为项目进行组织规划,包括校企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职业规划以及就业政策等,学生毕业后就直接到合作企业就业。这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整个学习计划都是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来实施,考试和培训内容主要都来源于企业的需要,这种校企合作模式能为企业提供最适用、最需要的人才,企业用比较小的投入获得了较大的效益。

2013年6月,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与合作单位合肥艾迪康临床医学检验中心“订单式”培养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51名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单位顶岗工作;2014年11月,我院40名药学专业的学生与上海益丰连锁有限公司签订了培养计划,“订单式”培养,避免了盲目性。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院校运用的比较多。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质和量都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这种合作模式培养的人数、培养的时间可能完全根据企业需求,学校比较被动,没有主动权,所以要防止企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单一,从而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资源共享模式

该模式实际是一种工学交替合作模式,学校把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环节搬到企业车间或科室,把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在顶岗实习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边学边练,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了“学习、实习、就业、发展”四位一体的成才之路[2],从而达到锻炼职业技能、提高职业道德的教学目的。通过工学交替合作模式这一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影响高职院校发展普遍存在的实训场所不足、环境不真、效果不好的“硬伤”。工学交替合作模式是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该模式“重校企合作、重实践过程、重方法训练、重能力培养”,其成功经验被许多国家借鉴、采用和推广[3]。但由于我国政府对企业参与教育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学校与企业在具体实施这种工学交替模式时还存在较大的障碍。此外由一定的技术保密性,企业一般不会希望与学校进行资源共享,因为企业不能违背企业追求最大利润的属性。因此,这不是理想的校企合作方式。

三、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开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变化,尤其是那些原本是中等专业学校改制、合并而成的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校企合作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专业技术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与企业需求存在错位。整体上课程模式的改革在课程实施层面没有大的突破,课程设计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内容和标准不甚统一,不符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的制定权还在学校,教学内容跟不上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讲授式授课方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不利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

2.“双师型”教师匮乏、科研力量薄弱。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师资制度建设还不完善,存在着如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教师的质量和数量特别“双师型”教师的质和量严重不足。由于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等原因制约,教师特别是刚刚进入高职院校的年青教师很少有机会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教师普遍动手能力不强,专业实践能力偏弱。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造成教师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不强,已经不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校企合作的基本条件。此外高职教师科研能力较弱,也限制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3.缺少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带有比较明显的自发性和民间性,尽管教育部等行政部门出台了教职成[2011]12号等关于鼓励和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文件,但目前我国还没有成型的校企合作法律保障措施,没有形成长期稳定、双向互动、运转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许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一份协议书上或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低层次或表面层次上。企业被动甚至不动,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或零星有几个点,运转困难,校企合作的深度远远不够。此外企业的一线的“能工巧匠”参与髙职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制度、机制尚未建立[4]。

(二)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1.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构建“校企合作”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在与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再依据企业真实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经市场调研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上确定。在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的指导下,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设计学习情境及学习项目,从而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时,以核心能力为本位确定核心实践教学环节,学校要强调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按照“一体两翼”实践教学目标进行管理,实现高职教育“双轨”同步。

(2)积极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师资队伍专兼结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保证"教、学、做"一体化的顺利开展。将职业技术课的教学贯穿在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之中,通过与企业密切联系,让学生早期接触职业岗位、早期接受职业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进行与工作过程相一致的实践,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开发共享机制。与合作企业密切配合,共同制订《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联合培养专业教师。制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和《兼职教师培训计划》等文件,聘任一批学历层次高、专业职称高、业务素质好、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企业一线岗位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进修锻炼,实现学校与行业专兼职教师的双向流动。学校从现有的双师型教师中遴选,企业的师傅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商定选聘,建设一支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专业技能强、科研能力强、团结协作意识强、具有高学历、高技能、高职称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成立由学院领导、企业高层管理者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方针,逐渐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校企合作体制必须从学校为主,合作企业被动参与的形式向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共同管理的延伸形式转变。使校企合作进入良性循环,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建、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在校企合作理事会的统一协调与管理下,建立每个学年召开校企联席会议、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例会制度;建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施、监控、评估等全过程管理的运行机制;要不断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权利,增强信息交流,协调系部与行业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建立、建全对指导教师的聘认、考核、评先、奖励等管理制度,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合作建立、建全对学生专业见习、实训及顶岗实习效果的评价制度。

总之,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机制,探索与企业在办学、育人、就业、发展等方面全面合作,实现“无缝对接”的校企一体化,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就业机会;为学校教师创造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进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为学校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制定出符合高职教育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R].国务院公报,2012(04):20.

[3]唐春生.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对行业转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4(8):3-6.[4]王娱媛.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的高职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09):2.

猜你喜欢
校企岗位高职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校企合作五反思